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在线免费看_2021午夜国产精品福利_国产视频精品视频_1024cl地址一地址二地址三2019

用戶名:
密碼:
當前位置:圖書頻道 > 兒童教育 > 優(yōu)秀父母都一樣 > 第 7 章 平衡權(quán)威、伙伴、向?qū)、榜樣四角色實用技?
第2節(jié) 父母角色的平衡技巧及運用下篇

  要賣冰棍兒的孩子
  
  情境
  
  孩子11歲的時候,暑假里想自己做些事掙錢。孩子最愛吃冰棍兒,就想賣冰棍兒。孩子是個天真活潑、好動的男孩,愛幻想、倔強。父母都不看好這個想法,因為以孩子的能力和當時的情況,肯定會失敗。此時,父母應該怎樣平衡好家長的角色呢?
  
  分析
  
  遇到這種情況,有的父母會這樣做:堅決不同意孩子的想法,給他解釋為什么不能這樣做、會有什么樣的后果,告訴孩子他還小,等以后長大了可以嘗試。如果孩子繼續(xù)爭取,父母也許就要失去耐心,說孩子不懂事或者太任性。
  
  這樣的父母,在權(quán)威方面非常堅持原則,說一不二,不容商量。在伙伴方面,并沒有很好地體察孩子的情緒、了解孩子的需求。在向?qū)Х矫,沒有什么指引,但 看得出來,對未來是不那么開放的,不愿意有不好的后果產(chǎn)生。家長樹立的榜樣就是,做事要考慮后果,我決定了的事不容更改,無論是好好地解釋,還是打壓、責 備,我的決定是對的,必須照著我說的去做。如果條件、時機不成熟,例如年齡太小,那最好什么都不要嘗試。在這樣的“對待”下,孩子會變得更加固執(zhí);會感到 自己被蔑視,沒有得到信任和接納;會讓孩子不服氣,尋找其他機會去實現(xiàn)自己的想法,并且為了避免父母打壓,新的嘗試都不告訴父母了,變得更加倔強、主意 大。


  
  還有的父母會讓孩子去嘗試。因為他們認為,不讓他摔個跟頭,他就不知道事情有多難,讓他得點教訓也好。于是答應孩子的請求,給他批發(fā)一箱冰棍,讓他去 試吧。事實最終證明,孩子的想法確實太天真了。這樣的做法聽起來很好,但父母在權(quán)威方面完全放權(quán),沒有要求,也沒有指導。在伙伴方面有些縱容,沒有接納和 陪伴。在向?qū)Х矫娓劜簧狭。這樣做的榜樣是:好吧,你既然不聽我的,我就不合作了,由你去,讓事實證明我是對的你是錯的。在這樣的“對待”下,孩子肯定 會體驗挫敗,會懊悔自己的魯莽、不聽話;會失去信心和自信。孩子不但不會感謝父母給予的自由,反倒有可能覺得父母袖手旁觀、幸災樂禍。孩子會變得孤傲、冷 漠、不合作;雖然心中并不服氣,但又不再有勇氣去冒險和嘗試,內(nèi)心極為沖突。
  
  其實,父母完全可以選擇平衡的第三種做法。首先問孩子想賣冰棍兒的原因都有哪些。不要問“為什么想賣冰棍兒”,這樣提問有質(zhì)疑的意思,也往往會影響孩 子的思維,只去給出理性的答案。若換個問法,問“原因有哪些”,孩子會給出多個答案,而且不僅限于邏輯的和理性的考慮,也許除了“掙錢”外,你可能會得到 諸如“好玩兒”、“想試試”等不同的答案。這些答案聽起來肯定都很幼稚,但是,我們要的并不是客觀、冷靜的回答,我們要的是這些答案后面的動機和需求。 “掙錢”不是真正的目的,真正的目的是想發(fā)揮自己的能力、好奇、嘗試進入未知領域、得到回報、得到鼓勵和夸獎、證明自己長大了、證明自己的能力。這些目的 和需求是最基本的,它們可以通過賣冰棍兒的方式表現(xiàn)出來,也可能通過發(fā)明創(chuàng)造表現(xiàn)出來。在比爾•蓋茨創(chuàng)業(yè)的背后,我們能找到這些需求、動機和目的;在胡適 發(fā)起白話文運動的背后,也是這些需求和動機。

  
  當我們發(fā)現(xiàn)了孩子真正的動機和需求后,真正的伙伴是幫助和支持孩子去滿足它們。成功了分享喜悅,失敗了,安撫、鼓勵。真正的權(quán)威是給出具體的方法、規(guī) 則等指導孩子。真正的向?qū)赋龊⒆拥恼鎸嵞康模瑹o論成功還是失敗,肯定他的自主和嘗試的精神,與他分析成功或失敗的原因,為未來更好地工作做準備。真正 的榜樣是冷靜、理智、客觀地應對和處理這個難題,同時熱情地關(guān)心、接納和幫助孩子。既提出自己的意見和建議,又給孩子留有余地,讓孩子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nèi) 自由活動、承擔責任。在這樣的原則下,父母可以選擇同意孩子去賣冰棍兒,但是可以商量,由一箱改為從10根開始。如果孩子愿意得到家長更多的幫助,還可以 與他一起商量、演習廣告、叫賣等事宜,甚至可以陪著他到樓下,或者在胡同口等著他(如果孩子要求陪伴的話)。無論冰棍兒賣完了還是沒賣完,都與孩子一起總 結(jié)、分享經(jīng)驗和教訓,問問孩子在這個經(jīng)歷中感受如何?有哪些新體驗和新發(fā)現(xiàn)?有哪些快樂的事和哪些沮喪、恐懼的時刻?是否還想繼續(xù)賣冰棍兒?還是有了什么 新的想法和主意?如果孩子寫日記或者家長給孩子寫成長日記,把這件事完整地記錄下來,這是孩子邁出人生新一步的開始,值得紀念。
  
  “7歲了還摔碗,白活了!”


  
  情境
  
  7歲的女孩兒,因父母工作忙,與父母的接觸很少。只有起床、吃飯、談學習時,父母才與之有交流。一天吃飯的時候,她不小心打碎了一個碗,媽媽說:“都這么大了,7歲了還摔碗,白活了!”
  
  分析
  
  這個例子聽起來極端,其實卻極為常見,不要說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的家長,就是八十年代獨生子女的家長,也會說出這種因“恨鐵不成鋼”而極其狠毒的話來。
  
  我們可以看出,這位母親對女兒是有信任和期望的,她認為這么大的孩子是可以拿好一個碗的,沒想到現(xiàn)實讓她失望。她對女兒是有要求的,但是沒有耐心,不 能容忍任何錯誤。她的情緒反應無疑是過激了,也許她加上了自己從其他事情或其他人那里得來的憤怒、鄙視、痛恨;也許這只是她的表達方式,她自己從小就是被 狠話責備長大的。她的一句話,否定了女兒7年的成長,也暗示了孩子將來的出息。孩子心中的不服是如此強烈,有可能反而刺激孩子努力創(chuàng)造一個自己的未來給父 母看,也就是所謂的激將法。女兒也有可能從此變得自卑、懦弱、惶惶不安。即便是前者,女兒也不易擺脫這種責備,“白活了”這三個字會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她的腦海, 尤其是犯了錯誤的時候,自己會狠狠地否定自己。


  
  媽媽的榜樣是暴躁、極端、控制他人。女兒可能會警告自己,千萬不要像媽媽那樣。而且,可能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在與外人接觸時,意識比較清醒,能夠做到。 但是在與親密的人互動時,例如丈夫、孩子等,意識比較放松,一定會重復母親的行為,之后,又伴之以后悔和自責,因此更加憤怒、鄙視和痛恨,形成惡性循環(huán)。
  
  嘮叨的父親
  
  情境
  
  女兒從小到大,父親不斷地給她灌輸人要努力,一定要進好學校、找好工作,與正確的人交朋友,才能上檔次,等等。父親問女兒最多的也是學習成績?nèi)绾??班里有沒有當班干部?父親對女兒說的話常常是“別玩兒了,學學英語,干點兒正經(jīng)的”,或者“這孩子哪兒哪兒不好,以后少跟她玩兒”。父親常常提起,某同事 的孩子如何優(yōu)秀,拿了什么獎,或者考上了什么學校;某表姐多么的能干,進了外企,等等。父親的這些話都不是真的有感而發(fā),欣賞、表揚某同事的孩子或某位表 姐,是說給女兒聽的,暗含著影響和樹榜樣的意思。
  
  分析
  
  我們可以看出,父親在努力地做著向?qū)У墓ぷ,他為女兒解釋著未來、指點著未來,還不斷地把真實的榜樣呈現(xiàn)給女兒,暗示著未來的發(fā)展方向。


  
  在權(quán)威上,他做得明顯不夠。他過問了成績和班級生活,催促著學習,批評了孩子的交往,但是孩子沒有聽到具體的指點、幫助和建設性的意見。
  
  在伙伴上,雖然他時常與女兒交流,但女兒視此為父親單方面的嘮叨,根本不是溝通。因為父親并沒有問女兒是怎么想的,沒有關(guān)注女兒的情緒變化,她愿不愿 意聽。為什么不愿意聽?她想聽什么?父親一片好心、熱心和愛心在幫助女兒,女兒是否需要這樣的幫助?她需要什么樣的幫助?很顯然,父親并沒有去想這些。
  
  父親的榜樣是這樣的:關(guān)注未來,但是焦慮地關(guān)注未來。種種的向往、懼怕、顧慮和擔憂影響到他現(xiàn)在的態(tài)度和行為:謹小慎微、目的性極強、不敢放松、隨 意。他的生活公式是“只有……才能在將來……”;他羨慕別人的成就,看到別人的優(yōu)點,卻不能去體察他人的感受;他很熱心、熱切,但是表達的時候又非常主 觀、不會互動、不會溝通。
  
  女兒長大以后,內(nèi)心深處非常自卑,常常覺得誰都比自己好。她在學校里當學生干部,幫助很多人,給陷入困難的學弟學妹講道理,鼓勵他們,卻常常覺得自己 孤獨無助。她與男朋友最后分手,都是因為她有時太主觀、任性,例如,不分時間、地點地發(fā)短信、纏人。她與父親的關(guān)系常常陷入極端,有時特別體諒父親的一片 苦心,第一次拿工資就給父親買了瓶酒,但有時又特別反感他的嘮叨和對自己的指揮,下定決心搬出去住,遠離父親的控制。女兒做事也是左思右想,生怕出錯。一 出錯就會自責,并對他人極其反感,試著將責任轉(zhuǎn)移到他人身上。女兒在外人看來漂亮、有氣質(zhì)、有禮貌、工作也不錯,但內(nèi)心矛盾沖突極多,活得不輕松,也不愉 快。


  
  沒有當上的班長
  
  情境
  
  一個剛上初一的女孩兒,小學時活潑、快樂,學習成績也不錯,老師也很喜歡她。初中因為搬家,換了新的學校,一切都是陌生的,孩子表現(xiàn)得不太高興、不適應。一天放學回家后,她告訴媽媽,自己當班長了。媽媽不太相信,與老師私下溝通后,發(fā)現(xiàn)孩子確實沒當班長。
  
  分析
  
  此時,媽媽應該怎么辦?為了女兒的自尊心,為了女兒的面子,有的媽媽會選擇沉默,不去揭穿女兒說謊這個事實。選擇這種辦法,一般的母親只能做到“裝不 知道”,不能夠做到像真的不知道一樣。因此,雖然不說,媽媽會時常流露出擔憂,會窺探或試探女兒,會話里話外地敲打女兒。這些反常的行為和態(tài)度是躲不過孩 子的“探測器”的。孩子的心極其純潔,孩子的眼睛非常干凈,她看得到、體驗得到、感受得到這些反常。女兒會相應變得疑惑、好奇,但又不能直接問媽媽,因為 媽媽并沒有明確表示,于是女兒會猜測。而由于母親的暗示和敲打,她會感覺到一定是自己做錯了什么,母親才會懷疑和責備自己。于是女兒會慌亂、會自責、會委 屈、會憤怒、會抱怨、會失去自信和對他人的信任。顯然,這不是一個好的選擇。
  
  很多家長會選擇與女兒挑明了談談,教育孩子“勿以惡小而為之”,告訴女兒,不要撒謊:“雖然你可能是無心的,你很想當班長,但是要面對事實。誠實是非 常重要的品德。”這種辦法會讓女兒對誠實與撒謊產(chǎn)生深刻的印象,會明白父母對誠實的要求,會學會坦白地直面問題,但是同時,女兒的內(nèi)心很可能會產(chǎn)生羞恥 感,她會后悔不應該對父母說這些話,放棄對父母的信任而增加對他們的戒備。她的向往和夢想會小心地不再向父母透露。這里,最重要的是羞恥感,因為女兒感受 到的恥辱是雙倍的:沒有當上班長以及撒謊。孩子的自責有可能進入潛意識,陪伴她很久,甚至一生。
  
  有些看過兒童教育方面書籍的家長可能也會選擇與孩子談談,但他們不會批評孩子撒謊,而是與孩子探討當班長意味著什么。不是每個人都能當班長的,不當班 長也不是什么丟人的事,父母也不強求你要當班長。你當了班長我們固然為你感到高興,你不當班長我們也不會因此批評你或看低你。如果你真的很想當班長,那么 要努力在各方面都爭取做到優(yōu)秀,要增長很多能力,例如,組織領導力、帶頭吃苦的能力、承受壓力和處理同學關(guān)系的能力,等等。他們會避而不談女兒是否當班長 這個事實,不去指出女兒的對錯,當然更不會責備她撒謊,但是確實讓女兒明白他們并不在意這個事實以及他們對女兒當不當班長的態(tài)度。這個辦法幾乎很完美了。 我之所以說“幾乎”,是因為這里就差一點點:他們想當然地認為女兒是非常想當班長的,以為女兒認為他們很在乎女兒是否當了班長。雖然表面看來,他們的推測 可能是對的,但是好的伙伴從來不會越俎代庖,替別人做結(jié)論。所以,家長找到女兒撒謊的真實原因才是第一步。


  
  女兒的謊言可能意味著不同的目的和需求。當了班長,也許能得到老師的關(guān)注和親近;也許能夠得到同學的重視和認可;也許能夠?qū)崿F(xiàn)自己對班集體的建議和期 望;也許能夠因此不再懼怕某個或某幾個同學,甚至能利用小小的權(quán)力進行小小的復仇;也許能夠重獲自信和快樂……當班長真的不是目的,這些才是。父母要找女 兒談話,首先應該從這里入手,問的問題可以很簡單:“當了班長,你最想做的是什么?”“當了班長,你注意到哪些新變化?”“當了班長你感覺如何?”等等。 女兒的謊言未必是道德品質(zhì)上的不誠實,也許只是她的白日夢的現(xiàn)實版。所以,家長不妨陪伴她,把夢做完。這樣父母就能看清楚女兒夢中的世界到底是什么樣的, 有著什么樣的內(nèi)容、布景和人物。接下來,如果有一些是現(xiàn)實中不用通過當班長就能實現(xiàn)的,那么父母可以引導女兒通過別的途徑和努力去實現(xiàn)。如果有一些是不能 實現(xiàn)的,父母可以理解和同情女兒的情感和想法,幫助女兒正確表達,并引導女兒將精力放到其他事情上。如果家長能夠這樣做,女兒會得到最好的幫助、最善的陪 伴、最真的指引、最佳的榜樣。
  
  纏人的孩子
  
  情境


  
  幼兒園大班的孩子,周末最黏媽媽?墒怯幸粋周六媽媽要去參加一個重要的會議,必須得走,孩子哭鬧著,說什么也不讓媽媽走,姥姥姥爺怎么勸都沒有用。 于是姥姥說“媽媽不走了”,媽媽也跟著撒謊。然后帶孩子玩他最喜歡的積木游戲。等孩子玩得高興,趁孩子不注意的時候,媽媽偷偷地溜走了。
  
  分析
  
  這個媽媽在權(quán)威方面做得很不好。向?qū)б沧龅貌缓,既沒有對孩子行為的要求,也沒有對這些行為要求的解釋,反而是說過的話不算數(shù),一次次退讓。作為伙 伴,雖然表面看起來家長對孩子是寬容的、耐心的、接納的,但實際上,只有孩子哭了、怒了家長才讓步,滿足孩子的要求,但之后偷偷地溜走,帶來更大的傷害, 這意味著欺騙和背叛。類似的情況幾乎在每個家庭都發(fā)生過,例如,孩子不想去上幼兒園、孩子哭鬧要某一個玩具等。面臨這樣的處境時,家長要明確一點:說過的 話是算數(shù)的,必須去完成。媽媽必須要離開家去開會、孩子必須去上幼兒園、這個玩具說不買就不買,至于原因,家長要耐心解釋,盡量用孩子聽得懂的語言去說。 講故事、比喻等方式最好,純粹講道理的話孩子未必能懂。同時,要關(guān)注孩子的情感,“你是喜歡媽媽,想和媽媽多待一會兒嗎?可以用別的方式來喜歡媽媽。” “你是擔心媽媽不跟你在一起是不愛你嗎?不是的,媽媽愛你,也想你。”“你是害怕嗎?”“你是傷心嗎?”“你是生氣了嗎?”等等。不要擔心孩子把情緒表達 出來了會一發(fā)不可收拾。恰恰相反,只有讓孩子把情緒表達出來,在家長的幫助下去處理好這些情緒,孩子才能真正學會約束自己的行為,為別人著想,懂事明理, 知道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這樣的榜樣是既講理也講情的,是真誠對待他人的,是自律自覺的,是愛別人的,也是有自己的行為準則的。
  
  家有留學生,如何做優(yōu)秀的父母
  
  留學還是不留學,對很多家庭來說,這是一個大問題和大決定。如果你選擇了留學,那么之后的“什么時候”和“去哪里留學”等更多問題就會撲面而來。
  
  我接待過形形色色的留學生來訪者。其中來自澳大利亞和加拿大的留學生最多;有來自強大的美國,經(jīng)濟發(fā)達的日本;也有來自城市國家新加坡和較少有人提起 的俄羅斯?傊,從北歐到南洋、從富國到窮國都有。孩子們有的是高中就出國的,有的是本科、研究生才去的。早的有20世紀80年代出去的,晚的才剛出去兩 個月就抑郁了。這些孩子(也有成人)的家庭背景多種多樣,出國途徑也不同,有公費的、自費的,也有交換學生。他們的求助方式也各不相同,有回國面對面求助 的,也有通過skype(網(wǎng)絡即時語音溝通工具)遠程咨詢的。但大多數(shù)是家長陪同來的,而且?guī)缀跛屑议L都會說同一句話:“沒想到。”他們從沒想到孩子會 變成這樣,而留學生們呢,卻恰恰相反,大多數(shù)都“想到了可能會……”。他們自己最了解自己所謂的“失敗”的原因,而那些原因都是在出國前,甚至很小的時候 就開始形成了。
  
  家長和孩子一定要提前做好準備
  
  當然,這是些極端的例子。大多數(shù)留學生都成功地度過了這段時間,或者留在異國他鄉(xiāng),成為新一代移民,或者回國成為“海歸”,重新適應祖國與父母。然 而,那少數(shù)的“極端者”給我們一個警示,就像很多人是從疾病痛苦中認識健康,從離婚掙扎中了解婚姻一樣,他們的失敗帶給我們一些啟發(fā)。
  
  我建議準備送孩子出國留學的家長一定要提前做好準備,因為一旦孩子出國,你們的處境,尤其是孩子的生活環(huán)境會發(fā)生極大的變化。雖然在此之前有很多知識 的學習、語言的訓練和當?shù)匚幕曀椎牧私,但是沙場演兵畢竟還是不同于身臨其境的現(xiàn)實生活,仍然會有很多現(xiàn)實問題讓孩子難以應對,因為一切畢竟都是全新 的、從未經(jīng)歷過的。這時家長的支持至關(guān)重要,家長與孩子的溝通至關(guān)重要。而此時偏偏溝通的方式也發(fā)生了極大的變化:由原來的面對面溝通變成純語音(電話) 或純文字(信或者電子郵件)形式的溝通。即便是有skype或其他的語音聊天工具,也仍然是虛擬的,不是現(xiàn)實的。這個挑戰(zhàn)是家長和孩子都需要去耐心地面對 的。
  
  鼓勵孩子自己作決定
  
  當孩子留學在外時,作為權(quán)威角色的父母此時可能幫不上什么具體的忙,尤其父母不了解孩子留學所在地的具體情況、國情時,千萬不要給太具體的建議。父母 的建議是基于國內(nèi)的文化背景、人際交往的公允規(guī)則和定義以及經(jīng)濟、社會的條件,可能與孩子的處境大相徑庭。所以與其給一些風馬牛不相及的建議,造成誤導或 讓孩子不滿,還不如承認自己也是無能為力,鼓勵孩子自己作決定。
  
  在精神上鼓勵孩子、在價值觀上引導孩子
  
  此時向?qū)У淖饔貌荒軄G,因為無論是哪國人,人類還是有一些共同的準則和理念的,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坦誠是一切溝通的基礎”,等等。父母應在精神上鼓勵孩子,在價值觀上引導孩子。
  
  給孩子更多的耐心、諒解和寬容
  
  作為伙伴,此時家長需要給孩子更多的耐心、諒解和寬容。當孩子畏難、退縮,想回來的時候不要斷然拒絕,更不要以“已經(jīng)花了那么多錢”、“已經(jīng)耽誤了那么多時間”、“你回來就哪兒也去不了了”等為由拒絕,而是要拉開距離看問題。
  
  首先與孩子一起分析畏的是什么“難”。是真的沒有應對辦法了,還是只是情緒不好。其次要告訴孩子,在實在堅持不下去的時候一定要告訴家長,家長是理解 的,也愿意讓他回來。父母不要擔心做了這樣的承諾會讓孩子很輕易地就真的回家了。如果父母對孩子連這樣的信心都沒有,當初就不該讓孩子去留學。有的時候你 拿出破釜沉舟的勇氣,反而能背水一戰(zhàn),絕處逢生。但也有很多時候,內(nèi)外交困,沒有出路,也沒有退路,往往更容易讓人崩潰。父母所能做的就是讓孩子體會到, 無論他遇到多難的事,你與他在一起。此時,父母與孩子的交流不應該聚焦在“回來還是不回來”、“放棄還是不放棄”上,而是放在“你遇到了什么困難?”“你 需要什么樣的支持?”“我們能做些什么?”“會有些什么新的辦法?”等建設性的提議上。而且父母與孩子都應意識到,即使在國內(nèi),每個人的生活也會遇到一些 問題的。遇到問題不是最可怕的,可怕的是斬斷了孩子的心理后路。

  
  適應孩子不在身邊的日子
  
  孩子留學在外,對家長、對孩子都是前所未有的變化,都會遇到從未經(jīng)歷過的挑戰(zhàn)。作為榜樣,家長更應該首先冷靜、審慎地去應對問題,而不是焦慮、擔憂或 被動、失望。此時家長首先要平衡自己的生活,適應孩子不在身邊的日子,尋找新的活動或樂趣,而不是沉浸在思念中,糾結(jié)于對往昔孩子在家時的回憶中。否則孩 子也學不會向前看,不能堅定地去面對新生活。有時父母希望孩子回來不是因為孩子受不了了,而是自己受不了了。
  
  小心你的想法,因為它會變?yōu)檎Z言。
  
  小心你的語言,因為它會變?yōu)樾袆印?br />   
  小心你的行動,因為它會變?yōu)榱晳T。
  
  小心你的習慣,因為它會變?yōu)樾愿瘛?br />   
  小心你的性格,因為它會成為你的命運。
  
  教育孩子之前先后退一步,檢視自己
  
  過去有一句話很流行,就是“可憐天下父母心”?墒俏覀兺l(fā)現(xiàn)父母的“心”固然可憐,但有些父母的言行卻也非?蓞挘踔量珊蕖,F(xiàn)在也有一句話很流 行:“孩子的問題大都是父母造成的。”請你仔細想想,其實也并非全然如此,因為“孩子的成就也大多是父母造成的”。把一切責任都推給父母固然不可取,但是 忽略父母在孩子成長中的重要作用,尤其是孩子童年時期的重要作用,那也是要犯重大錯誤的。

  
  希望本書能讓父母們在教育孩子之前先后退一步,檢視自己。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多多檢查一下自己的“四個角色”是否用得綜合、平衡、恰當。至于在扮演每 個角色時如何做得更好,可以學習其他專家的方法,也可以參考其他“成功”家長的經(jīng)驗,也可以根據(jù)自家的情況自創(chuàng)自己的方法。重要的是,在教育孩子的時候首 先想清楚:我們是誰?我們能做什么?我們應該并喜歡做什么?其次,才是我們怎么才能做到?
  

最新書評 查看所有書評
發(fā)表書評 查看所有書評
請自覺遵守互聯(lián)網(wǎng)相關(guān)的政策法規(guī),嚴禁發(fā)布色情、暴力、反動的言論。
評價:
表情:
用戶名: 密碼: 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