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3節(jié) 呵護孩子的夢想
-
人類最可貴的本能就是對未來充滿幻想,對明天充滿激情——盡管這些幻想有許多不確定的因素,盡管有些孩子的夢想永遠都不能實現。但是,每一個人都在憧憬著未來,并為著或遠或近的“未來”投入他們全部的努力。
黎巴嫩著名詩人紀伯倫說:“我寧可做人類中有夢想和有完成夢想愿望的、最渺小的人,也不愿做一個最偉大的無夢想、無愿望的人!焙⒆犹焐加袎粝,童年是多夢的季節(jié),童年是夢想的故鄉(xiāng)。然而,面對孩子的夢想,我們的很多父母卻會說那是不切實際的“好高騖遠”,他們不明白,正是有了夢想,不切實際的事情才有可能變?yōu)楝F實。
一天晚上,年輕的母親正在廚房里做飯,才幾歲的小兒子獨自在灑滿月光的后院玩耍。兒子蹦蹦跳跳,玩得不亦樂乎。年輕的母親不斷聽到“咚咚”聲,她很是奇怪,便大聲詢問:“兒子,你在干什么?”天真無邪的兒子也大聲回答:“媽媽,我在試著跳到月球上去!
母親并沒有像其他的父母那樣責怪兒子不好好學習,只知道瞎想。而是笑笑說:“好啊!不過一定要記得回來吃晚飯啊!”
這個小孩長大以后真的“跳”到月球上去了,他就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登上月球的人——美國宇航員尼爾·阿姆斯特朗,時間是1969年7月16日。
萊特兄弟和阿姆斯特朗都是幸福的,也都在父母的精心呵護下,使自己的夢想變成了現實?晌覀兊暮⒆幽?他們的想象力是在呵護聲中得以實現,還是早早地被扼殺在搖籃中?也許一份調查結果可以告訴我們答案。
來自8個省市的2855名中小學生參加了《知心姐姐》雜志的一次問卷調查。
調查的問題是:“今后你最想做什么?”
最后的結果是:92.71%中小學生的夢想是上一個好大學,找一份好工作。僅有7.29%孩子的夢想是“周游世界、飛越萬里長空、研究奇形怪狀的生物、宇宙、外星人,到別的星球去工作……”等有想象力的新奇工作。
通過這次調查,人們發(fā)現中國孩子回答的問題總是千篇一律,仿佛是沒有個人喜好的。相比之下,在國外的類似調查中,外國孩子的思維要比我們的孩子活躍許多,想象力也更豐富許多。
那么,我們不禁要問:中國孩子的想象力哪去了?他們的想象力是怎么消失的。
某電視臺的工作人員曾搞過一次別開生面的智力測驗:用粉筆在黑板上畫了一個圓圈兒,讓被試者回答這是什么。
問到機關干部,他們一個個面面相覷,都用求救的眼光看著在場的上級。局長沉默良久,氣呼呼地說:“沒經過研究,我怎么能隨便解答你們的問題呢?”
問到大學中文系的學生,他們哄堂大笑,拒絕回答這個只有傻瓜才回答的問題。
問到初中學生,一個尖子生舉手回答“是零”;一個調皮的學生大喊“英文字母的O”,卻遭到班主任的白眼。
最后問及小學一年級的孩子們,孩子們爭先恐后地回答:“是月亮”、“是乒乓球”、“是燒餅”、“是老師發(fā)脾氣時的眼睛”……這期節(jié)目有個很貼切的名字,叫“人的想象力是怎樣喪失的?”可以清楚地看到,隨著年齡的增長,所受教育越多,人的想象力就越貧乏、越蒼白。
在西方國家,學校老師在教育孩子時,總是想方設法發(fā)掘他們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而我國的教育則更多的是要求學生循規(guī)蹈矩,進行理性的冷靜思考,甚至每個問題都會有“標準答案”,孩子的奇思妙想常常因為擔心被老師或父母斥責而逐漸消失。
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孩子為求萬無一失,不敢越雷池一步,完全成了一臺學習的機器,哪里還有半點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很多人習慣于把異想天開當成貶義詞。曾有一幅流傳很廣的漫畫,漫畫上的第一幅是,一個穿長衫的人,在兩只臂膀上裝了鳥一樣的翅膀,試圖飛翔;第二幅是,他摔在地上死了。
漫畫的意思告訴我們什么呢?人不要有想象力,不要試圖嘗試你不知道、沒把握的事情。這也是我們很多父母和老師所力求告訴孩子們的。
中小學生本應該是充滿童真、充滿童趣、富于幻想的,對于他們來說,今后想做的或喜歡做的事情太多太多了?墒敲鎸柧,大部分孩子似乎忘記了自己的年齡,所有原本屬于他們的激情與幻想都無影無蹤,似乎他們一下子就變成了一個要考慮工作與生存的小大人。
一個真愛孩子的父母應當精心保護孩子的想象力,讓想象的種子長成參天大樹。對于一個未成年卻充滿想象力的孩子,我們永遠都不可能預測他將通過何種方式、何種途徑去實現未來的人生價值,獲取屬于他的成功。
我們要做的只有一件事,那就是鼓勵,鼓勵,再鼓勵!只要是積極的、向上的、生動的就去鼓勵,剩下的一切都交還給他自己——讓孩子做孩子的事,他往往能在“不可能”或“不太可能”中找到可以獻身的東西,并能在造福于人類的事業(yè)中達到光輝的頂點!
辛西婭是一名普通的五年級學生。一次,全班同學一起到普林斯頓大學參觀。在噴水池邊,辛西婭看到一個男人站在那兒,聚精會神地盯著水珠落下,頭一會兒偏向左邊,一會兒偏向右邊。好奇的辛西婭走近他,發(fā)現他在自己面前不停地晃動著右手手指。
察覺到背后有人,觀測者轉身問道:“小姑娘,從一大片瀑布中看出一個個水點來,你做得到嗎?”然后,他開始繼續(xù)搖晃他的手指。
辛西婭被感染了。她學著他的樣子,在噴出的水流前伸出自己的手指晃動。頓時,水流仿佛凝固成千萬個微滴。他們開心地在那里看著,交流并改進著自己的觀測技巧。最后,先前的觀測者要走了,他望著辛西婭的眼睛叮囑:“孩子,別忘了,科學就是像這樣子去觀察、去探索、去尋找樂趣!”
這位噴水池邊的觀測者不是別人,正是大名鼎鼎的阿爾伯特·愛因斯坦。他通過這個舉動激勵孩子:學會觀察,樂于探索就能進入神秘的科學世界。
- 最新書評 查看所有書評
-
- 發(fā)表書評 查看所有書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