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4節(jié) 第四章
-
或者什么都不是,只是一大段,永遠也打撈不回的光陰,垂釣不回的年華。
秋色闌珊的午后,焚香、聽曲、喝茶、讀書。這樣閑逸的日子,對許多人來說,仿佛是一種奢侈。時光匆流,山河更改,有時候,靜坐比忙碌,要收獲更多。生命如同一盞茶的過程,這盞茶,可以喝一個時辰,可以飲一天,一月,一年,也可以品一生。
世上的人,各有其喜愛,有人愛草木,有人愛玉石,有人愛山水,也有人愛書卷?偢杏X,每個人前世都有一種結(jié)緣的舊物。所以今生令你癡迷的東西,必定是前世和你有一段,不了情。
我們只知道,三毛背著行囊浪跡天涯的情景,而遺忘了她,在無數(shù)個清涼月夜,孤影伏案的模樣。如果說遠行是三毛耗盡一生也要圓的夢,而文字與她,定然是緣系三生。其間的妙處與韻味,唯有真正品過的人,方可深知。
三毛對從南京遷徙到臺灣的事,印象不深。只記得有一天,她和姐姐在南京家中嬉鬧,父親從外面回來,給了她們一大疊的金元券玩。那時通貨膨脹,金錢貶值,錢幣失去了它往日無可取代的魅力。正當(dāng)兩個孩子玩得高興時,家中老仆流淚說,就要逃難到臺灣去了。
那個年代,真正的和平與安穩(wěn),仿佛遙不可及?谷战Y(jié)束,內(nèi)戰(zhàn)炮火又掀起。滔滔長江水,無法洗凈塵土飛揚的天空。在戰(zhàn)爭面前,人的力量永遠都是那么軟弱,那么渺小。當(dāng)你無力制止它的發(fā)生,只好選擇一種適合自己的方式生存。草木山石尚有遷徙之時,人自當(dāng)學(xué)會隨遇而安。
從重慶到南京,再經(jīng)上海,遠渡臺灣。三毛的童年,是那個時代之人的縮影。盡管多次遷徙,顛沛流離,她卻是幸運的。她與張樂平筆下那個流浪孩子,實乃天淵之別。三毛生長在知識分子家庭,雖算不上富庶,卻溫飽有余。所以她的流浪,是精神上的流浪,是對夢想的追求。
六歲的三毛,剛來到臺灣,就被母親送進臺北國民小學(xué)讀書。這對于喜愛讀書的三毛來說,應(yīng)該算是一件值得欣喜之事。然而,當(dāng)她真正捧讀國文課本時,才發(fā)覺 課文里的內(nèi)容太過淺顯。這個原本就聰慧的女孩,加之有了在南京鼓樓的那段讀書基礎(chǔ),她自是比尋常孩子閱讀能力強,悟性要高。
敏 感 孤僻、早熟叛逆的三毛,不能滿足于老師在課堂上所講的內(nèi)容。她開始有了大量的課外閱讀,并視讀書為那段生活的主題。除了家里訂閱的雜志,三毛還翻讀父親和 堂兄的書櫥。在這里,她邂逅了魯迅、巴金、茅盾、老舍、郁達夫、冰心等名人。無數(shù)次捧讀他們的作品,優(yōu)美的文辭、真摯的情感、豐富的故事,令她感動不已。
- 最新書評 查看所有書評
-
- 發(fā)表書評 查看所有書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