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兒童語言背后的邏輯,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孩子的世界最迷人的地方,是他們的思維不受任何限制,如天馬行空般來去自由。
小兜還在上小班的時候,她同班同學(xué)的保姆特意跑過來向我匯報(bào):“剛才我們家小孩說:‘下雨了。’小兜立刻說:‘太好了,那就不用澆花了!’”
哎,這么會偷懶,即便我們家沒有養(yǎng)花。
我問小兜:“爸爸要看球,你要不要一起看?”她同意了。這還是她有生以來第一次看足球賽。
比賽剛一開始,小兜突然非常興奮地指著電視大喊:“球!爸爸,我看到球了!”
我跟兜爹笑得不行。兜爹非常沮喪地對她說:“哎,你比你媽還差!”
老師教小兜背唐詩:“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小兜居然自己發(fā)揮成:“看白日依山盡,看黃河入海流。”
這說明她明白自己在說什么。她加的這兩個字,確實(shí)也不能說錯,而且還別有韻味。
小兜突然提起了《西游記》,兜爹想考考她:“《西游記》里都有什么人。”
小兜回答:“有孫悟空、一頭豬、兩個傻人。”
這……應(yīng)該說基本正確?
在沒有上下文的情境下,小兜突然問:“媽媽?老鼠為什么不愛吃小米呢?”
這問題背后的邏輯究竟是什么呢?
小兜解釋:“因?yàn)槲覀兛偸钦f‘就像老鼠愛大米’,為什么老鼠不愛小米呢?”
小兜在小姨家玩。她要求看客廳里的電視,小姨說這個電視其實(shí)不能看(因?yàn)闆]裝機(jī)頂盒,他們通常是看臥室里的電視)。
小兜顯出非常不可置信的樣子:“這臺電視是不能看的?那你們家就不是真正的家,是博物館!”
我承認(rèn)我沒聽懂娃的邏輯。小姨倒是聽懂了,她替娃向我解釋:“只有在博物館里,東西是擺在那里不能摸也不能用的。”
小兜一本正經(jīng)地跟我說她外婆的故事。
“媽媽,婆婆已經(jīng)來廣西五十年了。”這我知道。
“媽媽,婆婆是北京人,再過幾年她就要回北京去了。”啊?真的嗎?我怎么沒聽說過婆婆還有這個計(jì)劃,為什么?
小兜給我解釋:“因?yàn)楸本┎攀撬嬲募遥?rdquo;
我很好奇地問:“那婆婆回北京去干什么呢?”
小兜脫口而出:“溜冰啊。”
我和兜爹帶小兜去咖啡館,半路上娃在一個書報(bào)亭前停下來,只說一句話:“買貼貼紙就乖了。”我快笑死了,立刻讓兜爹掏錢。因?yàn)槲抑,小兜自動自覺地替自己和我省掉了前面的對話部分。
這個對話的完整版應(yīng)該是她先說:“媽媽,請給我買一個張貼貼紙。”我通常會表示:“怎么還買,不是已經(jīng)買過很多了嗎?”接下來小兜會堅(jiān)持再買一張,然后我說:“那我買了一張貼貼紙以后,你在咖啡屋要乖乖地,不要吵大人說話哦。”最后整個對話以小兜答應(yīng)我的要求作為結(jié)束。
現(xiàn)在小兜完全省略掉前面的所有過程,她直接說“買貼貼紙就乖了”。
我是個思維很跳躍的人,經(jīng)常同時說好幾件事。有一天我教育小兜要吃青菜,說完之后又告訴她,拿到別人送給她的禮物時不能說:“我不喜歡這個顏色。”小兜聽了以后老氣橫秋地說:“這個和那個是兩回事!”
小兜吃飯的時候,兩條腿老是晃啊晃,經(jīng)常一不小心就會踢到我。每次被她踢到我都很嚴(yán)肅地對她說:“你以后再也別踢我了。”有一次小兜很認(rèn)真地保證:“我以后再也不踢了,我連足球都不踢了!”什么呀,這個和那個才是兩回事。
我告訴一個朋友:“我有個博客是專門寫?zhàn)B娃的事的,在天涯博客里,叫‘我朱孔陽’。”小兜在一旁聽見“天涯”二字,立刻大聲吟誦:“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唉,天涯網(wǎng)站給自己起名字的時候,一定沒想到這樣一層消極的含義。
有一天,小兜沒頭沒腦地問:“媽媽,所有的這些東西,在我出生之前就都存在了嗎?”
她指的是世間萬物。
是啊。
然后娃嘆了一口氣:“那多浪費(fèi)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