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2節(jié) 東征過青陽,武林橫大江——人生初途的幸運邂逅:名師、美眷和摯友
-
英宗治平年間,詔命晁端友任上虞令。正是當(dāng)年的這個任命,使得意欲卜居伊川的晁端友不得不載書上路,直奔江南。上虞在熙寧七年(公元1074年)之前屬兩浙路越州(后改為紹興府),是浙東山水形勝之地。曹娥江穿境而過,留下兩岸秀色和一江碧流,也留下一段孝感天地的傳說。這條江之所以名為曹娥江,就是為紀(jì)念東漢孝女曹娥的。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于江中,數(shù)日不見尸體,當(dāng)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日,在五月五日這天,她投入江中尋父,五日后背負(fù)父尸浮出江面。從此,曹娥孝感天地的故事就在當(dāng)?shù)貍鏖_,繼而相傳至縣府知事,縣令度尚為之立碑,并讓他的弟子邯鄲淳作誄辭頌揚。
上虞地名的由來,也有一個悠久的傳說!端(jīng)注》引《晉太康三年地記》稱:“舜避丹朱于此,故以名縣。百官從之,故縣北有百官橋。”舜因為有大德,因此成為堯指定的大位繼承人,堯的兒子丹朱于是作亂。虞舜為了避丹朱之亂,便千里迢迢來到了到此地,并在此打魚為生,此處因名上虞。上虞山清水秀,近郊有白馬湖。據(jù)說,曾在晉朝擔(dān)任上虞縣令的周鵬舉乘白馬入湖不出,人以為成仙。也有人說故縣令周鵬舉出守雁門,因思上虞景物之勝,欣然南歸,乘白馬泛鐵舟,全家溺于此,人以為成仙。”總之,這里留下了太多的故事與傳說。
晁端友之此次南來,把自己的兒子帶在身邊。他讓晁補之一路跟隨,主要是為了不荒廢對他的教育。而隨父南來的時候,晁補之已經(jīng)是一個翩翩少年。江南的靈山秀水以及故事傳說在他童年的記憶中留下難忘的印象,也增加了他求知探勝的強烈愿望。他在后來的《求志賦》中寫道:“歲執(zhí)徐之青陽兮,余先子乎東征。橫武林之大江兮,往始寧之南邑。路會稽以周流兮,求歷山之所在。”這說明當(dāng)時季子年少的晁補之已經(jīng)漫游青陽、武林(杭州)、始寧(上虞)和會稽等地。
然而,晁補之這次江南之行更大的收獲不僅在于飽覽了山水、增長了見識,還在于他認(rèn)識了一位名師,締結(jié)了一樁好姻緣,交納了一個好朋友。
晁補之十三歲那年,隨父親在常州認(rèn)識了當(dāng)時已經(jīng)名重天下的王安國。王安國也是一個幼年成名的俊才,他雖未曾從師入學(xué),但十二歲時將其所寫的詩、銘、論、賦數(shù)十篇向人展示,便令觀者無不驚嘆其文采超群。他十三歲寫成《題滕王閣》一詩,意在和昔日登閣而賦的王勃試比高低。但王安國雖然才華超群,又作為當(dāng)時已是顯宦的王安石之弟,卻因仕籍的糾葛,加之又不愿倚仗其兄王安石之勢謀取功名,因而未能中第。他曾在參加茂才考試時,被主考官列為第一,但始終未能參加進士考試。歐陽修曾感嘆其才可惜,作詩說:“自慚知子不能薦,白首胡為侍從官。”我明明知道你有過人的才華卻無法向朝廷舉薦,真是枉為皇帝侍從之官!王安國不但文才出眾,而且長期盡心盡力侍奉母親,廣結(jié)善友,還是個出名的賢士。有文獻記載,王安國是一個很少稱許別人的人,但當(dāng)他見到年僅十三歲的晁補之時,則“大奇之”。(張耒《晁補之墓志銘》)
王安國應(yīng)該是晁補之于父親晁端友之外所結(jié)識的第一位名師,他對晁補之的學(xué)業(yè)和做人之道一定會有很大影響。但是,由于資料的匱乏,今天看來,王安國在對晁補之進行大力獎掖之外,他具體給予這位后進什么樣的教誨,我們都不得而知。依據(jù)晁補之后來的回憶,他年少時讀書的情形大體如下:儒家之書固然是必讀科目,但往往不得要領(lǐng),難于升堂入室。除此之外,他追慕的古人很多,讀的書十分龐雜。比如,他想學(xué)習(xí)夔、咎、繇以下至于巫咸、傅說等古代圣哲,可是擔(dān)心自己難成這樣的大器;想學(xué)習(xí)鄭國子產(chǎn)、晉國叔向這樣的治國能臣,可是他們離自己實在太遠(yuǎn),況且他們僅僅是一國之相,不能學(xué)到用以治理天下的本領(lǐng);想學(xué)習(xí)漢代的汲黯和劉向,可是他們一個為人太剛直,一個學(xué)識太淵博,而自己都趕不上他們;有時又非常喜歡孫子、吳起學(xué)說,然而兵家之學(xué)又不是自己的志愿,于是,只得摒棄。最后,他慢慢地發(fā)現(xiàn),自己還是更喜歡左丘明、莊周、屈原、司馬遷、司馬相如、枚乘等人,喜歡韓柳的文章以及樂府古詩。這也許是晁補之在讀書過程中最真實的思想變化,對于晁補之這種既有雄心壯志,卻又有點茫然的讀書經(jīng)歷,王安國肯定會進行悉心指點。從晁補之以上的讀書情形來看,他最終對于文學(xué)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這也是他后來為什么喜歡莊、騷以及樂府歌詩的原因。通過晁補之對以上古代作家以及文學(xué)樣式喜愛的表白,似乎而讓我們找到了一把解讀晁補之文學(xué)創(chuàng)作的鑰匙。
英宗治平四年(公元1067年),晁補之父子泊舟蘭陵的時候遇到了宦途中的杜純,這是對晁補之一生都很有影響的人物。根據(jù)《宋史•杜純傳》的記述,此時杜純應(yīng)該在河西知縣任上。
杜純,字孝錫,濮州鄄城人。《宋史》說他少有成人之操,做事干練。他的伯父死在南海任上,由于子女孤弱,不能負(fù)柩還鄉(xiāng),杜純便稟告父親前往南海,結(jié)果使伯父的喪事如期而辦。杜純沒有參加科考,但卻以蔭資補為泉州司法參軍。面對“雜貨山積”的泉州,當(dāng)時很多官員都與商人走私牟利,只有知州關(guān)詠和杜純清廉持守。事情敗露之后,那些官員多被牽連系獄,秉持節(jié)操的關(guān)詠也因為失察之過將被懲處。杜純上書使者為關(guān)詠申冤,最終使得關(guān)詠免受牽連。杜純因此也贏得了時人的好評。后來,杜純出任河西縣令,元祐初年又被薦為河北轉(zhuǎn)運判官,不久,升陜西轉(zhuǎn)運使,拜鴻臚、光祿卿,權(quán)兵部侍郎,卒年六十四歲。
晁補之對杜純的評價是“嚴(yán)而和”,也就是既嚴(yán)肅而又寬和。這從和杜純初見時的一件小事中就能得到證明。原來晁補之去謁見杜純的時候,手里還提著一只裝了水鳥的籠子,在給杜純叩頭的時候,他把這個鳥籠就放在了驛館的臺階上。杜純一見,十分生氣,他先是責(zé)斥晁補之只顧嬉戲,容易玩物喪志,然后又循循導(dǎo)誘,告訴他很多道理。后來,每當(dāng)想起杜純的這番教誨,都讓晁補之肅然起敬。
杜純是晁仲參的女婿,而晁仲參是晁補之的叔祖,按輩分應(yīng)是晁補之的姑父。晁端友早就知道杜純的賢孝之名,很是欽服。杜純也對晁氏詩禮傳家分外仰慕。加之宋時濟、璞兩州同屬京東路,兩地相距也不過二百里路。逆旅相遇同鄉(xiāng),又看到晁補之少年俊逸,于是兩人便為子女相約婚姻,以便親上加親。杜純將自己的二女兒也就是晁補之的表妹許配給他。從此,杜純和晁補之建立了亦親亦師的關(guān)系。
此后五年,也就是熙寧五年(公元1072年),二十歲的晁補之回京參加科舉取解試,而杜純此時也因為秦帥郭逵和王韶的官司被王安石免官,正在家閑居。晁補之專程前去拜望了在濮州的杜純,杜純十分高興,并主張馬上操辦婚事。晁補之十分感激杜純的知遇之恩,他在給杜純死后所寫的墓志銘中曾深情地說:“補之少日,愚無師聞,聞詩與禮,于我先君。先君為言,公孝而賢,汝長而師,則公莫先。”意思是說,我年少之時沒有老師,詩書禮樂,都是父親親自教誨的。父親常常對我說起您的賢德和孝順,囑咐我長大之后一定要先拜您這樣的人為師。如今,長大成人的晁補之不僅得以拜杜純?yōu)閹,并且已成為杜純的乘龍快婿,他心里也是十分滿足和高興的。
晁補之對于杜純這種揉合著岳丈與師長的雙重感情,在此后的人生旅途中多有表現(xiàn)。哲宗元祐三年(公元1088年),杜純使陜西,晁補之作長詩《送外舅杜侍御使陜西自徐州移作》送行,詩曰:
建隆以來論人物,得士與古相低昂。
人才歷數(shù)仁祖世,后生嵬瑣無復(fù)望。
老成寂莫典刑在,杜公玉立映班行。
少時學(xué)問圣賢說,松柏歲寒觀老節(jié)。
得官烏府不須臾,正色空聞動帷闥。
鑠金眾口未必然,天與名城慰蕭屑。
王師頃縛山西酋,朝廷卻懷西顧憂。
涼州旄鉞何足恃,歧隴須公勤傳郵。
平生經(jīng)國有雅意,乘流得坎惟所值。
做官施設(shè)要近民,金馬嚴(yán)徐等兒戲。
詔書寬大人樂生,吏安為弛威不行。
金城那可無粟守,堯舜與民寧并耕。
茶鹽資國何必古,俗儒徇名不知務(wù)。
精神折沖在本強,要以雍容在蒼遽。
知無不為公自期,豈弟君子神所私。
秦山渭水照車馬,屬城列縣觀威儀。
此行屬任良不惡,金魚新佩明光墀。
誰言直諫居內(nèi)少,淮南盜鑄煩撫綏。
時平王度日金玉,歲晚汲公還見思。
晁補之首先感嘆仁宗時代人才濟濟的盛況不再,作為四朝元老,杜純是仁宗朝以來所僅存的為數(shù)不多的“老成”之臣。在邊庭不穩(wěn)、朝廷西顧的時候,還有賴這樣的持重老臣勤為經(jīng)畫,實在難得。接下來晁補之說,治國安邦這樣的大事,朝廷需要的不是如東方朔、嚴(yán)助那樣的弄臣,而恰恰是杜純這樣經(jīng)國有意、躬親近民的賢官良吏。晁補之還稱贊杜純的車馬儀仗嚴(yán)整,“秦山渭水照車馬,屬城列縣觀威儀”。并指出杜純深得皇帝的隆遇,以至于行前哲宗賜金魚袋以示榮寵。最后,晁補之稱頌了杜純在徐州的功績,也表達(dá)了杜純?nèi)ズ笞约簩Χ鲙熀陀H人的綿綿思念,從而顯示出他對杜純的無限情意,翁婿之間的感情很深。元祐七年(公元1092年),晁補之通判揚州時,還有一首小詩《外舅杜寺丞永城守水作詩寄呈》寄與杜純,詩曰:“雪消冰動看通津,草長江南岸岸春。莫唱龍舟五更曲,揚州楊柳解愁人。”其與杜純細(xì)膩的情感交流,于此可見。
晁補之對于杜氏女也是十分疼愛,他說妻子對自己多有勸誡,自己能夠寡憂少悔,多賴妻子賢淑貞慧。后來,晁補之為官在外時,常以詩詞寄托對妻子的思念之情。比如這首《寄家人》:
孟光家世自清芬,鴻亦幽情慕隴云。
汲水挽車歸去好,茯苓日日長松根。
晁補之以梁鴻自喻,以孟光喻其妻。梁鴻與孟光,東漢扶風(fēng)平陵人,夫婦同于霸陵山中以耕織為業(yè),后因避禍居吳地,梁鴻貧困,為人傭工舂米,但每次歸來,孟光都為梁鴻備好飯食,舉案齊眉,恭敬盡禮,時人俱稱頌孟光賢惠。晁補之詩中用這個典故比喻其妻有如孟光之賢惠。在他的詞集中,寫給杜氏女或者代杜氏女作的詞共有九首。下面是他寫給妻子生日的一首詞:
點絳唇
回雁風(fēng)微,養(yǎng)花濃淡天容好。似春知道。吉夢佳辰到。
共樂春臺,攜手蓬萊小。同傾禱。愿春不老。歲歲尋芳草。
詞中說老天好像知道妻子的生辰,因此特地送來一個云淡風(fēng)微的好日子。想起和妻子在一起的美好,真希望春天常在,妻子的容顏不老。然而,生活中并非盡是晴天麗日,仕宦的艱辛和生命的凋謝也常常不離左右。哲宗紹圣二年(公元1095年),杜純卒于潁昌,而晁補之也因坐修神宗實錄失實,降應(yīng)天府通判,不久又改通判亳州,戴罪之身,不能前往送葬,只能由妻子獨自奔喪。晁補之心中怏怏,他送妻子直到鹿邑,臨行以兩首詩與妻道別:
二十年糠秕,相從無靦顏。
尊公抱至痛,白玉掩深菅。
送子三百里,西風(fēng)涕丸瀾。
鄰喪罷相舂,況我五服間。
憐子一女子,忘身赴憂患。
但恨莫攀輀,賤生守微官。
勿為摻執(zhí)悲,我居不求安。
送死當(dāng)大事,丈夫良獨難。
——《永嘉縣君赴潁昌杜丈之喪送至鹿邑境上贈別》
詩中寫自己與妻子結(jié)婚二十多年來,一直相敬如賓,如今妻子遭到人倫至痛,自己卻為了一個卑微的官職,不能隨行相陪。古人認(rèn)為在鄰居有喪事的時候都不要舂米,可我身在五服之內(nèi),面對的又是自己亦師亦親的岳丈,竟然不能前往吊孝,卻讓你一個弱女子獨自長途奔喪,這讓我這個做丈夫的感到好生難堪!送別妻子的時候晁補之滿懷傷感,看看秋日將盡,可樹上的葉子還青黃參半,野蒿已經(jīng)枯萎,卻依然招徠翻飛的黃蝶。節(jié)序物候怎么如此難以捉摸?想一想自己華發(fā)滿頭,如何能再承受世事的無常變幻呢,于是,歸隱田園的念頭再也無法遏止。他又寫下了一首詩:
冬溫榆柳未全雕,黃蝶飛飛綴野蒿。
華發(fā)不堪悲世故,斜川歸興滿東皋。
——《送永嘉君回至鹿邑東門外作》
晁補之此次南來,還結(jié)識了一位半生相知的朋友——淮陽太守的兒子胡戢。胡戢,字叔文,共城人,秘閣校理、司封員外郎胡俛之子。胡戢年長晁補之八歲,在當(dāng)時便已有聲名。據(jù)晁補之說,胡戢“兒不戲弄,黙而好思,手未嘗釋卷”,小時候就愛讀書,好思考問題而不貪玩,因而頗得父親喜歡。父欲把自己所學(xué)以及當(dāng)時的作文之法盡數(shù)傳授給他,可是他不用父親指點,已經(jīng)全都會了,尤其擅長詞賦和篆刻。后來參加進士考試,不久又丁父母之憂。等他再去應(yīng)舉的時候,朝廷已廢詞賦取士為經(jīng)義取士,胡戢于是說:“這不是我從父親和老師那里承傳下來的本領(lǐng),況且,親人都死了,我為什么還要求仕做官呢?”胡戢的這番言行非常符合儒家的一貫主張,因為孔子在談到“孝”的時候,曾強調(diào)“三年無改于父之志”。由此,胡戢便被世人稱頌。他返回共城,閉門卻掃,以收藏圖書和金石刻文為樂趣,并把自己的藏書堂取名為“琬琰”。翰林學(xué)士眉山蘇軾給他書寫了堂名,因為蘇軾當(dāng)時是反對廢詞賦取士為經(jīng)義取士的,對于胡戢這樣堅守志向的名士,他自然要加以鼓勵。一時間,天下名士皆為賦詩記盛。然而,此后胡戢便閉門謝客,深居獨處,唯恐自己的書齋沾染塵俗之氣。
晁補之在越州結(jié)識胡戢,主要是因為他父親的原因。晁補之后來在追憶這件事的時候說,熙寧初,他的父親到越州去,有一天被大雨阻隔在鄉(xiāng)間旅社,晚上聽到臨舍的客人敲著幾案唱唐詩,歌聲很悲涼,晁端友感到十分奇怪,第二天一早,他便專門在那位客人的門旁等候,不一會,從屋里走出一個個子高高的年輕人,兩人回到屋里坐下,再看看那個青年,則溫良恭順頗似一位純?nèi)濉j硕擞雅c他長談一日,竟然絲毫不覺得疲倦。回去他便告訴晁補之:“我遇到的客人名叫胡戢,字叔文。小子你記著,這個人有古代賢士之風(fēng)。”
過了不久,晁補之漫游到淮陽,在州學(xué)中認(rèn)識了正在讀書的知州的兒子,他沒有想到,這個人就是父親當(dāng)初稱贊過的胡戢。兩人在一起交談,晁補之發(fā)現(xiàn),胡戢的經(jīng)術(shù)論議不下漢儒,詩文風(fēng)尚有似唐人,至于人品,則清談閑遠(yuǎn)可比阮籍、向秀之流。于是,兩人便定交,成為一生好友,在一起盤桓了竟一年多的時間。
兩人結(jié)交五年之后,晁補之隨父北上,在盱眙又遇到了胡戢,他們在南山中談詩論文,飲酒數(shù)日,賓主盡歡而散。此時胡戢年方強壯,但言談話語中卻露出遁世之意。盱眙一別之后,兩人常以詩文遙寄唱和。晁補之有《和胡戢七首》,其二云:
相逢樽酒未辭深,握手盱眙十載心。
車馬凄涼人夜別,出門落月與橫參。
另有一首則云:
少時豪氣恨沈淪,繆意詩書可庇民。
長笑壯年無一事,微吟只有故人親。
離別盱眙八年之后,晁補之任大名府學(xué)教授,胡戢來信告訴他說,自己從此再也沒有做官的想法了。晁補之感到十分惋惜,因為他知道胡戢并不是完全忘卻塵世的人,并曾為本朝的九十二位將相作傳,一直心存經(jīng)世濟民的抱負(fù),是什么原因讓他下決心絕意于仕途呢?但無論如何,每次想起兄弟在一起把酒言歡的時光以及朋友凄然分別的時刻,總讓人覺得人間真情的可貴。如今閑來無事,每當(dāng)在燈下翻看書信,細(xì)品詩稿,在詩酒唱酬之際,一股親情暖意油然直上心頭。
此后又過了九年,也就是元祐六年(公元1091年)的時候,晁補之通判揚州,一個不幸的消息傳來:好友胡戢壯年而歿,卒年僅四十七歲。當(dāng)好友的兒子憲臣前來告訴他這一噩耗之時,他手腳冰冷,為宦的無奈與人生的無常讓他忍不住潸然淚下。憲臣哭告了父親臨終前的情形,彌留之際,胡戢的眼都不能睜開,還拉著兒子的手說:拿紙筆來,我要寫信和晁子訣別。我此生不逢遭際,這都是我命中注定,但臨死未能盡孝,卻是我的過錯。雙親未葬而我先死,還有比這更不孝的嗎?我死之后,你乞請晁子給我和你的祖父各寫一篇墓志,以成葬禮。憲臣的訴說,讓晁補之更難抑滾滾清淚,他怎么能拒絕好友此時的囑托呢,于是,他含著眼淚答應(yīng)了下來。
晁補之和胡戢的感情是很深的,胡戢的為人和思想對他的人生經(jīng)歷也有著很大的影響。在晁補之一生當(dāng)中,無論仕宦沉淪時的閑居,還是主動生發(fā)的歸隱的思想和念頭,都無不閃現(xiàn)著胡戢的影子。
- 最新書評 查看所有書評
-
- 發(fā)表書評 查看所有書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