- 第7節(jié) 可憐中國孩子的身體
-
小小故事
1992年8月,77名日本孩子與30名中國孩子一起參加了草原探險夏令營。人人負重10多公斤,步行23公里。過程中,發(fā)生了這樣一些情景:剛上路時,日本孩子背包里裝滿了食品和野營用具,而有些中國孩子的背包里只裝點吃的、喝的,才走一半路,一些中國孩子便已把水喝光、干糧吃盡,野炊時,凡抄著手不干活的,全是中國孩子;中國孩子走一路丟一路東西,而日本孩子卻把用過的雜物用塑料袋裝好帶走;中國孩子病了回大本營睡覺,生病的日本孩子硬挺著走到底;日本家長乘車走了,只把鼓勵留給發(fā)高燒的孩子,中國家長卻把孩子拉上車駛過最艱難的路段……
8年后的夏天,中日青少年又親歷了真正意義上的一次探險。這次是在日本境內(nèi)海拔2053米的原始野山——黑姬山。山上幾乎沒有路,沒有一處服務點,就連有水的地方也找不到。走在崎嶇的山路上,隨時都會摔倒,在茂密叢林中跋涉攀緣14個小時,最后靠的早已不是體力,而是意志在拼搏。這次中國的7名孩子都是勝利者,他們經(jīng)受住了艱苦環(huán)境的考驗。然而登山途中出現(xiàn)的種種遭遇和與之相關的一些問題,卻讓中國人再次陷入了沉思。
心靈碰撞
其一,中國少年的生存能力依然不容樂觀。登山之前,日本孩子做了充分準備,中國孩子缺東少西;登山途中,日本孩子懂得保存體力,似乎有使不完的勁兒,中國孩子喜歡一路高談闊論,總想坐下休息;日本孩子不到目的地絕不把水喝光,中國多數(shù)孩子半路上早已壺干杯空。
其二,中國孩子在這次登山探險中勝利了,但他們勝利的基礎顯然不牢靠。問題是,當他們回到中國,還有這種鍛煉機會嗎?
日本人留給后代的是生存意識,而我們的愛心卻表現(xiàn)為千方百計創(chuàng)造條件使孩子免受苦累,結果卻使他們最終失去了生存能力,F(xiàn)在的青少年生活在蜜罐里,沒有經(jīng)受風雨的磨礪,頭腦簡單得只知道裝知識,身體素質(zhì)日趨下降,怎么能獲得生存實力呢?中國的父母吃的苦太多,所以想給孩子最大的幸福,結果正好走向愿望的反面。日本學生與中國學生相比,具有肩寬、胸闊、胳膊粗、體重重的特點,中國青少年的劣勢完全是“屋里蹲”的結果。毫無疑問,一個民族的未來,需要有整體素質(zhì)較高的一代人,而其中生存意識、實踐能力和意志品質(zhì)又是至關重要的。這些不是靠說教能解決的,必須親身去體驗。俗話說“馬廄里養(yǎng)不出千里駒,花盆里育不出萬年松。”青少年朋友們,我們要不斷地鍛煉身體,增強體質(zhì)和意志,不久的將來,我們一定會有強健的體魄!
心理訓練
1你參加過哪些野外活動?
2你參加的頻率?
3你參加的感受?
4你以后的打算?
(未完待續(xù))
《責任勝于能力:責任感是受益終身的好品質(zhì)》
作者:藺秀云
出版:科學出版社
定價:25.00元
- 最新書評 查看所有書評
-
- 發(fā)表書評 查看所有書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