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2節(jié) 第二章
-
下面,我們熱烈鼓掌,歡迎唐代才女排行榜上排名第二的李季蘭小姐出場。
李季蘭,原名李冶,浙江吳興人,生于唐玄宗開元初年,就是史上所稱“開元盛世”的時候,那是唐代最紅火的一個時代。
老話說:“南方的才子北方的將,陜西的土地埋皇上。”吳興自古就是個人杰地靈的地方,曾誕生過大名鼎鼎的“吳中四士”(賀知章、張旭、張若虛和包 融)。這四位名士當(dāng)中,除了包融的名氣稍遜色點之外,其他三位可都是中國文化史上響當(dāng)當(dāng)?shù)拇笸笕宋铮渲袕埿竦牟輹翘拼唤^。
從上面出場的幾位才女的籍貫來看,南方不只出才子,也出才女。這李季蘭便是才女中的才女,據(jù)說成名的年齡比薛濤還早。
薛濤八歲因“南北鳥”詩而揚名,而李季蘭做詩與成名的年齡更早——才六歲。六歲正是現(xiàn)在小朋友上幼兒園學(xué)前班的年齡,才是剛剛識字認(rèn)字的階段,而天才兒童李季蘭這時候就已表現(xiàn)出了非凡的詩人天賦。
這唐代真是了不得,整個一個高素質(zhì)人才的國度,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
李才女的得名出自以下這則故事:
說的是唐玄宗開元初年,有一天,一個秀才打扮的男子,抱著一個五六歲大的女兒,在庭院中休憩。看到女兒可愛的模樣,父親忽然來了興致,想考一考女兒的天賦,便隨手指著一株薔薇,逗弄道:“能用這株薔薇做首詩嗎?”
小姑娘看到滿園的薔薇花開得縱橫交錯,墻上、亭子上、秋千架上,隨意地開著。一陣風(fēng)吹過,花香襲人。小姑娘自己沉醉在薔薇花濃郁的花香中,想象自己就是其中的某朵薔薇花。
略過片刻,只見小姑娘粉嫩的臉上一片童趣,脆生生地答道:“經(jīng)時未架卻,心緒亂縱橫。”小姑娘的意思是說,這薔薇花,架子雖沒有搭好,但是已經(jīng)開得到處都是了。其父一聽大驚失色,這“驚”有兩層意思:
一驚的是女兒小小年紀(jì)竟有如此文采。這兩句詠薔薇的詩確實是眼前景致,生動形象;二驚的是,一句“架卻”,諧音“嫁卻”,這話明里是詠薔薇花,暗地里說的則是待嫁女子心頭亂。
父親既驚嘆女兒的詠絮之才,又深深地為女兒提前萌發(fā)的春情暗自擔(dān)心。這孩子才五六歲,就知道懷春了,太早熟了!仿佛一生下來,就注滿了相思情懷。李爸爸有著強烈的第六感,預(yù)感女兒將是個問題少女。
想到這里,他不由一聲長嘆:“罷了,此女聰慧異常,長大后只怕是個不檢點的婦人。”這李爸爸雖然沒有像薛爸爸那樣立刻開罵,但也是滿臉的憂慮。六歲本應(yīng)該是只會玩布娃娃的年齡,卻已經(jīng)“恨嫁”了,可見這女兒長大必是個女大不中留的角兒。
但也有人認(rèn)為,這完全是李爸爸太過于敏感,牽強附會。于是,試圖重新解釋李才女的這首薔薇詩,但遺憾的是,這首詩只流傳下來這兩句,讓后代人想翻案都不成。
李爸爸思前想后,在經(jīng)過數(shù)個不眠之夜后,終于想出一個自認(rèn)為高明的主意,就是將小女兒送到道觀出家,希望借助青燈黃卷收收女兒的性子,并且讓她以后也對男歡女愛之事斷了念想。
細(xì)想李老爺子這個設(shè)計實在不夠妥當(dāng)。大禹的故事告訴我們,洪水來時只可用“導(dǎo)”,如果你一味地填土堵截,不但達(dá)不到預(yù)期效果,更會引發(fā)洪水的肆意泛濫。李老爺子可能也不知道這樣一句名言:不是在沉默中死亡,就是在沉默中爆發(fā)。物極必反!
更何況,那時的寺廟或道觀也并非就是清凈之地,有些女道士幾乎成了高級妓女的代名詞。兩者的區(qū)別僅在于:妓女惦記的是客人的黃白之物,女道士看中的則是對手的才華風(fēng)姿。把李季蘭送到道觀,才是真正的因材施教、如魚得水。
這不是把女兒往火坑里推嘛,但是人有時候就迷了這一竅!其實,這也不能全怪李老爺子,這與整個唐代的社會大背景有關(guān)。
唐朝那時候,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都有當(dāng)?shù)朗康臒崆。朝廷還鼓勵道士們走出道觀,多到社會上走一走看一看,即使傳出點什么緋聞的也無可非議。要說 這道教,本來是競爭不過從印度傳來的佛教。但是到了唐代,卻忽然風(fēng)景這邊獨好了,這其中有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唐朝皇帝姓李,與據(jù)說是道教創(chuàng)始人的老子(原 名李耳)同姓。
唐朝皇帝為了說明自家執(zhí)政是順應(yīng)了天時地利人和,就硬把老子拉入家譜,擅作主張將老子尊為自家的遠(yuǎn)祖,并且追封為“太上玄元皇帝”。這樣,所有皇家成員均成了老子的后代。
這一認(rèn)祖歸宗不要緊,老子創(chuàng)立的道教順理成章就被尊為國教,皇室的金枝玉葉——公主們也以身作則。整個唐代,有多位公主入道修行;唐代著名的美女楊貴 妃也有過當(dāng)女道士的經(jīng)歷。當(dāng)然,那是“偽出家”,目的是漂白自己,這個原因大家都知道,楊貴妃有個道號叫“楊太真”;公主之下,各大名門閨媛也多爭相出家 做女道士。大唐的百姓也跟著起哄,紛紛放棄之前信仰的宗教(佛教),跟著皇帝迷戀上了道教。
于是,小李冶被送入玉真觀出家,改名為李季蘭。
道觀的草木,一歲一枯榮,當(dāng)了女道士的李季蘭最初生活還算平靜,不過是每日做做詩、彈彈琴,倒也清靜自在,但唐代的道觀多是風(fēng)月的舞臺,小李季蘭快要正式登臺亮相了!
轉(zhuǎn)眼間,她已經(jīng)十六歲了,已到了情竇初開的年齡。道觀的青燈古卷并沒有寂滅青春燃燒的生命熱力,相反,清冷的修行生活讓她少女的心更加熾熱。
據(jù)《唐才子傳》描繪,李季蘭的形象是:“美姿容,神情蕭散。專心翰墨,善彈琴,尤工格律。”可以想象:一個身著清雅道袍、發(fā)束黃緞道冠的妙齡少女,她 渾身洋溢著淡淡的書香。她在春風(fēng)沉醉的早上輕磨翰墨,然后在淡紅色的小箋上寫下相思的小詩。她在秋月如水的晚上對月?lián)崆,琴聲中透出少女的幽怨。她容顏?麗,舉止飄逸蕭散,這樣的圖景,哪人男人撞上不失魂落魄,而后大喊:“神仙妹妹!”
再說這玉真觀雖地處偏遠(yuǎn),但景色優(yōu)美,因而也不時有一些文人雅士前來觀光游覽。文人中不免有些風(fēng)流多情之輩,見到觀中風(fēng)姿綽約又眉目含情的小女冠李季蘭,偶爾有大膽之徒暗中挑逗。
李季蘭并不嗔怒,反而流露出“回眸雖欲語,阿母在旁邊”的神情,最迷人的還是“那一低頭的溫柔,像一朵水蓮花不勝涼風(fēng)的嬌羞”。十六歲的李季蘭開始春心萌動了,這從她的一首七律中可以看出:
朝云暮雨鎮(zhèn)相隨,去雁來人有返期;
玉枕只知長下淚,銀燈空照不眠時。
仰看明月翻含意,俯眄流波欲寄詞;
卻憶初聞鳳樓曲,教人寂寞復(fù)相思。
寂寞的道觀,鎖不住少女青春驛動的心,愛情的渴求在她的心里激蕩、煎熬,春花秋月,時光如流,芳心寂寞,玉枕淚下,孤燈不眠,明月有情,顧盼流轉(zhuǎn),寂寞相思,此心誰知?
- 最新書評 查看所有書評
-
- 發(fā)表書評 查看所有書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