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文學院,大一,女生,18歲
B:新聞與傳播學院,大二,女生,19歲
T:尚重生教授
A:我覺得自己的學習狀態(tài)不錯,我自認是個有理想的人,能合理地安排自己的生活。我的一天通常是這樣度過:英語早讀—圖書館看書—上課—圖書館,也經(jīng)常寫寫感悟練練筆,偶爾聽些名師的課。但是我周圍很多同學很盲目,他們將大把的課余時間浪費掉,用來聚會或參加其他活動,總之上課就是他們主要的學習時間,其他時間都用來娛樂。
我們生活在一個多樣化的、信息爆炸的時代,大學生的學習也應該是多樣化的。一方面我們要保持很高的熱情,待人接物、同學交往,都是我們學習的內容;另一方面我們也要學會取舍,信息爆炸不意味著對信息照單全收。
B:大一的同學都還處在學習狀態(tài)的調適期,很多同學雖然看起來很累,卻深感自己沒有學到什么,這是因為他們把“好好學習”完全等同于“好好上課”,這是“好學生”的慣常思維,但擁有這樣思維方式的人在大學是很難出類拔萃的。畢竟我們現(xiàn)在的課程設置存在問題,而且存在對老師進行辨別的問題,有些課程和老師,甚至會讓你偏離知識的正軌。有些老師上課你明顯能看出他很著急,他的心思不在學生身上,我個人很不能忍受老師這樣“浪費”學生的時間。我覺得很多同學缺乏對老師的辨別力,他們的忍耐力好像很強,明明看到老師在照本宣科,很無力地念PPT,他還覺得老師是為他好,殊不知他浪費了多少可以獨立思考的時間!
T:你們在學習上還有些什么問題,你們是怎么面對的?
B:剛開始學新聞不久,我們發(fā)現(xiàn)很多課比較虛,學不到什么實實在在的東西,也就是比較“水”。漸漸地竟然對專業(yè)課都不抱什么希望了,后來向學長學姐詢問課程情況,“水不水”就已經(jīng)成了大家普遍關心的問題。我想文科專業(yè)的學生普遍有這個感受,文科知識起點高,大學剛進校的學生沒有那么高的感悟力,于是欣賞不了很多課程的美。大一時候吃了很多學習上的苦頭,比如大家普遍翹課或在課堂上玩手機,現(xiàn)在回想才后悔,因為當初的課程確實很值得一聽。那么讀大二時就“聰明”點了,不管老師講得怎么樣,大家都忍痛聽下去,因為大家生怕錯過什么,不管這個老師講得好不好,這門課都是有價值存在的,所以要好好聽課,好好做作業(yè),何況,還要好好考試呢!經(jīng)常聽到剛入大二的同學感嘆“學習才是王道”,這句話雖然顯得幼稚,但是也代表了絕大多數(shù)愛學習的大學生們對學習的態(tài)度轉變,F(xiàn)在我的專業(yè)是廣告設計,課程設置大多與電腦技術有關,這些當然是和仰望星空無關的,但是不得不說很多人因此得到了充實,覺得學到了實實在在的東西,不像大一時上的新聞概論、廣告概論那樣空洞。所以我覺得文科的學生如果自身不善于體悟,那么很容易在學習上感到空虛,他們不像工科生,擺弄技術學到的是實在的手藝。
T:學習和上課在大學里確實是一個很矛盾的問題。一個是大學課程設置的不合理,確實有的課程設置得很隨意,有的課是因人而設的,另外一些是以課來找人,這也是有的。我們有些課程,沒有經(jīng)過科學的調研,沒有問歷屆學生的感受,沒有問老師的感受,就給學生開設了。所以這就出現(xiàn)了很多我們不愿意上的課,出現(xiàn)了一些“垃圾課”,有些課很好,但老師講得不好;有些老師很好,但他不適合講這個課。有的老師表達能力很差,他可能搞研究可以,講課就不行。這里面就呈現(xiàn)出老師與課程關系的復雜性,在這樣紛繁復雜的關系交錯下,我們的同學當然很迷茫了,從小學到大學我們接觸了這么多老師,我相信大家有辨別的眼光。
B:老師您太抬舉我們了,您不能以自己的標準衡量我們。老師用點名把我們困在教室里,就完全把我們廢了。我們肚子里墨水還不多,我們的思想走不了那么遠,在被困的情況下,我們的思想是在發(fā)散,在開小差,而不是在延伸,因為我們沒有太多的基礎來鞏固我們延伸的思想,所以無聊的課對我們來說,就是浪費時間。
T:這個取決于我們讀書的量,從量變到質變,這是思維發(fā)展的規(guī)律。你沒有讀書的量,肯定就不能產(chǎn)生知識的聚合反應,也不會有知識的裂變,這些都是完全做不到的。文史哲、政經(jīng)法、社會學、心理學、人文社科,包括一些交叉學科,它們之間都是有聯(lián)系的。我們閱讀的量太少,學得太單一,知識不多元,就像一個人老是吃一種菜,他從不知道其他菜的味道。
那么,這背后就存在著有無好奇心的驅使,有無窺探其他學科的欲望的問題。你把別的專業(yè)的教材買幾本,看看別的專業(yè)講的是什么,看看有哪些是你感興趣的。實際上有很多書是值得我們一看的,大部分的教材都是寫得很好的。我們有了最原始的好奇心,就會去學,學到一定的程度,積累的量大了,你就會發(fā)生質變,F(xiàn)在你們的量少了,因為很多“快餐式”的閱讀不等于深度閱讀,不管是多樣性的量,還是一門學科的量。比如說圖書館,那么多的書,我閑著沒事在那兒翻一翻,如果時間不夠就看看前言后記,看看書評,看看作者的生平事跡,這樣也不錯。堅持下來,有空的時候、假期的時候,也翻一翻,肯定會獲益匪淺。我們精神的成長不可能離開人類思想的大道,思想不可能平地起高樓,你不和思想家對話,你不和書本對話,你的思想不與這些知識碰撞,那你哪兒來的思想啊!當然也有天才似的思想,像老子、莊子,但現(xiàn)代人可能不行啊,現(xiàn)代人必須要有所接觸,有所碰撞,才能有思想。我覺得我們同學都有讀書的欲望,但要注意一下讀好書的方法論。
A:關于科學哲學,很多東西我讀不懂。老師讓我們寫讀書筆記,我就從書上摘抄片段,把標題看一下,大概拼湊一篇讀書筆記。一個寒假過去,一本書翻完,讀書筆記“寫完”,我卻連那本書講的什么都不知道。
T:其實有辦法解決你的問題,因為你不懂、有人懂。基本上每個學校都有哲學系,哲學系的博士、哲學系的老師,你可以去問他們啊,你要去追他,不是他追你。學自然科學的人必須要學科學哲學,它告訴你科學知識是怎么增長的,它直接探討科學是什么,怎么才能找到科學的真理。像科學研究的綱領、語言分析哲學、波普爾的“三個世界理論”,它告訴你科學是什么,它使你領悟科學的真諦。
B:我覺得并不是所有的學科都要學哲學,就比如技術層面的東西,我們只需要掌握這門技術就可以了。
T:學技術也有技術哲學。任何學科都逃不掉哲學,哲學是不能被拒絕的。技術哲學探討技術的有限性,技術是有限的而不是萬能的。任何技術都是有限的,有些還是要靠哲學去補充。技術具有雙面性,技術決定論、流程決定論,技術萬能論,這些都是不對的。
另外,接著我讀書的話題說。讀書可能會越讀越好讀,形成良性的循環(huán);讀書也分輕重緩急,應該先讀什么,后讀什么,但很多同學不知道。我覺得哲學是很重要的,哲學里的邏輯學是非學不可的。因為它提供的是一個方法論,用哲學的高度分析問題,很多的專業(yè)研究到最后,都是哲學問題。比如學化學,要解釋元素的起源,而元素的起源是個哲學問題。哲學是我們必須要親近的一門學問,而邏輯學等也是我們要去接觸的,這些學問看似無用,其實它無所不在,它的方法論、它的哲學的高度,灌輸了哲學的本體論思想,它會促使你尋找事物的始基。我剛開始學哲學,也感覺很無用,但是工作后,我從事教育事業(yè),就覺得哲學很管用。很多思想家的思想很啟發(fā)人,笛卡兒說“我思故我在”,康德說“人的認識何以可能”,萊布尼茨說“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樹葉”,黑格爾說“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恩格斯說“凡是現(xiàn)存的,都一定要滅亡”……這些話在你的腦海里過一過,你就會發(fā)現(xiàn)這些話的哲學高度,這些話蘊含的方法論對你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