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6節(jié) 清軍方面情況簡介
-
湘軍一直沒有讓晚清政府安心,眼見太平天國在1864年鐵定失敗之后,晚清政府就著手解決湘軍了。6月10日河南巡撫張之萬開炮,建議開始裁撤湘軍,6月16日南京被攻陷,不到一個月,馮子材等湘軍、貴州兵勇、水師粵勇等紛紛被裁撤。曾國藩作為湘淮軍的名義統(tǒng)帥,自然首當(dāng)其沖。
因此,在7月份曾氏便主動裁撤三四萬人,又讓曾國荃以養(yǎng)病為由回家。到了1865年,湘軍由之前的13萬多人迅速被裁撤一半多,楚軍也被裁撤到了4萬多人,淮軍也被裁撤到了5萬多人。而這時,捻軍卻突然間興盛起來,致使晚清政府不得不重新起用湘軍。
早在1864年3月,晚清政府就要求李鴻章代替曾國藩為兩江總督,迅速平滅湖北安徽地區(qū)的太平軍和捻軍。17日李鴻章趕到南京決定將淮軍分三部分共同作戰(zhàn):劉銘傳部北上,一部南下福建追剿太平軍,一部留在江蘇防守。
但因為僧格林沁率領(lǐng)蒙古兵對陣捻軍,晚清政府對他非常信任,所以對于湘淮軍北上并沒有太在意。哪知,1865年僧格林沁被殺,晚清政府連忙要求曾國藩督辦直隸、山東、河南三省軍務(wù)。
此事極為讓曾國藩苦惱,因為湘軍大部被裁撤,只有依靠李鴻章的淮軍。然而,淮軍只聽李鴻章的,所以他對能否調(diào)動淮軍非常沒有信心。在他與李鴻章的謀劃下,李鴻章調(diào)撥劉銘傳歸屬曾國藩調(diào)遣,潘鼎新部前往天津,調(diào)郭松林、楊鼎勛部回防。
曾國藩的軍事才能實在有限,對于捻軍他采用建立四鎮(zhèn)、駐扎四支重兵圍剿的方略,然而,捻軍騎兵迅速跳出包圍圈。在數(shù)次戰(zhàn)敗之后,晚清政府于9月6日命李鴻章率兵前往河南,主管河南、山西、陜西三省軍務(wù)。曾國藩對此極為反感,軍無二帥,地?zé)o二主。曾國藩要求李鴻章不要北上,李鴻章也在此時要求如果北上自己的兵力太少,劉銘傳、潘鼎新也要重回自己的帳下。
而這時,河南巡撫吳昌壽則要求曾國藩交出兵權(quán),李鴻章迅速出擊要求吳昌壽交出兵權(quán),最終1866年2月28日吳昌壽被免職。雖然湘淮共同努力打敗了豫軍統(tǒng)帥,但李鴻章和曾國藩在滅捻方略上的矛盾日漸加深。而曾國藩對自己的四鎮(zhèn)重點防御,重兵等待捻軍自動跳入包圍圈的戰(zhàn)略非常自信。李鴻章則私下里挖苦曾國藩的戰(zhàn)略:“古有萬里長城,今有萬里長墻,不意秦始皇千年以后遇公等知音。”
盡管李鴻章表面上是在挖苦正在曾氏軍營聽調(diào)的淮將劉秉璋,但劉氏僅僅是執(zhí)行者,很顯然李是對自己口中的恩師曾國藩的不屑。
結(jié)果,豫軍不聽從曾國藩調(diào)遣,捻軍渡運河成功。其后,曾國藩辭職,請調(diào)李鴻章、曾國荃主管剿滅東西捻的軍務(wù)。清廷于10月20日任命李鴻章為欽差大臣,而湖北巡撫曾國荃與總督官文不和,曾國荃病退。其后,李鴻章、左宗棠先后派出人馬剿捻。在此過程中,李鴻章的功勞最大,先后將東捻、西捻領(lǐng)袖殲滅。很大程度上,左宗棠在此間只是起到協(xié)助作用,因為他的主要精力都放在了處理陜甘問題上了。
入陜以后,左宗棠第一個要面對的人就是董福祥。
- 最新書評 查看所有書評
-
- 發(fā)表書評 查看所有書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