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2節(jié) 第二章
-
唐敖連連點頭。
不知不覺進了城。作買作賣,倒也熱鬧。語言也還易懂。市中也有婦女行走,男女卻不混雜,因市中有條大街,行路時,男人俱由右邊行走,婦人都向左邊行走,雖系一條街,其中大有分別。庸敖起初不知,誤向左邊走去,只聽右邊有人招呼道:“二位貴客,請向這邊走來。”二人連忙走過。細細打聽,才知那邊是婦人所行之路。唐敖笑道:“我倒看不出,他們生的雖黑,于男女禮節(jié)倒分的明白。九公,你看,他們來來往往,男女并不交言,都是目不邪視,俯首而行。不意此地竟能如此,可見君子國風氣感化也不為不遠了。”多九公道:“前在君子國,那吳氏弟兄曾言他們國中世俗人文,莫非天朝文章教化所致;今黑齒國又是君子國教化所感。以木本水源而論,究竟我們天朝要算萬邦根本了。”
談論間,迎面到了十字路口,旁有一條小巷。二人信步進了小巷,走了幾步,只見有一家門首貼著一張紅紙,寫著“女學塾”三個大字。唐敖因立住道:“九公你看,此地既有女學塾,自然男子也會讀書了。不知他們女子所讀何書?”只見門內(nèi)走出一個龍鐘老者,把唐、多二人看了一看,見衣服面貌不同,知是異鄉(xiāng)來的,因拱手道:“二位貴客,想由鄰邦至此,苦不嫌草野,何不請進獻茶?”唐敖正要問問風俗,聽了此話,忙拱手道:“初次識荊,就來打攪,未免造次。”于是拉了多九公,一同進去。三人重復行禮。里面有兩個女學生,都有十四五歲,-個穿著紅衫,-個穿著紫衫;面貌雖黑,但彎彎兩道朱眉,盈盈一雙秀目,再襯著萬縷青絲,櫻桃小口,底下露著三寸金蓮,倒也不俗。都上來拜了一拜,仍就歸位。唐、多二人還禮。老者讓坐,女學生獻茶。彼此請問姓氏。誰知這個老者兩耳甚聾,大家費了無限氣力,才把名姓來歷略略說明。
原來此人姓盧,乃本地有名老秀才,為人忠厚,教讀有方。他聞唐、多二人都是身在黌門,兼系天朝人,不覺躬身道:“小子素聞天朝為萬國之首,乃圣人之邦,人品學問,莫不出類超群。鄙人雖久懷欽仰,無如晤教無由。今得幸遇,足慰生平景慕。第草野無知,兼目重聽,今以草舍冒昧屈駕,未免簡褻,尚求海涵。”唐敖連道:“豈敢!……”因大聲問道:“小弟向聞貴處乃文盛之邦,老丈想已高發(fā)多年,如今退歸林下了?”老者道:“敝處向遵天朝之例,也以詩賦取士。小子幼而失學,兼之質性魯鈍,雖屢次觀光,奈學問淺薄,至今年已八旬,仍是一領青衫。數(shù)年來無志功名,學業(yè)已廢。年老衰殘,肩不能擔,手不能提,無以糊口,惟有課讀幾個女學生,以舌耕為業(yè)。至敝鄉(xiāng)考試,歷來雖無女科,向有舊例,每到十余年,國母即有觀風盛典:凡有能文處女,俱準赴試,以文之優(yōu)劣,定以等第,或賜才女匾額,或賜冠帶榮身,或封其父母,或榮及翁始,乃吾鄉(xiāng)勝事。因此,凡生女之家,到了四五歲,無論貧富,莫不送塾讀書,以備赴試。”因指紫衣女子道:“這是小女,那穿紅衫的姓黎,是敝門生。現(xiàn)在國母巳定明春觀風,前者小女同敝門生赴學臣考試,幸而都取三等之未,明歲得與觀風盛典,尚有幾希之望,所以此時都在此趕緊用功。不瞞二位大賢說,這叫作‘臨時抱佛腳’,也是我們讀書人通病,何況他們孤陋寡聞的幼女哩。”因問兩女子道:“今日難得二位大賢到此,你們平日所讀書內(nèi)如有甚么不明之處,何不請教?廣廣識見,豈不是好!”
多九公道:“不知二位才女可有見教?老夫于學問一道,雖未十分精通,至于眼前文義,粗枝大葉,也還略知一二。”紫衣女子聽了,因欠身道:“婢子向聞天朝為人文淵藪,人才之廣,自古皆然。大賢世居大邦,見多識廣,而且榮列膠庠,自然才貫二酉,學富五車了。婢子僻處海隅,賦性既鈍,兼少見聞,于先圣先賢經(jīng)書之旨,每每未能窺尋其端。蘊疑既久,問字無由。今欲上質高賢,又恐語涉淺陋,未免‘以莛叩鐘’,自覺唐突,何敢冒昧請教!”多九公忖道:“據(jù)這女子言談倒也不俗,看來書是讀過幾年的?上莻幼年女流,不知可有一二可談之處。如稍通文墨,今同外國黑女談談,倒也是段佳話。必須用話引他一引,只要略略懂得文墨,就可慢慢談了。”因說道:“才女請坐,休得過謙。老夫雖忝列膠庠,素日糊口四方,未能博覽,惟幼年所讀經(jīng)書,尚能略知一二,其余荒疏日久,已同隔世。才女有何下問,請道其詳。倘有所知,無不盡言。”唐敖道:“我們都是拋了書本,荒疏多年,誠恐下問,見識不到,尚望指教。”多九公聽見“指教”二字,鼻中不覺哼了一聲,口雖不言,心中忖道:“他們不過海外幼女,腹中學問可想而知,唐兄何必如此過謙,未免把他看的過高了。”
只見紫衣女子又立起道:“婢子聞得讀書莫難于識字,識字莫難于辨音。若音不辨,則義不明。即如經(jīng)書所載‘敦’字,其音不一。某書應讀某音,敝處未得高明指教,往往讀錯,以致后學無所適從。大賢旁搜博覽,自知其詳了?”多九公道:“才女請坐。按這‘敦’字在灰韻應當讀堆。《毛詩》所謂‘敦彼獨宿’;元韻音[忄+敦],《易經(jīng)》‘敦臨吉’;又元韻音豚,《漢書》‘敦煌,郡名’;寒韻音團,《毛詩》‘敦彼行葦’;蕭韻音雕,《毛詩》‘敦弓既堅’;軫韻者準,《周禮》‘內(nèi)宰出其度量敦制’;阮韻音遁,《左傳》‘謂之渾敦’;隊韻音對,《儀禮》‘黍稷四敦’;愿韻音頓,《爾雅》‘太歲在子曰困敦’;號韻音導,《周禮》所謂‘每敦一幾’。除此十音之外,不獨經(jīng)傳未有他音,就是別的書上也就少了。幸而才女請教老夫,若問別人,只怕連一半還記不得哩。”紫衣女子道:“婢子向聞這個‘敦’字倒象還有吞音、儔音之類。今大賢言十音之外,并無別音,大約各處方音不同,所以有多寡之異了。”多九公聽見還有幾音。因剛才話已說滿,不好細問,只得說道:“這些文字小事,每每一字數(shù)音甚多,老夫那里還去記他。況記幾個冷字,也算不得學問。這都是小孩子的功課。若過于講究,未免反覺其丑。可惜你們都是好好質地,未經(jīng)明人指教,把工夫都錯用。”紫衣女子聽罷,又說出一段話來。
未知如何,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