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3節(jié) 第三章
-
列子乘風飄飄然而來,自己覺得挺了不起,可莊子卻覺得他的境界還不夠高、不盡妙,質(zhì)疑說,你畢竟還有待于風,所謂“猶有所待”。莊子的意思是說,把“風”這個因素也去除掉,不要憑借它,才可稱作“無待”,這就凸顯了自由的意義。進而,通過“無待”分析莊子的“自由”,便不能不提到“獨”與“立”。因為“無待”就意味著“獨”“立”。莊子曾說“遺物離人而立于獨”,“獨”“立”盡管是孤零零的,但卻可以傲然“獨與天地精神相往來”,這是何等的氣象!順便提一下,《列子·黃帝》更發(fā)揮了物我混冥之物化說,其述列子之“神游”曰:“心凝形釋,骨肉都融;不覺形之所倚,足之所履,隨風東西,猶木葉干殼。竟不知風乘我邪?我乘風乎?”可以視為對莊子“無待”思想的進一步發(fā)揮。
我們說,“自由”這一概念,它并不是一個經(jīng)驗的東西,換言之,它并不出現(xiàn)在經(jīng)驗中,日常經(jīng)驗中的我們也感覺不到“自由”。“自由”如果是一種感覺,那就意味著你的眼睛能夠看到,鼻子能夠聞見。我們當然可以說聞見了自由的氣息,但這只是比喻而已,不是對它的真實描述。那么,我們可以經(jīng)驗的又是什么呢?我們可以經(jīng)驗的都是“不自由”,亦即“自由”的反面。那么,按照道家的思想邏輯,對這種種的經(jīng)驗上的不自由加以否定,即加個“無”之后,就等于“自由”!白杂伞本褪撬小安蛔杂伞钡姆疵。莊子曾說,魚在水中優(yōu)游于水,它根本感覺不到水的存在,但你把它放在岸上,沒有了水,它便有了失去水的痛苦知覺。由此可見,道家思想自有其獨特邏輯,我們應(yīng)該通過認真地思考發(fā)現(xiàn)其中的邏輯。
總之,“逍遙”本質(zhì)上是一種精神境界,也是一種特殊意義上的“自由”。換言之,莊子的“自由”理論,交涉于心性論、精神哲學和境界理論等多個層面,這是我們理解莊子自由理論的基礎(chǔ)。而心性論與境界說作為某種哲學理論又是中國哲學所獨有的,是在西方哲學中找不到明確對應(yīng)物的。那么,對于心性論和境界說的探討與把握,以一個不恰當?shù)谋扔髡f就是孤軍深入,因為我們并沒有一個參照系,也找不到一個與它相似的理論形態(tài)可以互相比照。在此,我們再次回顧之前的講授與討論,我們分析了莊子哲學中的“知識論語境”,展開了人性論和倫理學的探討,也花費不少時間澄清了道物關(guān)系——相當于今天所說的“自然哲學”“本體論”的內(nèi)容。由此,我們發(fā)現(xiàn),莊子哲學的這些重要理論,似乎都指向了一個更加重要的方向,即心性論。我們說,這種思路與觀點是逐漸形成的,它足以概括莊子哲學的理論特征。而“逍遙”的概念及其理論正體現(xiàn)出心性論哲學的核心內(nèi)容與主要特征。
- 最新書評 查看所有書評
-
- 發(fā)表書評 查看所有書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