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節(jié) 第二十三軍軍長劉仲荻
-
第23軍與前面提到的19軍一樣,都是先由晉軍使用,到太原覆滅后才歸了中央。和19軍相比,最后關頭的23軍也曾經(jīng)打出過一次漂亮仗,可惜的是,人家19軍的對手沒有援軍,而23軍的對手有源源不斷的后續(xù)部隊,其結果自然是被滾滾洪流給擊敗了。
劉仲荻,字崇逖,江西龍南人,生于1906年1月22日。雜牌軍出身的他有著自己的一段曲折經(jīng)歷。經(jīng)過奮斗,他終于爭取到官費保送日本留學的名額。不過他進的不是士官學校,而是位于千葉的步兵學校。學習期間的劉仲荻驚訝地獲知了九一八事變的爆發(fā),于是他和一批志同道合的同學們宣布退學,作為對日本政府的抗議。而回國后的劉仲荻在錢大鈞的賞識下開始過起了長達18年的坐辦公室生涯。
如果按照國民黨軍隊規(guī)定的資歷去當軍長或者師長的話,劉仲荻這位常坐辦公桌的將軍就沒有絲毫機會了。但是劉仲荻有他的過人之處,他在去意大利熱那亞軍事學院進修之后,開始提倡山地戰(zhàn)術在對日作戰(zhàn)中的重要性。這個見解獲得了胡宗南的支持,并且被調(diào)到胡的七分校專研山地戰(zhàn)術。對于“中華民國”的軍隊來說,劉仲荻可被認為是山地兵之父,在他的努力建設下,中國的第一個山地兵師誕生了,政府給的番號是陸軍第42師。但是這個師成立的時候,抗戰(zhàn)已經(jīng)接近尾聲,此后在政府的裁軍政策下,這個成立了僅一年的部隊就被裁撤了。劉仲荻對于政府的短見,實在是痛心疾首。
劉仲荻在抗戰(zhàn)時期不僅長期研究山地戰(zhàn)術,而且還在胡宗南的賞識下先后當過黃埔軍校7分校的教育處長和1分校的主任。劉仲荻的學生遍布全國各機關和軍隊,可說是桃李滿天下;蛟S就是這種機緣,為他出任第23軍軍長作了鋪墊。
1949年4月,劉仲荻被任命為第23軍中將軍長。按說以他的資歷,是不可能當上軍長的。可誰叫23軍前任軍長李志鵬不爭氣呢。這李將軍打仗是個能手,可要他去征兵,可能就很棘手了。這不,自打23軍在1948年11月成立開始,李志鵬用了半年時間都沒能補完23軍實有人數(shù)的一半,于是他被調(diào)走了。而當時正擔任贛南師管區(qū)司令的劉仲荻手下,可是有著大把的補充兵可用。于是在江西打不開局面的23軍在贛南師管區(qū)的大力支持下,完成了征兵目標,劉仲荻也就這樣坐上了軍長的位子。
讓劉仲荻頭疼的是,23軍當初不僅兵員奇缺,就連裝備也不足,單就步槍來說就少得可憐,更別提其他裝備了。這時候劉仲荻的頂頭上司——第4兵團司令官沈發(fā)藻就說,保安司令部的倉庫里有一批庫存步槍,我已經(jīng)和保司說好了,這批槍交給你的23軍來用。于是劉仲荻興沖沖地帶著人去倉庫取槍。但是管倉庫的保安副司令胡素卻說我沒有接到開倉交槍的命令,這槍你們23軍不能拿。這可把劉仲荻給郁悶死了,他意識到可能4兵團和江西保司之間在打馬虎眼。可23軍的槍是必須得要的,干脆,直接搶吧。
23軍可謂雷厲風行,等胡素回過神來,倉庫里的槍早就被劉仲荻帶走了,而且不僅拿走了步槍,就連機槍、手榴彈、子彈等等,也都給順手拿了。胡素立即調(diào)來兩個保安團直沖23軍兵營,把正在操場上發(fā)槍的1000多名23軍士兵包圍了。劉仲荻也不是吃素的,你胡素調(diào)來兩個團是吧,我把全軍都給調(diào)來,不僅把兩個保安團給包圍了,順帶把胡素的司令部也包圍了。于是在經(jīng)過四個小時的“激烈戰(zhàn)斗”之后,由4兵團司令部出面,迫使江西保司承認了交槍的命令。畢竟這正規(guī)軍再怎么不濟,比保安團還是要強出百倍啊。
劉仲荻和大部分面對潰敗的將軍有點不同,那就是別人都想著怎么給自己找個好的出路,而他卻想著要指揮這支已經(jīng)具備一定規(guī)模的部隊打一個漂亮仗。劉仲荻找到了一個好機會,當他帶著部隊撤到廣東時,發(fā)現(xiàn)有一個叫扶龍寨的地方很適合打伏擊,劉仲荻準備露一手。
1949年10月17日下午三點,劉仲荻所布置的213師的伏兵果然等到了解放軍的追擊部隊。由于解放軍現(xiàn)在的仗打得實在太順手了,就在追擊時放松了警惕。于是等這支解放軍部隊進入伏擊圈后,劉仲荻命令開火,給了解放軍一個措手不及。根據(jù)臺灣“國防部”編寫的《戡亂戰(zhàn)史》記載,此戰(zhàn)打死解放軍400余人,俘虜202人,繳獲機槍11挺,步槍181支,其他軍品無算。在這里筆者要說明一下,在四野戰(zhàn)史或是四野編寫的廣東戰(zhàn)役戰(zhàn)斗詳報中,都沒有這方面的記載。以上戰(zhàn)斗描述的時間地點人物戰(zhàn)果等等,皆出自臺灣史料。對于這次戰(zhàn)斗真假與否,還需讀者自行辨別,至少臺灣軍方是承認這次戰(zhàn)斗的。
寫到這里筆者不禁想,就在國民黨軍隊大潰敗的時候,還能有這么一位叫劉仲荻的人物愿意為黨國出力,并且還給國民黨軍隊爭回點臉面,實屬不易。如果當年有100個劉仲荻這樣的人物,說不定國民黨也不會敗得那么徹底了。不管怎么說,劉仲荻的這次小勝,和金門是沒法比的。因為解放軍在先頭部隊失利之后,還有后續(xù)部隊源源不斷地追來。劉仲荻的23軍根本沒有招架之力,最終還是帶著殘部登上了撤往臺灣的“旅途”。
或許是因為有了“扶龍寨大捷”,哎,至少臺灣是這么宣傳的,劉仲荻這位沒有靠山,而且不是黃埔出來的將軍沒有被編余,他的23軍也沒有被裁編,不僅如此,國防部還把黃埔系的70軍編給了23軍,以充實該軍實力。劉仲荻在國民黨軍隊中,總算是揚眉吐氣了。此后,劉仲荻于1954年7月在臺灣南部防守區(qū)中將副司令官的崗位退出了現(xiàn)役,1960年12月20日在臺北因病去世。
- 最新書評 查看所有書評
-
- 發(fā)表書評 查看所有書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