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節(jié) 第一章
-
1912年1月14日,光復會領袖陶成章在上海廣慈醫(yī)院被刺。關于此案,當時人已經(jīng)普遍懷疑是陳其美指使蔣介石所為;后來,毛思誠在編著《民國十五年以前之蔣介石先生》一書時,也承認不諱。不過,毛書所述較略,而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所藏《中正自述事略》殘稿則所述較為詳盡,且系蔣介石“自白”,因此,史料價值更高,有助于回答蔣介石刺陶這一疑案!妒侣浴芬悦P工楷寫成,文字略有蝕損。現(xiàn)將有關段落照錄如下,凡蝕損處均以□□表示,可以意補的地方則以括號標明。
《事略》述1908年的經(jīng)歷時說:
是時之知交,以竺紹康為第一人……余無形中亦漸染其風尚。彼□(言)錫麟之死,實為陶成章之逼成,不然,以□□(徐之)學行,其成就必不止此。又談,陶之為人,不易共事。余聞此乃知陶、龔日常詆毀徐伯□□(生有)帝王思想者,實有其他意圖。余當時聞陶、龔毀徐,僅以為伯生已死,即有過誤,我同志不應再加猜測,詆毀先烈而已,而孰知伯生之死,為陶所逼□(乎)!自此,即甚鄙陶之為人,以其無光明正大態(tài)度,無革命人格。
竺紹康,浙江會黨首領,曾與秋瑾、徐錫麟共同在紹興創(chuàng)辦大通學堂,策劃起義。1908年與蔣介石相識。1910年去世。錫麟,即徐錫麟,字伯蓀,蔣介石寫作伯生,章太炎寫作伯孫。龔,指龔寶銓,光復會的重要成員。按:徐錫麟和陶成章本是志同道合的戰(zhàn)友,后來,因在革命途徑及大通學堂應否續(xù)辦等問題上意見分歧,二人發(fā)生沖突。1907年,徐錫麟依靠表伯、山西巡撫俞廉三的關系,以道員分發(fā)安徽,被任命為巡警學堂會辦,深得信任。7月,刺殺巡撫恩銘,被捕犧牲。關于此事,章太炎曾說:“其后伯孫入官頗得意,煥卿等不見其動靜,疑其變志,與爭甚烈,及伯孫殺恩銘,始信之!盵1]竺紹康所言,“錫麟之死,實為陶成章之逼成”,指此。這一事實表現(xiàn)出陶成章性格的一個突出弱點——多疑,但據(jù)此即將徐錫麟之死的責任歸在陶成章身上,并由此認為其“無革命人格”,顯然不妥。
《事略》又說:
及陶由南洋歸日,又對孫先生詆毀□□(不遺)余情。英士告余曰:陶為少數(shù)經(jīng)費關系,不顧大體,掀起黨內(nèi)風潮,是誠可憾,囑余置之不理,不為其所動,免致糾紛。余乃知陶實為自私自利之小人,向之每月接濟其經(jīng)費者即停止,不與其往來也。
1907年春,同盟會內(nèi)部發(fā)生反對孫中山的風潮,陶成章是參與者之一。1909年9月,陶成章因在南洋募捐未獲滿意結(jié)果,聯(lián)絡李燮和、柳聘農(nóng)、陳方度、胡國梁等七八人以東京南渡分駐英、荷各屬辦事的川、廣、湘、鄂、江、浙、閩七省同志的名義起草《孫文罪狀》,指責孫中山有“殘賊同志”、“蒙蔽同志”、“敗壞全體名譽”等罪狀12條,要求開除其總理一職,通告海內(nèi)外!蹲餇睢凡⒄_稱孫中山貪污公款,在香港、上海存款20萬云云。陶成章并帶著《罪狀》,趕赴東京,要求同盟會本部開會討論!妒侣浴匪Q“為少數(shù)經(jīng)費關系,不顧大體,掀起黨內(nèi)風潮”,指此。這一事實同樣表現(xiàn)出陶成章思想性格中的弱點,陳其美批評其“不顧大體”是有道理的,但由此判定其為“自私自利之小人”,也顯然不妥。
《事略》還說:
當革命之初,陶成章亦□(踵)回國,即與英士相爭,不但反對英士為滬軍都督而顛覆之,且欲將同盟會之組織根本破壞,而以浙江之光復(會)代之為革命之正統(tǒng),必欲將同盟會領袖□□(孫、黃)之歷史抹煞無遺,并謀推戴章炳麟以代孫先□(生),□(嗚)呼革命未成,自起紛爭。而陶之忌刻成性,竺紹康未死前,嘗謂余曰:“陶之私心自用,逼陷徐伯生者,實此人也。爾當留意之!”惜竺于此時已逝世,而其言則余切記未□(忘)。及陶親來運動余反對同盟會,推章炳麟為領袖,并欲置英士于死地,余聞之甚駭,且怨陶之喪心病狂,已無救藥,若不除之,無以保革命之精神,而全當時之大局也。蓋陶已派定刺客,以謀英士,如其計得行,則滬軍無主,長江下游必擾亂不知所之;而當時軍官又皆為滿清所遺,反復無常,其象甚危,長江下游,人心未定,甚易為滿清與袁賊所收復,如此則辛亥革命功敗垂成,故再三思索,公私相權,不能不除陶而全革命之局。
本段中,蔣介石坦率地承認,他是刺陶案的主兇,并列舉了許多理由,證明他的行動是有功于革命的正義之舉。其實,不管是出于哪種理由,刺陶都是錯誤的。在這些理由中,有些還有可疑之處,例如所謂陶成章準備刺殺陳其美的問題。蔣介石是陳其美的親信,這一點陶成章不可能不知道,他怎么會糊涂到向蔣介石透露刺陳方案,甚至動員蔣下手呢?倒是蔣介石所說的其他理由,對于說明陶成章的死因,有一定意義。如蔣介石稱,陶成章回國“即與英士相爭,反對英士為滬軍都督而顛覆之”,以及“反對同盟會”等,應該說,這才是陶成章的真正死因所在。
1909年秋陶成章再次掀起反對孫中山的風潮后,因受到黃興等人的抵制,于次年2月在東京重建光復會,以章太炎為會長,正式與同盟會分家。1911年籌備廣州起義期間,兩會關系有所緩和。不久。趙聲在香港患盲腸炎逝世,陶成章懷疑為胡漢民所毒,再次對同盟會產(chǎn)生疑忌。同年7月,陶成章應尹銳志、尹維峻姊妹之邀,回到上海,組織銳進學社,作為秘密聯(lián)絡機關。當時,陳其美、譚人鳳、宋教仁等正在上;I備成立同盟會中部總會,以便在長江中下游發(fā)動起義。同月26日,陳其美、陶成章在沈縵云宅開會,討論合作問題,二人發(fā)生爭執(zhí),陳其美一怒之下,竟掏出了手槍。幾天后,陶成章匆匆離滬,再赴南洋,上海一地存在著兩個革命組織的狀況也就因之未能改變。所幸的是,面對共同的敵人,雙方大體仍能配合。11月3日,上海起義發(fā)動,陳其美率隊奪取制造局,他只身入內(nèi)勸降,被扣押。起義群眾奮勇進攻,光復會的李燮和也調(diào)來軍警助戰(zhàn),救出了陳其美。11月6日,滬軍都督府成立,陳其美被推為都督,李燮和任參謀。對此,李燮和與光復會的人都很不高興。有人主張逮捕陳其美,治以“違令起事,篡竊名義”之罪[2]。李燮和不同意,于11月9日率部去吳淞成立軍政分府及光復軍總司令部,自任總司令,宣布只承認蘇州軍政府為全省的軍政府,“所有上海地方民政、外交等事,均歸蘇州軍政府辦理”[3]。這樣,同盟、光復兩會矛盾再度公開化。
上海光復之際,陶成章自南洋歸國。他未能因應形勢,和同盟會棄嫌修好,相反,卻繼續(xù)鼓吹和同盟會分家,進一步惡化和孫中山的關系。南京攻克后,各省都督府代表聯(lián)合會在上海開會,推舉大元帥,一部分人主張推黃興擔任,以朱瑞為首的浙軍將領則主張推黎元洪,強烈反對黃興。時任浙軍參謀的葛敬恩后來回憶說:“袒黃(亦即袒孫)袒黎一時鬧得不可開交。光復會分子反對同盟會日益露骨,陶煥卿、李燮和一派鼓吹與同盟會分家,我們就成了此等人的對象!盵4]會議本已于12月4日選舉黃興為大元帥,黎元洪為副,但于12月17日又改推黎元洪為大元帥,黃興為副,代行大元帥職權。這一變化,原因復雜,但同盟會方面認為和陶成章“嗾動軍隊”有關[5]。12月20日,馬君武鑒于孫中山即將回國,在上!睹窳蟆分,盛贊孫中山的革命品格和經(jīng)驗,斷言財政及外交等問題,“通計中國人才非孫君莫能解決”。該文稱:
孫君之真價值如此,日人宮崎至謂其為亞洲第一人杰,而尚有挾小嫌宿怨以肆誣謗者,其人必腦筋有異狀,可入瘋?cè)嗽阂病N崞缴鷱牟话⒄樔,又以為吾國素知孫君,故默默然不贅論。今見反對孫君之人大肆旗鼓,煽惑軍隊,此事與革命前途關系至大,又孫君于數(shù)日內(nèi)將歸國,故不能已于言。[6]
[1] 章太炎:《答陶冶公代劉霖生問光復會及煥卿事書》,《浙江辛亥革命回憶錄》,第253頁,浙江人民出版社,1981。
[2] 楊鎮(zhèn)毅:《光復軍攻克上海江南制造局及陳其美篡取滬軍都督之真相》,《辛亥革命回憶錄》第1集,第33頁,文史資料出版社,1981。
[3] 《中華民國駐吳淞軍政分府李宣言》,《民立報》1911年11月17日。
[4] 葛敬恩:《辛亥革命在浙江》,《辛亥革命回憶錄》第4集,第123~124頁。
[5] 章太炎口授、寂照筆述《光復繼起之領袖陶煥卿君事略》,湯志鈞編《陶成章集》,第439頁,中華書局,1986。
[6] 馬君武:《記孫文之最近運動及其人之價值》,《民立報》1911年12月20日。
- 最新書評 查看所有書評
-
- 發(fā)表書評 查看所有書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