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2節(jié) 巧用身體語言和孩子對話
-
一次去文化宮書市,三歲的女兒像個小學究夾著本書得意地走著,這時一個超過1.8米的小伙子快步走過來把孩子碰倒了。也許他正在思考問題,孩子摔倒他竟全然不知,還是旁邊的人看到提醒他,他這才過來欲扶起孩子。我在旁邊看著,女兒的第一反應不是哭而是拼命爬著撲向被踢遠的書,那一刻我被感動了。
從這件事我意識到,原來我們大人總是在不知不覺中忽略孩子的存在。
回到家我蹲下來按照孩子的高度用她的視角環(huán)視著周圍的一切。原來孩子的視野所看到的都是大人意識不到的家具的腿和家人行走的腳,他們看不到我們大人視野中美好的東西。從那時起,每當我和孩子交流、游戲時都習慣地蹲下來與她保持一樣的高度,讓她看到媽媽最美的笑容。
生活中,有多少父母愿意站在孩子的心里高度與身體高度與孩子平等溝通?
有的父母問我:“你與孩子溝通順暢嗎?我的孩子怎么什么都不和我說!”
“不敢說百分之百都能和我說,至少女兒什么話還愿意和我交流。”我回答。
其實與孩子溝通并不難,一切都取決于父母的表達方式。父母說多少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說了多少,也就是說,溝通的重點不在于“父母說了什么”,而在于“孩子聽到了什么,他想說什么”,兩者之間的回應又怎樣。
每當我與孩子溝通總愛察看孩子的回應狀態(tài),以此來調整自己的方式方法。但我感覺最好的方法莫過于以下幾種方式:
第一種:“嗯,我明白了。”表現當孩子講話時,讓孩子感覺到我在很認真地傾聽,并點頭給予回應。
第二種:“是嗎?”表明對孩子溝通內容極為關切,目光與孩子對應,面部根據孩子的話有所反應,容易形成良好的互動。
第三種:“哇塞!”表示對孩子的話題感興趣和關注,讓孩子有繼續(xù)往下說的熱情。
第四種:“真是太好了!”代表很大程度上的贊美與肯定,這時想不讓他說都不可能。
第五種:目光接觸,專注地望著孩子是最明顯的“傾聽”信號,相信自己的眼睛會說話,你的心態(tài)會通過你的眼神流露出來的。
看似只是“嗯,我明白了。”“是嗎?”“哇塞!”“真是太好了!”這樣的普通語句,實際不難發(fā)現你已經做到了這樣幾點:善于傾聽、表示認同、濃厚的興趣和贊美的藝術。
傾聽是建立父母良好形象的最簡單的方法,因此溝通心理學家一再提倡“在說之前,先學會聽”。有一個年輕人曾經拜師蘇格拉底,向他求教演講的技能。為了表示自己出色的口才,他滔滔不絕地對蘇格拉底大講了起來。蘇格拉底打斷了他的講話,要他付雙倍的學費,那年輕人驚詫道:“為什么要我加倍呢?”蘇格拉底說:“因為我得教你兩門功課:一門課是先學會怎么閉口;另一門課是學習怎么開口。”
我們孩子身邊有太多只熱衷于抒發(fā)自己,不在乎孩子耳朵的承受力的父母,這些人的耳朵已經滑下來同他的嘴巴融為一體了,舌頭如同一部上了發(fā)條的機器,滔滔不絕地宣泄著十幾年來固定的詞組,他們不照顧孩子的感受,不觀察孩子的反應,不給孩子插話和問話的機會。
一個善于溝通的父母應該先是一個好聽眾,我努力使自己在與孩子溝通時習慣地站在孩子的角度,考慮孩子的承受力,用逆向思維的方式進行,當需要開口時先用眼睛觀察孩子的反應,然后再決定談話的內容和形式。
其實溝通的語言就像一塊美玉,如果拿起來扔向孩子,再好的玉石也會造成傷害,但是,如果加上精美的包裝,誠心誠意地交給孩子,孩子就會欣然地接受了。
日常生活中,如果父母沒有平日的鋪墊,遇到問題了再想溝通往往容易形成難堪的局面,結果以兩敗俱傷結束。這就要求父母意識到溝通的目的不在于區(qū)分你與孩子誰錯誰對,而在于通過溝通使親子關系達到一種和諧,所以,把所有事權當是“對”的事看待就好了。
放下你是家長的架子,隨時保持與孩子平等的高度,少說多聽、目光投入、微笑贊許,如何找到你與孩子溝通的最佳方案,那要看你對待這件事的用心程度,其實溝通真的不難。只要你給孩子稍稍施舍一點對父母的形象毫無損失的真誠,那么,你與孩子的感情距離就會拉近不少。
孩子的評語:
羅馬時代的詩人塞魯斯說過:“我們只對那些對我們有興趣的人感興趣。”家長如果能把我們的話聽進去,把你們的注意力給予我們,我們會感到自己受到大人的重視和尊重,這種沒有說教痕跡的互動交流,沒有心理距離的平等對話才能彼此產生共鳴。
- 最新書評 查看所有書評
-
- 發(fā)表書評 查看所有書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