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7節(jié) 偶爾露崢嶸
-
這位惇親王的脾氣,與嚴謹?shù)墓вH王截然不同。據(jù)說,他在大夏天時會手持大蒲扇,光著膀子在什剎海邊納涼,和下人們也不講究規(guī)矩,很有平民色彩,北京城因此留下了不少關(guān)于他的民間傳說。
雖然因為媽媽的肚子而錯過了皇位,但這位王爺并沒有對政治徹底死心,在關(guān)鍵時刻還是很有權(quán)力的直覺的。除了當著恭親王、肅順的面說肅順要被殺頭之外,他在幾次政治風波面前,都有著看似匪夷所思的表現(xiàn)。野史記載,惇親王經(jīng)常嘲弄慈禧太后,有一次,慈禧想把自己不喜歡的同治皇后阿魯特氏廢位,惇親王當時負責宗人府,堅決反對:“欲廢后,非由大清門入者,不能廢大清門入之人,奴才不敢奉命。”按大清國的規(guī)矩,只有皇后過門才是從國門“大清門”抬入的,慈禧本人是“二奶”出身,嫁入皇宮時沒有任何儀式,因此終生耿耿于懷。
正史上記載,1884年甲申易樞,就是這位惇親王和恭親王合唱雙簧,在討論對法國的作戰(zhàn)方案時,兄弟倆卻大談當年十月為慈禧祝壽進獻之事。一同覲見的光緒皇帝老師翁同龢覺得他們“極瑣屑不得體”,并在日記里感慨:“天潢貴胄,親藩重臣,識量如此!”這或許正是恭親王在惇親王的配合下,故意以“極瑣屑不得體”來主動獲咎,給所有人,尤其是老七,光緒皇帝的生父醇親王的上臺提供一個機會。
可以說,在兩宮太后“垂簾聽政”和恭親王輔政的“一國兩制”中,這位“粗俗”“散漫”的惇親王,成為在太后與恭親王之間的另一個平衡物。而恭親王在其執(zhí)政生涯中,得到了這位比他大一歲的五哥的特殊協(xié)助。話無遮攔的惇親王,是慈禧相當忌憚的人物。
惇親王家似乎總是能在關(guān)鍵時刻折騰點令全國乃至世界刮目相看的動靜。惇親王有3個兒子,即載濂、載漪、載瀾,在義和團—八國聯(lián)軍動亂中,這三兄弟都是義和團的幕后推手,而尤以老二載漪最為著名。載漪自幼好武,加入了滿洲親貴的精銳部隊“神機營”,展露才華,被慈禧太后看中,將自己弟弟桂祥的三女兒許配給了他。
成了慈禧太后的內(nèi)親,自然能夠在政治上不斷進步。載漪是家中老二,無法繼承父親的爵位,而且,當時惇親王還在世,一門也不可能封兩個王爵。慈禧太后于是下旨,令載漪過繼給剛剛?cè)ナ狼覠o子嗣的瑞郡王奕志,襲了爵位,但是,在撰寫委任狀時,出現(xiàn)了筆誤,將“瑞”字寫成了“端”,只好將錯就錯,載漪就成了“端郡王”。他的英譯名PrinceTuan在西方幾乎家喻戶曉,就是因為他被八國聯(lián)軍指定為義和團動亂的“頭號罪魁”。
1898年,光緒皇帝及其身邊的一小撮年輕干部,發(fā)動了盲目而操切的戊戌變法,將包括真正在第一線改革的實踐者在內(nèi)的幾乎所有干部,都推到了所謂“改革”的對立面。反彈力度之大,甚至威脅到光緒的帝位。已經(jīng)退居二線的慈禧太后力挽狂瀾,親自出馬,以“戊戌六君子”的腦袋為最小代價,保住了光緒的帝位。同時,為了向“改革”的受害者們妥協(xié),她同意為已經(jīng)證明是“天閹”(先天的陽痿病患者)的光緒皇帝立嗣。候選人中,只有載漪年方15歲的兒子溥儁,與她血緣最為接近,是嫡親的侄外孫,于是被冊立為“大阿哥”。沒想到,這一接班人的指定卻引發(fā)了國際社會的激烈反彈,列強拒絕承認,載漪終被洋人們逼上“滅洋”的道路,試圖通過義和團這一人民戰(zhàn)爭的汪洋大海,來支撐起兒子將來的帝位巨舟。
溥儁備位東宮,是繼其祖父惇親王奕在娘胎中以來,第二次最為接近最高權(quán)力寶座。只是,人算不如天算,“放火”發(fā)動群眾后,這把群眾運動的火卻最終失控。在八國聯(lián)軍的炮口下,載漪差點被當作戰(zhàn)犯扭送聯(lián)軍處決,而溥儁自然是與皇位永遠分手了。
龍生九子,在道光皇帝的9個兒子中,除咸豐帝之外,奕、奕䜣都曾先后有機會問鼎帝位。惇親王奕改換了譜系,只能做個“荒唐王爺”,自娛自樂;恭親王奕䜣雖然地位崇高,處在大于2(老二)、小于1(老大)但無限接近于1的地帶,卻憂讒畏譏,蹉跎一生,壯志難酬。大清國的政治六合彩,落在了并無任何資源優(yōu)勢的老七醇親王奕頭上,真正可說是漁翁得利。老七一家連出兩任皇帝(光緒及宣統(tǒng))、兩任醇親王(奕與載灃)、兩位郡王(載濤與載洵),炙手可熱。這是造化弄人、天意難測,還是政治行情黑莊盛行、云譎波詭呢?
- 最新書評 查看所有書評
-
- 發(fā)表書評 查看所有書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