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3節(jié) 第三章
-
岳飛精忠報國。建炎三年(1129 年)七月,金朝調(diào)整軍事部署,兵分四路南侵。其中,完顏兀術(shù)(金兀術(shù))一路的目標是打過長江,消滅南宋。十一月,完顏兀術(shù)突破長江天險,相繼攻陷建康、杭州、明州(今浙江寧波)等地,尾隨宋高宗窮追猛打。宋高宗被迫乘船飄搖海上,一直逃到了溫州。
慣于策馬馳騁的金兵不適應江南河湖縱橫的地形,殘暴的殺掠也激起了南宋軍民的奮力反抗。次年二月,兀術(shù)不得不逐步北撤。到達鎮(zhèn)江時,韓世忠率水軍八千余人攔截,將十萬金兵困在黃天蕩,雙方相持四十余日,金兵屢戰(zhàn)屢敗,幾乎陷入絕境,最后靠火攻才沖出重圍。南宋朝廷命張俊收復建康,張俊膽怯不敢進。部將岳飛不等張俊命令,主動發(fā)起進攻,轉(zhuǎn)戰(zhàn)半月,殺敵數(shù)千,乘勝收復了建康。金兵深切體會到了南宋水戰(zhàn)的厲害,此后雖然每年秋冬都發(fā)動南侵攻勢,但未敢再涉足江南。
岳飛,字鵬舉,出身于相州湯陰(今屬河南)的雇農(nóng)之家,自幼習武,膂力超群,不到二十歲時,就能挽弓三百斤,開腰弩八石。岳飛還喜讀《左氏春秋》和三國故事,崇拜關(guān)羽、張飛。靖康元年(1126 年),金兵南犯,岳飛目睹其殘暴,義憤填膺,帶著母親姚氏在他背上刺的“盡忠報國”四字,毅然告別母親、妻兒,投身到了如火如荼的抗金斗爭中。
岳飛相繼隸屬劉浩、宗澤,屢立戰(zhàn)功。宋高宗即位之初,岳飛不顧位卑言輕,上書反對逃跑避敵,要求抗戰(zhàn),被扣上“小臣越職,非所宜言”的罪名,革去官職,開除軍籍。后投奔河北招撫使張所,被破格任命為統(tǒng)制。河北招撫司撤銷后,岳飛先歸王彥領導的“八字軍”,再投宗澤,繼隨杜充撤到長江一線,成了張俊的部下。收復建康的戰(zhàn)斗,顯示了岳飛的報國熱忱和軍事才能。他到越州(今浙江紹興)向朝廷獻俘,受到宋高宗嘉獎,不久被升為通泰鎮(zhèn)撫使兼知泰州,從此脫穎而出,成長為獨當一面的主將。
金軍全面進攻未能達到滅亡南宋的預期目的,還付出了不小的代價,女真統(tǒng)治者于是改而采取“以和議佐攻戰(zhàn),以僭逆誘叛黨”的策略,將全面進攻改為東守西攻。在東面,冊立劉豫為兒皇帝,建立偽齊政權(quán),接管淮東、淮西和京西地區(qū),建立同南宋之間的緩沖地域,企圖“以漢治漢”。在西面,集中力量進攻川陜,企圖控制長江上游,為迂回包圍南宋創(chuàng)造條件。
由于主持西北戰(zhàn)區(qū)的張浚昧于軍事,輕敵冒進,南宋川陜五路大軍在富平之戰(zhàn)中被金兵打得大敗,只得退守和尚原(今陜西寶雞西南)等地,據(jù)險設防。幸賴吳玠在和尚原、仙人關(guān)(今甘肅徽縣東南)兩敗金軍,才使南宋川陜防務趨于穩(wěn)固,也減輕了東南方向面臨的軍事壓力。
金軍進犯川陜的同時,偽齊軍隊也在金兵的配合下占領了襄陽(今湖北襄樊)等地。襄陽各郡扼長江中游,溯江而上可以進川,順流而下可逼江浙,北控關(guān)中,東撫中原。此地一失,仿佛在南宋的軟腹部插進了一把利刃,將半壁江山斷為兩截,對南宋構(gòu)成了嚴重威脅。因而,宋高宗也意識到此地不可不爭。
紹興四年(1134 年)春,已任江南西路舒蘄州制置使兼黃復州漢陽軍德安府制置使的岳飛上書朝廷:“襄陽六郡,地為險要,恢復中原,此為基本。”朝廷采納岳飛建策,命他出兵,收復襄陽。宋高宗的本意是以戰(zhàn)求和,并不打算反攻中原,因此在給岳飛的手詔中,反復強調(diào)只準收復六郡,不得越界用兵,也不準以“北伐”為號召,否則“雖立奇功,必加爾罰”。
四月,岳飛自鄂州出兵,連戰(zhàn)皆捷,不到三個月就相繼收復郢州(今湖北鐘祥)、襄陽、隨州(今湖北隨州)、鄧州(今河南鄧州)、唐州(今河南唐河)、信陽(今屬河南)等地。
岳飛收復襄陽六郡的勝利,震動了朝廷。高宗接到捷報后說:“朕雖素聞岳飛行軍極有紀律,未知能破敵如此。”這也是南宋首次收復大片失地,岳飛因此被封為清遠軍節(jié)度使。在南宋諸大將中,岳飛是繼劉光世、韓世忠、張俊、吳玠之后第五位封節(jié)度使的將領,這時他年僅三十二歲。這一仗也充分顯示出岳飛領導的軍隊紀律嚴明,英勇善戰(zhàn),因而贏得了“岳家軍”的美稱。岳家軍從此接管了宋金之間的中部戰(zhàn)場,成為抗金的中流砥柱。
同年九月,完顏兀術(shù)與偽齊軍聯(lián)合向兩淮地區(qū)發(fā)動攻勢,遭到韓世忠、岳飛軍的堅決抗擊,后因金太宗病危,金軍渡淮北撤。紹興六年(1136 年),岳飛率軍北伐偽齊,收復今豫西、陜南大片失地。繼而宋軍又在藕塘(今安徽定遠東南)大敗偽齊軍。由于偽齊軍不堪一擊,日益成為金朝的累贅,使得金人“以漢治漢”的陰謀歸于破產(chǎn)。南宋紹興七年、金天會十五年(1137年),金熙宗廢除偽齊傀儡政權(quán),在汴京設立行尚書臺,由金人直接統(tǒng)治河南、陜西地區(qū)。
通過南宋軍民的浴血奮戰(zhàn),宋、金之間的對峙格局逐步形成。宋軍從不戰(zhàn)自潰到愈戰(zhàn)愈勇的變化,使金兵付出了愈益沉重的代價。以岳飛、韓世忠、吳玠等人為杰出代表的抗金將領在戰(zhàn)場上的表現(xiàn),有力地證明金朝統(tǒng)治者根本不可能將南宋置于死地。
在此背景下,金朝對南宋的政策也出現(xiàn)了從消滅到議和的重大轉(zhuǎn)變。紹興八年(1138 年)底,宋金議和。雙方以黃河為界,南宋向金稱臣,每年進貢銀二十五萬兩、絹二十五萬匹。金方同意“賜還”原偽齊所轄的河南、陜西等地,并歸還宋徽宗和鄭皇后的梓宮以及宋高宗的生母韋氏。因為這一年是金熙宗天眷元年,所以史上又稱“天眷議和”。宋、金雙方取得暫時和平。
宋高宗、秦檜賣國求榮。建炎四年(1130 年)十月,秦檜偕妻子王氏從金營逃回南宋。這件事對后來的宋金和戰(zhàn)及南宋政局產(chǎn)生了極大的影響。
秦檜,字會之,江寧(今江蘇南京)人。其妻王氏是神宗朝宰相王珪的孫女,她的親姑父又是徽宗朝的宰相鄭居中。這樣的出身門第,養(yǎng)成了王氏兇悍的性情,使秦檜終生懼內(nèi)。但攀著妻子的裙帶,秦檜入仕后得以步步高升。
秦檜初登政壇時,還不是一副丑惡的嘴臉。靖康元年(1126年),宋欽宗召集百官商議是否割讓河朔三鎮(zhèn),多數(shù)官員主張割讓,主張不割者只有三十六人,其中之一就是時任太學正的秦檜。金兵攻破開封后,準備廢黜趙宋,另立張邦昌。士大夫群起反對,監(jiān)察御史馬伸起草了一份抗議文書,號召同僚簽名,時任御史中丞的秦檜也簽了名。隨后他又另寫了一份措辭委婉的狀子,請求金人保存趙氏。這些舉動,都成了秦檜后來的政治資本。
然而,當他們夫婦淪為金兵的俘虜,受到更嚴峻的考驗時,軟骨頭的原形就暴露無遺,很快就變節(jié)投降了。在金朝,秦檜不但未受苦楚,反而得到元帥左監(jiān)軍完顏撻懶的欣賞和任用。當他從金營南歸時,已經(jīng)有人懷疑他是撻懶派回來的奸細。后來他又成為南宋方面最大的投降派,是典型的“挾虜以自重”的漢奸。從他當權(quán)期間的所作所為看,他與金朝統(tǒng)治者是有相當默契的,這是不容否認的事實。
對于這么一位來路可疑的舊臣,宋高宗卻一見如故。當時宋高宗被金兵追打得屁滾尿流,三番五次地遣使乞和。秦檜對此了如指掌,所以他一見宋高宗就提出了“如欲天下無事,南自南,北自北”的主張。意思是南北兩方各守其土,互不相犯,等于正式承認金朝和偽齊對華北、中原和關(guān)隴等地的占領,以放棄故土、停戰(zhàn)議和來換取金朝對南宋偏安的認可。而這正是宋高宗夢寐以求的。所以,在秦檜歸來伊始,宋高宗就任命他為禮部尚書。紹興元年(1131 年)二月又拜他為參知政事,同年八月又拜為右相。秦檜就這樣輕易地在南宋站穩(wěn)了腳跟。
宋高宗重用秦檜,無非是期望他能在與金議和上有所作為。但在當時金朝統(tǒng)治者還沒有放棄滅亡南宋的大背景下,秦檜雖多次向金示好,卻收效甚微,金人不僅連一點回音都沒有,而且繼續(xù)發(fā)動對川陜地區(qū)的大規(guī)模進攻,支持偽齊南侵,這不能不使宋高宗大失所望。在有心乞和而不可得的情況下,怵于抗戰(zhàn)派士大夫和全國軍民的輿論形勢,宋高宗也不敢全然放棄抗金的旗幟。加之秦檜第一次出任宰相就與擔任左相的呂頤浩陷于激烈的政爭之中,其陰險傾側(cè)的用心,拉幫結(jié)派的伎倆,也引起了人們的警惕。紹興二年(1132 年)八月,秦檜罷相。宋高宗甚至宣諭朝廷,立榜朝堂,表示對秦檜“終不復用”。秦檜被黜,只得忍受暫時的挫折,靜觀政治風云的變幻,伺機謀劃東山再起。
紹興五年(1135 年),金熙宗繼位。兩年后粘罕死,主張和議的撻懶得勢。紹興八年(1138 年),宋高宗詔令定都臨安,向金人顯示要偏安東南,放棄恢復舊疆。同時又用秦檜為右相,專一主持投降議和活動!端问贰 秦檜傳》說:“始,朝廷雖數(shù)遣使,但且守且和,而專與金人解仇議和,實自檜始!边@是符合事實的。同年底,宋、金雙方第一次達成和議(即“天眷議和”)!疤炀熳h和”后,宋高宗宣布大赦天下,盡撤淮南守備,以為從此可以安享太平。
這時,金朝內(nèi)部的權(quán)力斗爭又出現(xiàn)了新的格局。粘罕死后,完顏宗磐與完顏宗雋、撻懶等結(jié)成一伙,操縱軍政大權(quán),飛揚跋扈,與金熙宗等形成尖銳矛盾。金熙宗便在完顏兀術(shù)的支持下,轉(zhuǎn)而聯(lián)合原屬粘罕一黨的完顏宗尹等,以謀反的罪名誅殺了完顏宗磐、完顏宗雋和撻懶等人。完顏兀術(shù)反對把歸還河南、陜西作為與宋議和的條件,為了奪回河南、陜西,強迫南宋接受更加苛刻的議和條件,紹興十年(1140 年)五月,金朝悍然撕毀墨跡未干的和議,兵分四路,大舉攻宋。
金人毀約南侵的警報,給了宋高宗、秦檜當頭一棒,再次以鐵的事實證明一味屈膝求和并不能帶來真正的和平。幸賴廣大軍民為挽救大宋的危亡而浴血奮戰(zhàn),完顏兀術(shù)所率金軍主力在順昌(今安徽阜陽)被宋將劉锜所率八字軍擊敗,退回東京。岳飛乘勢反擊,屢敗金軍,取得郾城(今屬河南)、潁昌(今河南許昌)大捷,收復了京西廣大地區(qū),并命部將梁興等人潛渡黃河,深入金軍后方,聯(lián)絡兩河義軍,形成東西并進、南北夾擊東京金軍的有利態(tài)勢。
正當岳飛準備舉兵收復中原,“直搗黃龍府,與諸君痛飲”之時,宋廷為了向金朝乞和,竟強令岳飛退兵,所復失地又淪入金軍之手,一代抗金名將岳飛也以“莫須有”的罪名被處死。
紹興十一年(1141 年)十一月,完顏兀術(shù)表示同意議和,并對和議條款做了具體規(guī)定。宋高宗全盤接受,議和正式達成。主要內(nèi)容有:(1)南宋“世世子孫,謹守臣節(jié)”;(2)確定宋、金邊界為東起淮河中流、西至大散關(guān);(3)南宋每年向金進貢銀、絹各二十五萬兩、匹。這就是南宋歷史上極為屈辱的“紹興和議”。
- 最新書評 查看所有書評
-
- 發(fā)表書評 查看所有書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