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2節(jié) 馬車與火車的對決
-
13世紀,英國倫敦。
羅吉爾•培根,哲學家,世界上最早相信地球是圓形的人,距今800年前,他在寫給朋友的信中說:“總有那么一天,我們會賦予運輸車以難以置信的速度,而無需求助于動物。”
15世紀,意大利佛羅倫薩。
達•芬奇,不朽名畫《蒙娜麗莎》的作者,人類有史以來無可爭議的天才。聽著教堂的鐘聲,看著窗外川流不息的馬車,他在想:“鐘為什么能敲呢?里面有發(fā)條作動力。對,用發(fā)條,可以試試這種自動行駛的車。”
16世紀,德國紐倫堡。
漢斯•赫丘,紐倫堡最出名的鐘表匠?吹竭_芬奇留下的圖紙后,他行動起來:“用發(fā)條作動力,上足發(fā)條,它就會向前行進。”半年后的某一天,鐘表匠赫丘因此成為一位名垂青史的先行者。
19世紀中期,歐洲某地。拉爾夫,貨運馬車商人,一個名不見經(jīng)傳的小人物。他坐在那里,手中緊握著馬鞭,用充滿敵意的眼神,打量著那個從遠方駛來的龐然大物。那是一列蒸汽火車,本地人之前從未見過的新鮮玩藝兒。它的運載量遠遠超過了貨運馬車,它駕著濃煙呼嘯而來,幾乎搶走了馬車商人的所有生意。于是,倔強的拉爾夫去找火車商人談判,他要駕駛馬車跟火車比一場,看哪個跑得更快;疖嚿倘吮患づ,他同意公開舉行比賽。
“我要證明,和馬車相比,火車是一個只會冒出濃煙,搞得到處烏煙瘴氣的笨家伙。”事實總是勝于雄辯。馬車和火車的比賽引起了當?shù)厝说呐d趣,競賽當天,鐵路沿線擠滿了觀眾。拉爾夫趕著蓄足了勁兒的馬車,和火車一起站在起跑線上。“砰!”發(fā)令槍響了。在圍觀人群的歡呼聲里,拉爾夫的馬車就像離弦的箭,瞬間就沖出去數(shù)百米。而火車還在原地打鼾似地啟動機器。在人們嘲諷的叫喊聲中徐徐啟動,強烈的轟鳴聲和滾滾的濃煙過后,火車速度越來越快,和馬車的距離漸漸拉近。拉爾夫不停地揮動馬鞭,馬車奔馳的速度已達到極限,而火車還在加速,很快就追上了馬車。“我的馬跑得飛快,我們一直努力地跑——可是那個家伙還是輕松地超過了我們。”拉爾夫無奈地看著齊頭并進的火車再次提速,把自己遠遠地拋在身后。
一場從一開始就沒有任何懸念的比賽結束了,一個極速更新的時代已然來臨。
1807年8月17日,美國紐約,熱情的人群從四面八方趕到哈得遜河邊,在那里,一艘裝備了蒸汽發(fā)動機的輪船正在以每小時9公里的速度破浪前進,成千上萬的紐約人親眼看到了不需要人力和風力,完全憑靠機器驅動的航行。蒸汽輪船的發(fā)明人,富爾頓的名字,因此傳遍了美國和歐洲。
那是一個科學技術極速更新的時代,1814年,英國人史蒂芬孫制造出世界上第一臺蒸汽機車,人類的鐵路運輸事業(yè)自此開端。
- 最新書評 查看所有書評
-
- 發(fā)表書評 查看所有書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