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3節(jié) 千古隱逸之宗———陶淵明
-
陶淵明,字元亮,后改為潛,號“五柳先生”,私謚“靖節(jié)先生”,出生于破落仕宦家庭。曾祖父陶侃,軍功顯著,官至大司馬,祖父陶茂,父親陶逸都做過太守。但其 9歲時,家道敗落,清貧如洗。陶淵明著《五柳先生傳》以自況,時人謂之實錄。
陶淵明雖然被譽為我國“隱逸詩人之宗”,但他少年時期也曾有過建功立業(yè)的雄心壯志,“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yuǎn)翥”(《雜詩》其五)正是其心境的真實寫照。只可惜世道混亂,加上當(dāng)時門閥制度森嚴(yán),他出身庶族,備受輕視,因此盡管胸懷救濟蒼生的大志,卻是英雄無用武之地。直到 29歲才做了江州祭酒,但不久便辭職回家。此后,他也陸續(xù)做過一些小官,最后在擔(dān)任彭澤令時,因不愿為五斗米而折腰,于是辭官歸田,從此不再出仕。
其實,時代思潮和家庭教育的作用,早已讓陶淵明同時接受了儒道兩家的思想,而在此后的人生中,這兩種思想一直在他的頭腦中進行著激烈的斗爭,他一生三仕三隱,正是這種矛盾思想的最好寫照。最后,他選擇了歸隱田園之路。然而即便如此,從《詠荊軻》、《讀山海經(jīng)》等“金剛怒目”式的作品中,依然不難窺見那些憤激之情,和他思想中的樂天安命、人生無常等緊緊地纏繞在一起。
《歸去來兮辭》作于歸隱初期,正是他對自己這一思想歷程的剖析。對于能擺脫“心為形役”的痛苦和渾濁的社會,作者毫不掩飾內(nèi)心涌動的喜悅之情,并對即將到來的隱逸生活表達(dá)了真摯的期待。
陶淵明的詩留存至今的有一百二十多首,其中有二十多首描寫的是田園風(fēng)景和田園生活。當(dāng)時整個詩壇都被“理過其辭,淡乎寡味”(《詩品序》)的玄言詩(談玄說理的詩)所籠罩,陶淵明的這些詩則為五言詩開辟了新天地,為田園詩的發(fā)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chǔ),在詩歌發(fā)展史上占有獨特而重要的地位。和后來大部分田園詩人不同的是,陶淵明的詩是他日常生活的真實寫照。《歸園田居》《飲酒》等作品,既抒發(fā)了遠(yuǎn)離渾濁社會與官場后那份悠然自得的心情,也描寫了繁重的農(nóng)事勞動所帶來的疲累,除了自身遭逢亂世的不幸,還詳細(xì)刻畫了農(nóng)村中“荒涂無歸人,時時見廢墟”(《和劉柴!罚┑确N種凋敝?jǐn)÷涞谋瘧K境況,并以此勸勉自己堅持躬耕。
陶淵明的隱居并非完全出世,何況這一決定本身就隱含著不與黑暗現(xiàn)實同流合污的抗?fàn)幹。而在長期的勞動中,他越來越了解民生疾苦,在感情上自然也越來越貼近于底層人民,于是在 57歲那年,《桃花源詩并記》誕生了,詩人在其中描述了一個理想中的社會:沒有剝削,沒有壓迫,沒有戰(zhàn)亂,沒有苛捐雜稅,每個人都在愉快地勞動,過著寧靜幸福的生活。它雖然只是一個美好的愿望,卻與丑惡的現(xiàn)實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對現(xiàn)實進行了無情地鞭笞與批判。
盡管只是一個文人,陶淵明卻有著寧折不彎的硬骨頭。辛勤躬耕并沒有讓他的生活有所改善,甚至越來越糟,晚年甚至到了“窺灶不見煙”(《詠貧士》)的地步,但他寧可忍受貧病的折磨,也不肯應(yīng)召出仕,晉安帝 義 熙(405—418年)末,五十余歲的陶淵明,被征為著作佐郎,他堅持不就,最后在貧病交迫中去世。
陶淵明的詩文讀來親切真實,沛然如從肺腑中流出。正是特殊的生活經(jīng)歷和思想感情造就了他恬淡自然的詩風(fēng),同時又兼具渾厚含蓄、雋永深長的特點。他的作品都收錄在《陶淵明集》中。注本有清人陶澍輯注的《靖節(jié)先生集》和今人王瑤、逯欽立分別作注的兩本《陶淵明集》最為流行。
- 最新書評 查看所有書評
-
- 發(fā)表書評 查看所有書評
-
請自覺遵守互聯(lián)網(wǎng)相關(guān)的政策法規(guī),嚴(yán)禁發(fā)布色情、暴力、反動的言論。評價:表情:用戶名: 密碼: 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