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2節(jié) 貪圖皆陷阱,看清方可求安
-
一個農夫進城,要賣家中的一頭驢和一只山羊。山羊的脖子上系著一個小鈴鐺。三個小偷在一旁看見了,一個小偷說:“我去偷羊,可以讓農夫發(fā)現(xiàn)不了。”另一個小偷說:“我可以從農夫手里把驢偷走。”第三個小偷說:“這都不難,我能把農夫身上的衣服全部偷來。”
第一個小偷趁農夫東張西望的時候,悄悄地走近山羊,把鈴鐺解了下來,拴到了驢尾巴上,然后把羊牽走了。農夫在拐彎處四處環(huán)顧了一下,發(fā)現(xiàn)山羊不見了,就開始尋找。
這時第二個小偷走到農夫跟前,問他在找什么,農夫說他丟了一只山羊。小偷說:“我見到你的山羊了,剛才有一個人牽著一只山羊向樹林里走去了,現(xiàn)在還能抓住他。”農夫懇求小偷幫他牽著驢,自己去追山羊。第二個小偷趁機把驢牽走了。
農夫從樹林里回來一看,驢也不見了,就在路上一邊走一邊哭。走著走著,他看見池塘邊坐著一個人,也在哭。農夫問他發(fā)生了什么事。
那人說:“人家讓我把一口袋金子送到城里去,可是路上我實在是太累了,就在池塘邊坐著休息,卻沒想到睡著了,睡夢中不小心把那口袋推到水里去了。”農夫問他為什么不下去把口袋撈上來。那人說:“我怕水,因為我不會游泳,誰要把這一口袋金子撈上來。我就送他二十錠金子。”
農夫大喜,心想:“正因為別人偷走了我的山羊和驢,上帝才賜給我機會。”于是,他脫下衣服,潛到水里,可是他無論如何也找不到那一口袋金子。當他從水里爬上來時,發(fā)現(xiàn)衣服不見了。原來是第三個小偷把他的衣服偷走了。
佛說,這是人生三大陷阱:大意、輕信和貪婪。
故事里的三個小偷就是三個騙子。他們是用騙的方式拿走了農夫的驢、山羊和衣服。山羊的丟失,確實是農夫太過于大意了。而我們身邊有多少人,在犯了不可挽回的錯誤的時候,總會說一句:“是我太大意了!”
其實大家把錯誤歸結到“大意”上,是一種對自我責任的推脫。實際上,是我們在面對事情的時候,對現(xiàn)實情況不夠了解,認識不足,甚至只被表象所欺騙。三國時候,關羽大意失荊州,也是對自己的能力過高估計,對現(xiàn)狀認識不夠造成的。
說起輕信,不由想起一個寓言故事,說有一只狼出去尋找食物,偶然經(jīng)過一戶人家,聽到房中有孩子的哭鬧聲,接著傳來一個老太婆的聲音:“別哭了,再不聽話,就把你扔出去喂狼。”
狼一聽大喜,便蹲在屋后等著。不料等到天黑也沒見老太婆把孩子扔出來。狼不耐煩了,轉到房前想伺機而入,卻又聽老太婆說:“快睡吧,別怕,狼來了,咱們就把它殺死煮了吃。”
狼聽了,嚇得一溜煙跑回老窩。同伴問它收獲如何,它說:“別提了,老太婆說話不算數(shù),害得我餓了一天,幸好后來我跑得快,才沒招來殺身之禍。”
狼此行固然惹人笑柄,但很多時候,我們卻很容易輕信別人的話,尤其是糖衣炮彈最容易利令智昏。很多人就被這些甜言蜜語攜裹著走進了陷阱,造成無法挽回的過錯。
托爾斯泰曾寫過一個故事,有一個人想擁有一塊自己的土地,便不停地祈禱。上帝就對他說:“從太陽出來開始,你從這里往外跑,跑一段就插個旗桿,只要你在太陽落山前趕回來,插上旗桿的土地都歸你。”那人就不要命地跑,太陽偏西了還不知足。太陽落山前他倒是跑回來了,但已精疲力竭,一個跟頭栽在地上就再也沒能起來。有人挖了個坑,就地埋了他。牧師在給這個人做祈禱的時候說:“一個人要多少土地呢?不過就這么大一塊而已。”
世間美好的東西確實很多,有些人窮盡終生都在追求,不知滿足。其實,這些他們所貪圖的東西,耗盡了他們的精神和力氣,這些東西更像是誘餌,它引他們過去,給他們套上枷鎖,他們的終身都要為它們服務,而他們還一直以為:我得到了,這些東西是我的。直到離世的時候,他們才明白,那些東西都是無法帶走的,它們還將繼續(xù)存在,繼續(xù)奴役下一個心甘情愿被奴役的人。
其實,人生的陷阱遠遠不止這三種。我們不能說我們所生存的這個社會處處布滿了陷阱,但是如果不小心被一些事物的表象所蒙蔽,那就會陷入困境的沼澤地,無法自拔。
在某個雞尾酒會上,一位張先生從口袋里掏出一張千元支票,向所有的來賓宣布:他要將這張千元支票拍賣給出價最高的人。游戲規(guī)則很簡單:大家互相競價,以50元為單位,直到?jīng)]有人再加價為止。出價最高的人只要付張先生所開的價碼即可獲得這張千元支票,但出價第二高的人,雖無法獲得支票,但仍需將他所開的價碼如數(shù)付給張先生。這個別開生面的“以錢買錢”的拍賣會,立刻吸引了大家的興趣。
拍賣開始時,100元、150元、200元的競價聲此起彼伏,到價碼抬高到500元時,出價的步調緩和了下來,只剩下三四個人在競價。到最后只剩下王先生和林先生在那里相持不下。
當王先生喊出950元時,張先生彈一彈他手上的支票,曖昧地看著林先生,林先生幾乎不假思索地脫口而出:“1050元!”這時會場里起了一陣小小的騷動。張先生轉而得意地看著王先生,等待他加價或者退出,王先生咬一咬牙說:“2050元!”
人群里起了更大的騷動,最終林先生表示退出這才結束這場拍賣會。結果,王先生付出2050元,買到那張1000元的支票,而林先生則平白付出了1050元。而兩個人各自損失的1050元都納入了拍賣者的腰包。
據(jù)說這個游戲是耶魯大學經(jīng)濟學家蘇必克發(fā)明的,想拍賣錢的人幾乎屢試不爽地從這樣的拍賣會上賺到錢。它是一個具體而微的人生陷阱,而最后參與競價的人會在這個陷阱里越陷越深,不能自拔,最后都會付出一定的代價。
社會心理學家泰格(A.Teger)曾對這個拍賣游戲做過分析,他認為掉入陷阱的人通常有兩個動機:一是經(jīng)濟上的,另一個是人際關系上的。經(jīng)濟動機在于競拍者渴望贏得那張千元支票,以及后來想贏回他的損失以避免更多的損失;人際動機包括渴望挽回面子、證明自己是最好的玩家及蔑視對手等。開始時,大家都想以廉價而簡單的方式去贏得它,希望自己所出的價碼是最后的價碼,于是就會不斷地互相競價。等到出價相當高時,相持不下的兩人都發(fā)現(xiàn)自己掉進一個陷阱中,但是已經(jīng)不能全身而退,他們都已投資了相當多,只有再增加投資以期掙脫困境。當出價等于拍賣物品時,競爭者開始感到焦慮不安,發(fā)現(xiàn)自己的愚蠢,但已身不由己。當出價高過獎金時,不管自己再怎么努力都是損失者,不過,為了挽回面子或輕視對方,他不惜再抬高價碼,好讓對手損失得更慘重。
前幾天看的一檔選秀節(jié)目,一個11歲的孩子,面對鏡頭很自豪地說:下個月他的第一本專輯就要上市了,同時他將召開他的第一個新聞發(fā)布會,開他的第一個演唱會。當評委問他是誰為他出資出專輯和開演唱會時,他很快回答說:“我的爸爸媽媽唄!”
男孩子第一關就被評委刷了下來。說實話,這個孩子的嗓音,低音低不下去,高音又太有難度,嗓子里帶沙啞,確實不適合唱歌。他被淘汰后,剛從舞臺上走下來就哭得稀里嘩啦。他的父母在旁邊一直對他說:“寶貝兒你唱得不錯,不過是狀態(tài)不好……”
我對這樣的父母的行為感覺到十分的不理解。他們以為,他們可以用金錢為自己的孩子制造一個前途,滿足孩子的愛好。其實這只是滿足了他們做父母的虛榮,他們用金錢為孩子制造了一個假象,讓孩子在虛偽的贊美里覺得自己無比優(yōu)秀,從而喪失了對自己真實的認識和正確定位。等他長大了,父母無法再用金錢為他編制美麗的金絲籠,他會遭遇到人生從未有過的失敗和挫折,更會在別人的評價里認識到自己真實的水平。到那時候,他會喪失他所有的自信心,困于原地再無法往前邁出一步。
這樣的愛,對孩子來說,就是一個無底的陷阱。
泰格(A.Teger)總結:自古以來,人類為捕殺動物所設的陷阱,通常都有以下三個特征:
一.有一個明顯的誘餌。
二.通往誘餌之路是單向的,可進不可出。
三.越想掙脫就越陷越深。
所以,當我們面對世間種種的時候,就要仔細權衡,看清楚是不是具備這三點,就會明白迎接我們的那些表象背后,是不是隱藏著某個陷阱,等著我們一步邁入,永生不得翻身。
面對誘惑,少點貪嗔心,多點理智的思考,才是我們人生獲得安謐平靜的法寶。
- 最新書評 查看所有書評
-
- 發(fā)表書評 查看所有書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