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2節(jié) 如何得寸進尺?
-
一天,鄭太太的美容院里來了一位美妝企業(yè)的銷售人員小何。雖是第一次接觸,由于小何外向開朗的性格,鄭太太就對她有了很不錯的印象。因此,當小何給鄭太太留下了他們公司的一整套產(chǎn)品試用,并請求美容院多給客戶推薦一下他們的產(chǎn)品時,鄭太太便一口答應下來,認為這點小小的要求不算什么。
一個星期之后,小何再次來到美容院,推薦鄭太太購買他們公司正在主推的產(chǎn)品洗面霜。在經(jīng)過產(chǎn)品介紹和雙方反復交涉后,鄭太太訂購了小數(shù)額的產(chǎn)品,而小何依舊留下了兩套試用產(chǎn)品。之后又經(jīng)過幾個電話的溝通,終于使鄭太太成為公司的重要客戶之一。
小何為什么能夠說服鄭太太成為公司的客戶呢?因為她先讓鄭太太試用公司產(chǎn)品,然后逐步讓鄭太太接受了公司產(chǎn)品。
其實,這種人際溝通模式在心理學里有一個專有名詞——“登門檻效應”。1966年,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弗里德曼與弗雷瑟做的“無壓力的屈從——登門檻技術(shù)”的現(xiàn)場實驗中,就使用了這個名詞。
在那次實驗中,他們派兩個大學生去說服郊區(qū)的一些家庭主婦,讓她們在未來兩周內(nèi),在庭院中豎立一個有關(guān)安全駕駛的大牌子。大學生是這樣做的:他們首先請求家庭主婦將一個寫有“安全駕駛”的小標簽貼在窗戶上,或在一個關(guān)于美化加州安全駕駛的請愿書上簽名。兩周后,大學生再去拜訪,請求她們在未來的兩周內(nèi),將安全駕駛的牌子豎在院內(nèi)。這個牌子很不好看,一般人很難同意這樣的要求。但是結(jié)果顯示:在同意貼安全標簽或者在安全駕駛請愿書上簽名的人中,有55%的人接受了這項要求,而一般情況下接受這種請求的概率只有17%。
這個實驗說明:當一個個體先接受一個小的要求后,為了保持形象或行動的一致性,他可能繼續(xù)接受另一項大的要求。這就是“登門檻效應”。
還有很多試驗也證明了這種效應的存在。例如,加拿大心理學家也在研究中發(fā)現(xiàn),在直接提出要求的情況下,有46%的多倫多居民愿意為癌癥學會捐款,但若分兩步提出,第一天先請人們佩戴活動的紀念章,第二天再請求其捐款,結(jié)果自愿捐款的人幾乎增加一倍。
那么我們在辦公室如何運用這個效應呢?
如果你要求自己的同事或者下屬做某件較難的事情,而又擔心他不愿意做時,不要一下子對他們提出過高的要求,可以先向他提出做一件類似的較小的事情。當他們滿足了你的這個要求后,再通過鼓勵,逐步向他們提出更高的要求。這樣的話,別人會比較容易接受,預期目標也容易實現(xiàn)。如果一開始就把具體的事情交代給別人,那么別人可能會因為任務的艱巨而拒絕,使你的想法落空。不過對于我們自己來說則要記住,有的時候還是要看住自己的“門檻”的,該拒絕的時候一定要拒絕。
- 最新書評 查看所有書評
-
- 發(fā)表書評 查看所有書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