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在线免费看_2021午夜国产精品福利_国产视频精品视频_1024cl地址一地址二地址三2019

用戶名:
密碼:
第3節(jié) 第三章

 

 
  相傳,明太祖朱元璋幼年時,因家貧困,曾給財主家放牛幫工,每在放牛后,半夜起來與長工們一起幫磨豆腐,他年紀雖小,但做事很勤快,頗得長工們喜歡,因此,長工們盡量照顧不讓他干重活。后被財主知道很不滿意,便將他辭退回家了。朱元璋沒辦法,只得和附近一座廟跟前的小乞丐們混在一起。長工們可憐他,每天從財主家偷出一些飯菜和鮮豆腐,藏在廟的干草堆里,到時朱元璋就悄悄取走與伙伴們分食。不久,父母兄相繼亡故,朱元璋更孤無所依,便入寺當了和尚。因朱元璋最喜食豆腐,初時,長工們?nèi)哉諛铀蛠聿胤挪荻牙。一次寺里一連幾天忙著做廟會,長工們見藏放的豆腐原封不動就沒有再送了,當廟會結(jié)束,朱元璋記起去取豆腐,發(fā)現(xiàn)豆腐上已長滿了一層白毛,他就拿回廟中,偷偷地弄來油煎食之,覺得味道更香鮮無比。以后,他就常用此法做豆腐吃。
  紅巾軍起義爆發(fā)后,朱元璋投奔義軍,幾年后他升任紅巾軍左副元帥,時為吳王。1357年, 一次,率領(lǐng)大軍到徽州地方駐營,命隨軍炊事把這道菜在當?shù)貍鞑ラ_來。后來朱元璋做了皇帝,油煎毛豆腐便成了御膳房必備佳肴。現(xiàn)今起名為“虎皮毛豆腐”,成為享譽世界的中外名菜。
  陜西菜:陜西飲食文化
  唱一首《信天游》,或者大聲吼一句《秦腔》,餓了,坐下來吃一碗三秦面,在當?shù)厝丝磥,那真是個“爽”啊。
  “三秦面條真不賴,搟厚切寬像腰帶。面香筋道細又白,爽口奈饑燎的太。”這首歌謠表明,在陜西八大怪中,面條像腰帶,乃排名第一。
  秦地自古盛產(chǎn)小麥,以面食為主,一天三餐,離不開面食,其中以面條和饅頭為主。陜西的面條可不是一般的面條,就像陜西人一樣實實在在,陜西的女人是搟面條的行家。
  與外地的面條比起來,陜西面條才稱得上是真正的面條,其厚、寬、長超出人們的想象,其形狀如同腰間所系的褲帶。然而,您可別被它雄渾的外表所嚇倒。當您捧上一老碗正宗的陜西面條,再調(diào)和上紅彤彤的油潑辣椒、紅褐色的醬油和醋、雪白的鹽,撒上綠瑩瑩的芫荽和蔥花,上面再臥上金燦燦的荷包蛋。那么,這碗面條簡直就是藝術(shù)品了,讓你不忍心下箸去破壞這美妙的面條了。
  看,端上來的這碗面條,紅、白、綠、黃四色相間,寓意春、夏、秋、冬四季,美不勝收;聞起來,淡香撲鼻,吃起來,入口軟如糯米,嚼起來又筋如牛皮,口味絕好。
  陜西把餅叫鍋盔。這種餅直徑二尺,又圓又厚,像鍋蓋。鍋盔那可是歷史悠久了。傳說在秦朝,秦軍一統(tǒng)六國,四處征戰(zhàn)之時,由于軍中士兵所帶干糧容易發(fā)霉變質(zhì),于是,軍中火夫就發(fā)明了鍋盔。
  鍋盔整體呈圓形,直徑尺許厚1寸重5斤。用料取麥面精粉,壓稈和面,淺鍋慢火烘烤。鍋盔外表斑黃,切口砂白,酥活適口,能久放,便攜帶。在陜西,烙制鍋盔用的鍋可不是一般的小鍋,而是用來做十幾人飯菜的大鍋。
  鍋盔制作工藝精細,素以“干、酥、白、香”著稱西府。做鍋盔用的鍋一定得是用生鐵鑄成的大鍋,做鍋盔用的面必須是當年收成以后上好的麥子磨成的面粉,經(jīng)過發(fā)酵后,讓面醒過勁兒。然后經(jīng)過師傅揉、摔、捏、拍、捻、壓、搟等多道手法,使面糅和得十分均勻。這時,師傅操起一根鴨蛋粗細的搟面杖,慢慢地把面團搟成一張大餅的模樣。
  這樣就到了下一道工序,就應(yīng)該開始烙饃了。這是最重要的一道工序,因為火候的大小決定鍋盔的顏色和質(zhì)地,一般人烙制時候沒掌握好火候,不是沒有熟透,就是烙煳了。燒火用的是材料一般也很講究,正宗的鍋盔用當年上好的(麥尖)麥秸。烙制鍋盔的手法有 “一轉(zhuǎn)、二翻、三撓”。等到快出鍋時,再撒上新鮮芝麻,出鍋后焦里透黃,咬著酥脆,吃著香甜,不愧有陜西八大怪的美名。
  鍋盔自唐、宋以來,在西安城多處設(shè)有驛店,外地客商東來西往,北上南下,鍋盔作為客商的攜帶干糧已遠走他鄉(xiāng)。外婆給外孫賀彌月贈送禮品,都會精心給外孫烙制小鍋盔,然后用白線扎上守歲錢,穿過中間的孔,帶在外孫脖子上。
  油潑辣子也是菜,這是陜西第三怪的了,不說川湘能吃辣,老陜吃辣讓人怕,辣面拌鹽熱油潑,調(diào)面夾饃把飯下。
  陜西人吃辣的水準也是當仁不讓的。且陜西人吃辣吃得精細,吃出了文化,這點恐怕是川人和湘人所無法達到的。一般來說陜西人嗜辣如命的喜好,當然與陜西人愛憎分明的個性有關(guān)。純正的陜西人離不開辣椒油,不僅是在吃面條時,尤其是用鍋盔和饅頭直接夾著辣椒食用,當冒著熱氣騰騰的雪白饅頭,掰開以后,夾上幾勺辣椒油,閉上眼睛,咬上一口,一股香辣的感覺,直沖頭頂,怎一個“爽”字了得!
  陜西人喜歡用青花粗瓷老碗吃飯,雖然,這老碗表面打眼一瞅有點愣頭愣腦,但是,骨子里卻透著一種樸實和憨厚勁兒,這就像陜西人的秉性一樣。
  陜西民風淳樸彪悍,民間的秦腔花臉吼起來,生動地反映出人們的愿望、愛憎、痛苦和歡樂,反映他們的生活和斗爭。秦腔的很多劇目都是表現(xiàn)我國歷史上反侵略戰(zhàn)爭、忠奸斗爭、反壓迫斗爭等重大的或富有生活情趣的題材。由于秦腔音樂反映了陜甘人民耿直爽朗、慷慨好義的性格,和淳樸敦厚、勤勞勇敢的民風,因此秦腔有著深厚的根基。
  陜西人喜歡秦腔,與喜歡辣椒一樣。
  河南菜:河南老鄉(xiāng),吃饃喝湯
  河南菜在東莞很少見到,偶爾見到那么一兩家菜館也是欣喜的。不過,我那天還真去過那么一家河南菜館。店內(nèi)裝飾得挺紅火,讓人感覺到一份節(jié)日的喜慶,顧客邊吃還可以邊聽豫劇呢!不要我說,去過的讀者也應(yīng)該知曉,那是“河南老家”吧。
  其實,河南男人下館子,很少有七個碟子八個碗的,家里來了客人,有菜炒菜,沒菜了蒸鍋包子就能喝酒,包子蒸好了,再煮鍋米湯,主人一句“恁(你)吃吧”,客人就開吃,很少有客套話。不像別的地方,無菜不喝酒,無酒不成席。
  有老語云:“河南老鄉(xiāng),吃饃喝湯。”描述的就是這種待客方式。
  河南盛產(chǎn)小麥,以面食為主,河南人一天三頓吃面條都不厭煩。在河南農(nóng)村,最讓人難忘的是河南人吃飯時的姿勢和用的海碗。端碗面條,隨便找個地方一蹲就吃。家里人遞過來一個小板凳,接了并不坐,而是往旁邊一放,還是蹲著。再看他手里那大海碗,像個小鍋,三斤面條都盛得下。
  看到這一幕,禁不住嘆服,“你看人家河南老深兒的碗,多實在!”正感嘆時,吃面條的漢子見有人盯著他,忙起身殷勤地說:“那客從哪兒來的?都晌午了還沒吃飯吧?不嫌棄的話俺給您也盛一碗?”聽,多熱情。
  關(guān)于“老深兒”這個詞,還是給大家解釋一下的好。
  就像江西男人問路都稱“老表”,河南男人問路時,相互間都稱“老深兒”。首先要嚴重聲明的是,“深兒”這個詞并不是官方認可的詞語,而是諧音,這個詞來源于普通話的“老師傅”,叫著叫著,省了“傅”字,只剩下“老師”二字,用河南話這么一叫,就成“老深兒”了。
  不過,在川菜、湘菜盛行的東莞,河南菜在東莞的名氣并不大,但菜式眾多,別有特色。
  河南菜也稱豫菜,豫菜特色是中扒(扒菜)、西水(水席)、南鍋(鍋雞、鍋魚)、北面(面食、餡飯)。就烹飪技術(shù)來說,豫菜的特色是選料嚴謹、刀工精細、講究制湯、質(zhì)味適中。而河南菜的烹調(diào)方法,也有50余種,扒、燒、炸、熘、爆、炒、熗,別有特色,其中,扒菜更為獨到,素有“扒菜不勾芡,湯汁自來黏”的美稱。僅涼菜就能多到二三十種,讓人挑選起來眼花繚亂。另外,河南爆菜時多用武火,熱鍋涼油,操作迅速,質(zhì)地脆嫩,汁色乳白。主要菜品有:南陽黃牛肉、醋熘白菜、孜然羊肉。
  河南人下館子吃飯,最過癮的還是要聽豫劇。
  豫劇這土生土長的河南戲在中州大地上有著深厚的群眾基礎(chǔ),河南人可以說都是拿豫劇當搖籃曲,從小聽到大的。豫劇《常香玉》、《血濺烏紗》、《打金枝》等很有名的,《梨園春》這么好的欄目能在河南出現(xiàn),而且辦得紅紅火火,讓京劇的老大哥都自嘆不如,不能不說這與豫劇在河南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chǔ)有關(guān)。
  魯迅說過: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豫劇套用了一句:只有河南的,才是中國的。豫劇節(jié)奏明快利落,不似京劇的拖腔帶勢,也不似越劇的纏綿悱惻,唱者快意,聽者舒心,正合了河南人的性格。河南男人要是表示氣憤或是不可接受時,就會拖著長音:“咦——”那勁頭讓你想到的就是豫劇。有次在河南菜館吃飯,看到的豫劇表演,梆子聲一響,那些河南籍的男食客就立刻興奮起來:“劉大哥講話,理太偏!”眾口一詞,聲震云霄,那種勁頭絕不亞于唱《同一首歌》的火熱程度。觀者都感嘆不已,“看,那些唱得歡的,都是河南人!”
  閑話了那么多,關(guān)于河南菜或與河南有關(guān)的,還有許多呢,這里就暫且不說了。
  蘇杭菜:甜甜的味道
  魚頭豆腐的故事
  蘇菜中有一道名菜叫做“魚頭豆腐”,它的來歷據(jù)傳也是來自那位乾隆下江南的趣話。
  乾隆微服出訪到吳山,恰逢大雨,淋成落湯雞。饑寒交迫,便走進一獨居人家找些食品充饑。屋主王潤興是一個經(jīng)營小吃的小販,見來人如此模樣,頓生同情心,可是家徒四壁,便把沒賣出去的魚頭和豆腐加上一些味料放進一個破砂鍋中燉好端給乾隆吃。乾隆感覺美味極了,比宮中的山珍海味還好吃。
  后來,乾隆再到吳山,他沒忘記王小販,又去這間破屋,對王說:你手藝這么好,怎不開一個飯鋪。王說:我自個兒都吃不飽哪有錢開店。乾隆就賞賜他五百兩銀子,還提筆寫下“皇飯兒”三個大字,落筆竟是“乾隆”二字。王潤興這才知道他遇上了當今皇帝,驚得長跪不起。
  從此,王潤興便把乾隆御筆“皇飯兒”掛在中堂,專營魚頭燉豆腐。“魚頭豆腐”在幾代人的不斷改進下,如今已是一道名菜。
  夢里水鄉(xiāng)浙江菜:清淡新咸味兒
  浙江菜簡稱浙菜,是我國八大菜系之一。蘇浙一帶山清水秀,物產(chǎn)豐美,故有“上有天堂,下有蘇杭”之說。
  浙江位于東海之濱,素有江南魚米之鄉(xiāng)的美稱。其水產(chǎn)資源豐富,為浙菜提供了豐富的烹飪原料,經(jīng)過歷代廚師的改良創(chuàng)新,逐漸形成醇正、鮮嫩、細膩、淡雅的菜品風格。
  浙江菜特色
  浙菜體系由杭州、寧波、紹興和溫州為代表的四個地方流派所組成,具有清鮮爽脆、鮮咸合一、嫩滑爽口、香酥綿糯、湯味濃重之美味。
  蒜子魚皮
  原料是鯊魚皮的干制品,成品魚皮軟糯,蒜香濃郁,鮮味別致。
  原汁墨魚
  原料為東海墨魚,制作時墨袋一同烹制,其味鮮脆爽口。
  龍井蝦仁
  龍井素以色綠、香郁、味甘、形美四絕著稱,制作成茶葉蝦仁色澤鮮明,滋味獨特。
  溫州鴨舌
  以新鮮鴨舌腌制入味再風干后蒸制而成,其色澤亮麗口感干香。
  爽口蟄頭
  選自東南三帆蟄頭為原料,其味清脆爽口,為下酒之佳品。
  雖然辣和麻現(xiàn)在于廣東有些普遍,但適當?shù)卣{(diào)節(jié)一下味覺,試試清淡型食物,也是對胃的一種安慰。浙菜以清鮮為主,就如浙江那邊淡雅的文化風味,品嘗過后自然回味。
  貴州菜:酸辣可口的開胃菜
  貴州菜的最大特色就是酸辣,以其獨特的風味而別于川、湘、粵、魯、蘇等菜系。在貴州一提起酸湯魚,誰都知道首推凱里的苗族風味酸湯魚,且還正流行酸湯魚火鍋。其實,酸湯魚不僅苗家有,侗家、水家也有,且風格不同,風味各異,當然,正宗的酸湯味還是在凱里的農(nóng)家。
  貴州凱里酸湯火鍋店
  “凱里酸湯火鍋店”位于常平振興街,于2007年2月開業(yè),餐廳裝修特色以地方農(nóng)家風味為主,除了門面有苗家特色之外,進門之處就是一小橋流水小池,且池中有從清水江運來的海底鴨在戲水,一派自然悠閑的氣息圍繞其間。墻壁上掛滿貴州純手工制成的蠟版畫,還有竹制牛頭和蘆笙。吃著貴州菜品著酸辣湯聽著貴州音樂,那片自然和悠閑,是由心而生的一種美妙感覺。
  貴州菜的特色
  貴州菜具有“辣醇、酸鮮、香濃、味厚”之特征,貴州人在吃辣椒上,自成一派,以“口味獨特、辣而不猛、辣味醇和”而名聲在外,那種酸是西紅柿熬出來的酸,酸里還帶著甜,用此種酸湯來熬的魚,貴州人取名“酸湯魚”。
  酸湯分為白酸和紅酸。白酸沒有辣椒油和西紅柿,而紅酸里配有辣椒油和西紅柿,兩種湯顏色有異而功效與味道相同。酸湯有爽口提神、殺菌消毒、去油膩化脂肪、健胃等功效,以貴州特有的番茄酸、糟辣酸、蝦酸、糯米酸、鹽酸等制出來的菜肴,濃香撲鼻,香滿齒頰。
  海底鴨酸湯火鍋
  海底鴨屬于貴州清水江的一種天然魚,最大的特征是天然健康無污染,且汁濃味鮮無刺無鱗,肉質(zhì)鮮嫩口感鮮香。
  蕨巴炒臘肉
  貴州臘肉的香是一種特別的味感,其制作方式獨特而繁瑣,其味特別香醇。蕨巴以蕨根磨成粉再炒本地臘肉,味道香醇天然營養(yǎng)。
  泡椒蕨根粉
  蕨根粉是以蕨根磨成粉再做成粉絲,配上泡椒,就有酸辣中又帶上了蕨的味道,是一種獨特而美味的粉絲菜。
  青椒小麻魚
  用吸附在清水河中石頭上的小麻魚,炒熟加青椒,清香而美味。
  干燒烏江魚
  采用新鮮的烏江魚,剖殺后加上各種調(diào)料炸至金黃,再加上蔥花、芡粉等配料。這道菜略帶有酸、甜、咸、微辣,且殼脆肉細、油亮色紅、鮮香可口,其味無窮。
  內(nèi)蒙菜:呼倫貝爾草原,飄來清香的烤羊肉的吱吱聲
  從東莞的南北路段沿途直線走過,再拐入一條街,經(jīng)過具有伊犁風情的美食店,斜對面就是烏達慕蒙古風味的大街了。
  走進去,那感覺就是不一樣,一眼就看見一個特別小型的舞臺,墻上掛著草原上的圖騰。其獨特的草原裝修風格,和飄出來的烤羊肉那誘人的芳香,讓我感覺仿佛來到了內(nèi)蒙古大草原,馳騁于馬背上,放眼望去,天地間一片無垠的綠野,那種“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的開闊,讓人心曠神怡……我聞到了煮熟的奶茶的醇香,似乎有馬頭琴那粗獷高昂的聲音遠遠傳來。
  呼倫貝爾的佳肴烤羊腿是從烤全羊演變而來的。相傳,生活在北方廣闊大地上的狩獵和游牧民族,常在篝火旁烘烤整只獵物和整羊進食。人們逐漸發(fā)現(xiàn)整羊最好吃的部位是羊后腿,便經(jīng)常割下羊后腿烘烤。單獨烘烤的羊后腿不但比烤整羊時間快,且味道更加鮮美,食用方便,逐漸代替了烤整羊。并在羊腿烘烤的過程中逐步增加了各種配料和調(diào)味品,使其形、色、味、鮮集一體,色美、肉香、外焦、內(nèi)嫩、干酥不膩,被人們贊為“眼未見其物,香味已撲鼻”。還有手扒肉也是呼倫貝爾草原蒙古、鄂溫克、達斡爾、鄂倫春等游牧民族千百年來的傳統(tǒng)食品,是草原牧民最常用和喜歡的食品。
  手抓肉,即指羊肉,吃法獨特,用手抓食。到草原游玩,除了策馬揚鞭之外,品嘗手扒羊肉更是一道必不可少的項目,只有這樣才算是真正到了草原,才不虛此行。
  其實,草原上還有許多特色美食,比如炸羊尾、涮羊肉、酒鍋牛三寶、清湯牛尾、燒羅漢珠等。呼倫貝爾草原水草豐美,溫差大,所產(chǎn)綿羊肉鮮細嫩,是涮鍋子的上等原料。最過癮的要算整羊席了,那是呼倫貝爾地區(qū)款待貴賓和祭奠及盛大節(jié)日宴會上的極貴重的名佳菜,色、香、味、形俱佳,別有風味。軒宴席是整只羊做成而得名,一般選用兩歲左右肥羯羊整只。其吃法獨特,整羊平臥于一大木盤中,羊脖上系一紅綢帶以示隆重。端入餐桌讓賓客觀看后回廚房改刀,按羊結(jié)構(gòu)順序擺好,主人先用刀將羊頭皮劃成幾小塊,首先獻給席上最尊貴的客人或長者,然后將羊頭撤走。再把羊的背完整地割下來,在羊背上劃一刀再從兩邊割下一塊一塊的肉逐個送給客人,請客人用刀隨便吃,吃時蘸好適口的調(diào)味汁。整羊席上,還可適量安排涼盤、熱菜、飯菜等。我在烏達慕就曾吃過一次,那年,一班詩友聚會,男男女女,詠詩、喝酒、吃整羊席,感覺很激情,很溫暖,很愜意。
  涮羊肉的由來
  說起涮羊肉的歷史,那就遠了,它起源于元代。相傳元世祖忽必烈統(tǒng)帥大軍南征,一次經(jīng)過激戰(zhàn)后,人困馬乏,饑腸轆轆。部隊停下殺羊燒火,正準備烤羊肉時,探馬來報,敵軍大隊人馬追趕而來,僅距駐地十里。忽必烈邊下令部隊開拔,邊喊著:“羊肉”?煽狙蛉庖呀(jīng)來不及了。廚師急中生智,飛快地將羊肉切成片,放在沸水鍋中攪拌,待肉色一變即撈在碗里,撒上鹽面、蔥花、姜末,送給忽必烈享用,后迎戰(zhàn)獲大勝;I辦慶功宴時,忽必烈特意點了戰(zhàn)前吃的羊肉片。廚師為此效仿上法精細制作,并配以腐乳、辣椒等多種作料。將士們吃了贊不絕口,忽必烈當即賜名為“涮羊肉”。從此,涮羊肉即為宮廷佳肴,清光緒年間流傳民間。由于地區(qū)習(xí)慣和條件不同,吃法各具風格。內(nèi)蒙古涮羊肉多選用大尾綿羊的上腦、外脊、后腿、羊尾等部位,切成適度薄片,放在火鍋沸水中輕涮。再取已備好的芝麻醬、腐乳、韭菜花、鹵蝦油等調(diào)味佐料食用。此吃法,肉的質(zhì)地鮮嫩,不肥不膩,新穎別致。
  男士們卻偏愛清湯牛尾,那是內(nèi)蒙古傳統(tǒng)風味名菜。以內(nèi)蒙古草原鮮牛尾為主要原料,配以雞腿、魚肚、海參、口蘑等涮制而成?谖断条r,清澈見底,營養(yǎng)豐富。
  有羊肉吃必有奶茶喝。奶茶是蒙古族特有的一種日常飲品,在蒙古包中常年彌漫著奶茶特有的醇香。奶茶是用磚茶和牛奶共同煮成的,煮沸后還要加入少許的鹽。食用時一般佐以餅等面食。
  一般到了秋冬季節(jié),天氣轉(zhuǎn)涼,大家圍著一起吃木炭鋼盔涮羊肉,配以八種草原獨有的醬料和新鮮的羊肉及四季時蔬,并有內(nèi)蒙姑娘領(lǐng)舞獻藝,美酒美人,好不愜意。
  如今,東莞的食客在本城就可以品嘗內(nèi)蒙古的美味,感受內(nèi)蒙古那粗獷靈動的歌聲。
  臺灣菜:小食的魅惑
  臺灣菜與眾不同,它的每一個菜系都有不同的個性,臺灣菜因其特殊的歷史背景更是呈現(xiàn)出多元化的特點。
  以清鮮為先。島內(nèi)氣候炎熱,傾向自然原味,調(diào)味不求繁復(fù),清、淡、鮮、醇便成了臺灣菜烹調(diào)的重點,不論燉、炒、蒸或水煮,都趨于清淡,在大多以色重味濃取勝的地方菜中,臺菜的清鮮美味反而獨樹一幟。
  海味豐富,冷食、生吃顯美味。環(huán)海的臺灣,海資源豐富,滋味本就鮮美的海中鮮,不需太多的作料及烹調(diào)法,就已經(jīng)非常美味清鮮了,所以臺灣菜一向以烹煮海鮮聞名,再加上受日本料理的熏陶,臺灣菜更發(fā)展出了海味之冷食或生吃,頗受人們喜愛。于是蝦、蟹、魚幾乎攻占了臺灣料理的所有席面。
  羹湯拿手做,酸甜滋味長。臺菜一向有“湯湯水水”之稱,臺式料理中,可湯可菜的羹湯菜不在少數(shù),像西鹵白菜、生炒花枝等。羹湯菜發(fā)展于清朝時期,當初移居到臺灣的只限男性,對于忙于開墾又不善家務(wù)的男人們來說,煮一鍋湯湯水水最方便了,而后農(nóng)耕生活辛勞,物質(zhì)又不像現(xiàn)在這么豐沛,只要一鍋可為湯又可為菜的羹菜,既可全家飽食三餐,又營養(yǎng)俱全,更為方便。臺式羹湯逐漸深入民間,并向鮮美細致發(fā)展。除羹湯菜外,臺菜中屬酸甜味型的菜肴亦不在少數(shù),此一味型之產(chǎn)生,與炎熱天候關(guān)系密切,炎炎夏日中酸酸甜甜的菜肴實在是既開胃又下飯。
  臺式料理中的另一特色,便是善用腌醬菜烹出美味菜肴來。腌菜、醬菜之所以入得菜肴,也與氣候炎熱有關(guān),昔時勞動量大,汗水流得多,而喜食咸味,再加上為能長時間保存食物,便制作了各種腌制菜,如咸菜、黃豆醬等。尤其是臺灣的客家人所制作的腌醬菜更是無有能出其右者,將這些腌制過的或醬制過的食物佐以其他食材,其風味之特殊,至今依然廣受歡迎。而以中藥材熬燉各種食材的藥膳食補,是臺菜的另一特色,雖然各地方菜系中亦可見中藥入菜,還是不如臺菜對藥膳食補之熱愛。
  菜脯蛋
  菜脯,即蘿卜干,源自閩南發(fā)音,是臺灣鄉(xiāng)土名菜之一。將菜脯配以特選大蔥及雞蛋烘焙而成。做法簡單,卻能體現(xiàn)菜脯、大蔥、雞蛋的甘甜清香、外酥內(nèi)嫩,是道極具臺灣淳樸氣息的烘蛋料理。
  花生豬腳鹵
  顧名思義,將花生、豬腳、醬油、米酒及特配中藥材以小火慢燉,長時間燉煮后皮肉香滑且富有彈性,花生吸取燉煮精華香而入味,具養(yǎng)顏美容功效。
  三杯雞
  三杯雞是臺灣的代表菜式。何謂三杯雞?即一杯醬油膏、一杯米酒、一杯黑麻油,精選上等的雞腿和雞翅中,雞肉經(jīng)過蔥、姜、蒜和醬油膏24小時腌制后,放到油鍋中炸到金黃色,再用麻油把蒜瓣炒至金黃色,把蒜瓣和雞肉放入鍋中同炒,再加入三杯醬料。此道菜中還加入了一種臺灣特有的香料——九層塔。三杯雞味道濃郁,更適合北方人的口味。香嫩的雞肉,味重的調(diào)料,清香的九層塔,無不讓人垂涎欲滴。
  除這些精致菜品外,臺灣地道的小吃更是琳瑯滿目。舉凡蚵仔煎、虱目魚肚粥、炒米粉、大餅包小餅、萬巒豬腳、大腸蚵仔面線、甜不辣、臺南擔仔面、潤餅、燒仙草、筒仔米糕、花枝羹、魚酥羹、肉羹、豬血糕、東山鴨頭、肉圓、鹵肉飯、波霸奶茶、布丁豆花、藥燉排骨、藥燉土虱等,皆是臺灣風味獨特的名食小吃。透過這些地方小吃,可以讓我們看到一個更豐富多元的臺灣,認識飲食背后的文化與人文典故,為臺灣菜增添了不少色彩。
  新疆菜:遙遠的地方,有我向往的孜然美味
  任何一個菜系,都有著自己的特色和它的地方飲食文化底蘊。品嘗一道菜,如果真正用心細品了它的味道,你就能從中品味出它的文化內(nèi)涵。新疆美味帶你走進三千年不倒的胡楊的故鄉(xiāng)新疆,品嘗遙遠的新疆菜帶來的美味,品味其獨特的美食文化!
  新疆是一個多民族的聚居區(qū),其飲食文化每一點獨特之處,都鮮明地反映了新疆農(nóng)牧區(qū)和多民族的特色:比如新疆菜辛辣,是因為這里的冬季非常寒冷,必須吃燥熱的辣椒,而大碗喝酒大塊吃肉的習(xí)慣,體現(xiàn)了這個民族人人都具有一種豪爽奔放的個性。
  新疆菜分傳統(tǒng)菜和新派菜,傳統(tǒng)菜是所謂原汁原味的做法,而新派菜則是在傳統(tǒng)的基礎(chǔ)上再結(jié)合當?shù)氐娘嬍沉?xí)慣加以改良創(chuàng)新。新派新疆菜能符合大眾對不同口味的需求。
  新疆菜的特色
  新疆菜一般以酸辣為主,以洋蔥、大蒜、辣椒粉、醋以及產(chǎn)自新疆中東的特產(chǎn)“安息茴香”為配料,吃起來有一種筋筋的、香香的、辣辣的獨特的孜然口感,每一口菜的味道都有足夠的醇香濃郁。
  刀郎羊腿
  這菜是將羊腿提前腌制4個小時后,再蒸制一個小時,加上洋蔥、雞蛋、孜然等一起入烤箱烤30分鐘而成。色澤金黃,口感外酥里嫩,美色美味。
  薄餅羊肉
  以羊腿肉、青椒、洋蔥、孜然等炒至七成熟,再配以蔥絲、香菜而成,是一道新疆的家常菜肴,口味近于北京烤鴨,口感細膩、滑而不膩。
  格瓦奇
  又稱“新疆的天地一號”,是蜂蜜加啤酒花發(fā)酵后的飲品,口感微甜,是新疆維吾爾族百年的傳統(tǒng)飲品。
最新書評 查看所有書評
發(fā)表書評 查看所有書評
請自覺遵守互聯(lián)網(wǎng)相關(guān)的政策法規(guī),嚴禁發(fā)布色情、暴力、反動的言論。
評價:
表情:
用戶名: 密碼: 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