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4節(jié) 彼得大帝的偉業(yè)
-
當17世紀啟蒙運動的理性之光開始普照歐洲大地時,歐洲各國為權(quán)勢展開了激烈的角逐。不過這一時期的俄國似乎還處于冰封狀態(tài),依然那么的貧窮、落后。彼得一世的橫空出世,打破了種種枷鎖,將西方的理性之光引進了俄國境內(nèi)。
西去取經(jīng)
1672年6月9日,莫斯科的教堂鐘鼓齊鳴,沙皇阿列克謝·米哈伊洛維奇的兒子彼得誕生了。但不幸的是,彼得4歲的時候,沙皇就去世了。從此,宮中上演了一幕幕爭權(quán)奪利的斗爭。而彼得就是在這種爾虞我詐的環(huán)境中長大的。1696年,彼得成為俄國的君主,即彼得一世。
17世紀的俄國瀕臨太平洋和北冰洋,坐擁西伯利亞這片遼闊的領土,擁有肥沃的土地和豐富的自然資源。然而,這樣一個國家,卻落后封閉、偏安一隅。它沒有通向外界的出海口,沒有一支正規(guī)軍,沒有一所像樣的學校,甚至許多達官顯貴都目不識丁。當理性的曙光照耀西歐大地的時候,當歐洲國家開始邁進現(xiàn)代社會的時候,擁有廣闊土地和眾多人口的俄國卻仍然生活在中世紀。登上王位的彼得決定改變這種困境,讓俄國搭上歐洲現(xiàn)代化的快車。
1697年3月,彼得決定去歐洲作一次長途旅行——這次旅行對俄國的未來影響巨大。西方的技術(shù),尤其是軍事技術(shù)讓彼得眼前一亮,他的腦海中逐漸浮現(xiàn)出一幅改革的藍圖。
彼得化名“炮手彼得·米哈伊洛夫”,出訪歐洲。他先后到過瑞典的里加、東普魯士、荷蘭的阿姆斯特丹和海牙、英國的倫敦、奧地利和波蘭等地。彼得身體力行,用心感受歐洲的點點滴滴。訪問期間,他在東普魯士學習制炮,在荷蘭的薩爾單造船廠做木工,在阿姆斯特丹了解軍艦制造,在英國參觀海軍,甚至還在荷蘭的東印度公司當過船長。
經(jīng)過一番實地考察,彼得不僅了解了西方,同時也在反省俄國的落后與衰敗,一種強烈的反差刺激著這位野心勃勃的君王。他決定向西方學習,因為只有這樣俄國才能跟上時代的潮流,否則只能在與世隔絕中走向衰亡。
彼得剪須
當時的俄國男子有崇尚大胡子的習俗,他們認為胡子是上帝賜予他們的禮物,所以俄國男子一成年就開始蓄胡子,沒留胡須的男人會被人笑話,剪掉胡子還會被認為是大逆不道?墒,從歐洲回來的彼得,已經(jīng)看不慣男人們留著長長的胡須——在他看來,這正是俄國保守落后的象征。
1698年,當幾位大臣問候遠途歸來的彼得大帝時,彼得大帝突然拿起剪子朝他們的胡子剪去。這些大臣們來不及躲閃,馬上失去了威風八面的胡須。這還不算完,沒過多久,彼得大帝將全民剪須作為命令頒布全國!都繇毩睢访鞔_規(guī)定剪胡須是所有俄國人的義務,若不履行該義務,則必須繳納保須稅。胡須沒有了,人們以為彼得可以放下剪刀了?伤麄?nèi)f萬沒想到,彼得又把剪刀伸向了他們的寬袍長袖。
在一次有許多貴族參加的宴會上,彼得手拿剪刀挨個兒給來賓剪掉袍袖。彼得還命人把更改服裝的敕令貼滿全國的各個角落,規(guī)定俄國男子統(tǒng)一穿著短上衣、長腿褲,戴法國式禮帽,穿長靴或皮鞋;女子則穿裙子,戴高莊帽,穿歐洲樣式的皮鞋。
在剪胡須換服裝之后,俄國人在精神面貌上與西歐人日益接近,也開始了向西方學習的漫長過程——他們不再故步自封,而是將目光轉(zhuǎn)向了西歐的艦船、槍炮還有隆隆作響的機器。
軍事革新
彼得進行了一系列的軍事革新。為了獲得更多的兵員,1700年,彼得在全國實行征兵制,規(guī)定不分貧富貴賤,各個階層都有義務服兵役。經(jīng)過53次征兵之后,幾十萬俄國熱血青年應征入伍。除此之外,彼得還著手培養(yǎng)自己的軍官團,將貴族青年派到西歐各國學習軍事技術(shù)、軍事理論,同時聘請西歐的軍事人才到俄國做軍事顧問,使西方的軍事理念能夠在俄國傳播。彼得還在國內(nèi)建立了各種軍事院校,培養(yǎng)中下級軍官和各種專業(yè)人才。經(jīng)過幾年的培訓和歷練,彼得軍隊的戰(zhàn)斗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彼得還發(fā)現(xiàn),要想取得戰(zhàn)爭的勝利,除了要有先進的武器外,還要有各種制度和產(chǎn)業(yè)相配套。俄國軍隊的紀律性要比瑞典和普魯士軍隊差很多,于是彼得便起草軍事紀律,以鐵的紀律去規(guī)范官兵——《軍事法規(guī)》在1716年,應運而生。除此之外,彼得開辦了各種軍火工廠,生產(chǎn)槍炮、艦船,提高軍隊的裝備水平。當時英國駐俄國的外交官驚恐地發(fā)現(xiàn)俄國建造的軍艦,其技術(shù)水平不亞于歐洲任何國家。
經(jīng)過彼得的一系列改革,俄國軍隊舊貌換新顏。在彼得之前,幾代沙皇都曾希望尋找一個通往外部世界的暖水港口,但是幾乎每次都是失望而歸。雖然彼得一世當政之初,俄國還是個閉塞的內(nèi)陸國家,貿(mào)易幾乎都掌握在別國手中,但是彼得決心為俄國找到一扇通往西方的窗戶。他與南方的鄰居土耳其修好,集中全力對付瑞典。在長達21年的北方大戰(zhàn)結(jié)束后,彼得終于實現(xiàn)了幾代沙皇的夙愿,如愿得到了波羅的海沿岸的出海口。而經(jīng)過北方大戰(zhàn)的洗禮,俄國成功地取代了瑞典,成為北方的軍事大國。
修建新都
彼得的改革雖然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是招來了一片反對之聲。因為彼得在進行改革的同時,還削弱了貴族的權(quán)力,這引起了他們的不滿。面對改革過程中的反對聲音,彼得不為所動,反而決心鏟除這股勢力。
莫斯科是保守勢力的巢穴,為了推進改革,彼得決意遷都。其實,早在北方戰(zhàn)爭初期,俄軍攻陷了瑞典諾特堡要塞時,彼得一世便為芬蘭灣邊這片海水環(huán)繞的土地所迷醉。也許在那個時候,彼得內(nèi)心就已經(jīng)有了遷都的念想。在鎮(zhèn)壓了幾次貴族叛亂之后,彼得便延請設計師為俄國設計新都。
在一片低洼泥濘的土地上,修建一座全新的都城談何容易。不過,彼得絲毫不畏困難,他的主意已定。1703年5月16日,城市的修建工作正式開始,城市也被定名為圣彼得堡。此后,數(shù)十萬人在建筑工地上勞作,全國各地的石料也都被搬運到此,彼得也親自參與到這座城市的建設中。
經(jīng)過數(shù)年的努力和勞作,一座新城出現(xiàn)在人們的眼前,寬闊的涅瓦河從城市穿行而過,新城就好像建在水上一樣,高聳的教堂、富麗的宮殿,雄偉壯觀。除此之外,它本身就是一個天然的軍港,是俄國海軍的落腳點。之后從1711年到1714年,彼得大帝親自制定搬遷名單,派人按名單催促莫斯科的部分貴族、商戶等按期限遷移至圣彼得堡,不得有誤。
圣彼得堡的名字很值得人們玩味,它有多重含義,從它的名字便可以看出它的文化意蘊和歷史使命!笆ァ笔巧袷サ囊馑;“彼得”是《圣經(jīng)》所記載的使徒的名字;“堡”是城市的意思。圣彼得堡不僅是俄國向西方開放的窗口,也代表著俄國要恢復古羅馬帝國聲威的雄心壯志。
“向西看”是彼得改革的指導思想,他愿意用西方的思維方式修建新都,也愿意用西方的文明與理性改造俄國。他改革了文字,以簡潔明快的世俗字體代替了煩瑣的斯拉夫字體;建立了第一批世俗學校、第一個博物館、第一座公園、第一批劇院……在彼得的時代,俄國第一份報紙《新聞報》出爐,他甚至還親自擔任編輯。
彼得創(chuàng)造了無數(shù)個第一,因為他想讓俄國崛起為世界第一。俄國在彼得的手中找到了崛起的支點,還有大國的夢想。以后的數(shù)個世紀,俄國人都在為了大國的夢想不倦地征伐著、擴張著。
- 最新書評 查看所有書評
-
- 發(fā)表書評 查看所有書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