戛納電影節(jié)上的失利,令李翰祥愧悔不已。他不甘失敗,暗暗憋了一股勁,決心要重整旗鼓。李翰祥對藝術(shù)的感覺極為敏銳。他仔細分析了電影節(jié)上失利的原因,研究了評委的眼光和獲獎影片的特點,經(jīng)過認真考慮,決定把徐訐的小說《后門》搬上銀幕。此時《后門》已由王月汀改編成劇本,但一直未被拍攝。小說《后門》的作者徐訐,1950年移居香港,故以香港為故事背景,講述了一對無法生育的徐天鶴夫婦,常常在窗前凝視對面的小女孩阿琳。
阿琳生母另嫁,父親與后母不喜歡她,所以郁郁寡歡,常獨自一人在后門和小貓玩。后經(jīng)兩家協(xié)商,徐家辦理了領(lǐng)養(yǎng)手續(xù),把阿琳認做女兒。不料阿琳的生母史小姐聽說,找來要領(lǐng)走阿琳。經(jīng)過勸說,史小姐放棄了要求,徐太太答應史小姐可以經(jīng)常來探望阿琳。于是史小姐成了徐家?停⑴c徐太太成了好朋友。突然一天,史小姐遭遇車禍,住進醫(yī)院,阿琳前去探望。面對母女間自然流露出的真情,徐太太終于同意阿琳重回母親懷抱。這是一個健康而溫情的故事,展現(xiàn)了和諧的人際關(guān)系和善良美好的人性。
李翰祥別出心裁,決定用黑白片來表現(xiàn)故事中的淡淡傷感。當時彩色片已經(jīng)盛行,觀眾已經(jīng)習慣了欣賞五顏六色的畫面,所以李翰祥這一決定,在圈內(nèi)引起不小的震動。有人佩服他的創(chuàng)新精神,有人則認為這簡直是胡鬧,很替他擔心。李翰祥不為所動,一力堅持自己的想法。他認為,只有黑白膠片才能最好地表現(xiàn)劇情,才能最完整地展現(xiàn)藝術(shù)本來面目。
況且在彩色電影盛行的時候,突然拿出一部黑白作品,會給觀眾一種懷舊感,可能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李翰祥準備用這部影片,一洗戛納國際電影節(jié)之恥,在1960年的亞洲影展上奪魁。128李翰祥這一想法,得到了邵逸夫的支持。他相信李翰祥的藝術(shù)直覺,認為在這個時候拍一部黑白片,對觀眾的口味是一種調(diào)劑。他任李翰祥調(diào)兵遣將,并投入了大筆資金。李翰祥憋著一口氣,全力以赴投入了《后門》的拍攝。他起用了30年代的電影皇后、當時已年逾五旬的胡蝶出任女主角,王引任男主角,李香君、趙明、高翔等人聯(lián)合出演。李翰祥放棄邵氏一貫追求速度的作風,寧肯費時費力,也絕不粗制濫造。
經(jīng)過數(shù)月的精雕細琢,《后門》終于殺青。這一次,沒有讓邵逸夫和李翰祥失望。影片出來后,即參加了1960年的亞洲影展!逗箝T》在這次影展上,一舉奪得該影展的全部12個獎項。邵逸夫和李翰祥都長舒一口氣,算是如愿以償,一雪戛納失利之恥。李翰祥短短三年時間里,共獲30多項大獎,這在香港可謂前無古人,成為香港電影業(yè)不可逾越的一道鴻溝。
一時間香港各大報紙競相報道,李翰祥成為炙手可熱的人物。但是,與熱鬧的獲獎情況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后門》一片冷清的票房。這部藝術(shù)水準很高的影片,票房很不理想。究其原因,正是因為影片藝術(shù)性過強,過于高雅,導致曲高和寡。另外女主角胡蝶雖然演技出眾,但畢竟年過半百,早已失去了昔日風采,不復有耀眼的光芒,所有這些,使得《后門》一片乏人問津。
但李翰祥是一個藝術(shù)家,他的著眼點只在影片的藝術(shù)性上,票房似乎不在他的考慮范圍之內(nèi)。他沒有意識到票房的缺失對于公司的影響,而是仍然沉浸在“獲獎最多導演”的榮耀之中,還在計劃拿出更為高雅的影片,向更高級別的電影獎沖擊。在一次公司高層會議上,李翰祥談到自己的下一步運作,重點還是對藝術(shù)的追求。他興致勃勃地談著自己的創(chuàng)作思路,表示還要沖擊國際大獎。邵逸夫聽著聽著,突然提高了嗓門:“翰祥,我們拍電影,不是為了獲獎,更不是為了藝術(shù),我們?yōu)榈氖琴嶅X。”李翰祥愣住了:“六叔,以前我們的影片獲獎,您不是也很高興嗎?”邵逸夫無奈地嘆氣:“獲獎不是重點,靠獲獎帶來經(jīng)濟效益才是重要的。那時候獲獎能賺錢,現(xiàn)在是只獲獎,不賣座。”
李翰祥仍然不愿意放棄影片的藝術(shù)性,使他拍的電影成為純粹的商業(yè)片。他試探著說:“那我就拍一部既能獲獎,又能賺錢的電影。”邵逸夫終于忍耐不住,沖李翰祥嚷道:“你怎么還想著獲獎?我們獲獎已經(jīng)不少了,現(xiàn)在要的是賺錢!”直至此時,李翰祥也沒有意識到,他在事業(yè)上迎來了第一個高峰之后的低谷。從這時起,邵逸夫就讓李翰祥“休息”,實則是把他掛了起來,不再讓他拍片。于是,一個連續(xù)獲大獎、聲名顯赫的大導演,在1961年整整一年里,基本處于休息狀態(tài)。但李翰祥并不十分清楚邵逸夫的意圖,所以仍然在籌劃拍片,只是他的拍片計劃一律被老板束之高閣。
曾經(jīng)寫過《貂蟬》一劇的編劇高立,寫了一個現(xiàn)代題材的電影《手槍》,李翰祥感覺劇本很有表現(xiàn)力,擅長古裝劇的他想換換戲路,拍攝此劇。邵逸夫也認為可拍,卻安排李翰祥在高立之下,任第二導演。無論是聲名地位,還是才氣水平,高立都遠遠不及李翰祥。邵逸夫自然比別人更清楚這一點。他的這種不合理安排,意在冷落李翰祥,讓他能冷靜認識自己的問題。《手槍》一片,市場反應平平,受益者是男主角王引。
王引本是導演出身,曾在李翰祥執(zhí)導的《后門》中任男主角。憑借《手槍》,王引獲得1962年臺灣首屆金馬獎最佳男主角。李翰祥被老板冷落期間,鄒文懷卻不斷與李翰祥溝通交流。他知道李翰祥只是暫時被擱置,不可能長期如此。所以鄒文懷不時安慰他,并就許多事情征求李翰祥的意見!堵灭^鴛鴦》一片,便是聽取了李翰祥的意見拍攝的,果然為公司帶來不俗的收益。而邵逸夫冷落李翰祥,也僅僅是一種手段。他自然知道李翰祥對于邵氏公司的價值。他十分清楚,只要李翰祥調(diào)整了思路,必定能拍出像《貂蟬》、《江山美人》那樣既叫好,又賣座的影片。
例如《旅館鴛鴦》只是李翰祥的一個建議,便能為公司帶來效益。于是1962年,邵逸夫再請李翰祥出山。但是,李翰祥雖然深知什么片子有市場,能夠建議拍攝《旅館鴛鴦》這樣的影片,自己卻不屑于商業(yè)片的運作。他向邵逸夫提出,要拍他籌備已久的古130裝劇《楊貴妃》。邵逸夫清楚,古裝劇是李翰祥的長項,也是邵氏公司可以抗衡“電懋”的武器,于是批準了李翰祥的拍攝計劃。這部劇中,李翰祥起用了老牌明星李麗華。李麗華氣質(zhì)古典,形象圓潤飽滿,很適合楊貴妃的角色,在觀眾中也很有人緣。
李翰祥希望這位魅力猶存的影壇常青樹,能幫助邵氏扭轉(zhuǎn)古裝劇票房下滑的局面!稐钯F妃》在李翰祥的精心打制下,華麗端凝,得到業(yè)內(nèi)人士一致好評。在首屆臺灣“金馬獎”中,獲“優(yōu)等劇情片獎”。但是,這部人人叫好的片子,仍沒有為邵逸夫帶來滾滾票房。這之后,李翰祥一鼓作氣,連續(xù)拍了《王昭君》、《武則天》、《傾國傾城》等多部古裝影片。其中《傾國傾城》是李翰祥歷史宮闈片中的代表作。此片場面宏大,陣容齊整,是一部描繪慈禧垂簾聽政三十年后,清宮之內(nèi)權(quán)力爭斗的歷史巨制。在影片中,邵氏大牌明星云集一堂,同臺獻藝。由著名演員盧燕飾演慈禧太后,并別出心裁使用動作明星狄龍飾演光緒皇帝,就連小太監(jiān)寇連材這樣的角色,也由著名演員姜大衛(wèi)飾演。
從心里,邵逸夫還是非?粗乩詈蚕榈。所以他在任李翰祥大張旗鼓地按自己的意愿拍片。在風月片主打天下的香港,李翰祥堅持古裝劇的戲路,邵逸夫并不阻攔,并為他投入巨額資金。只《傾國傾城》一片,就不惜工本地在影城里搭設(shè)了氣勢宏偉的故宮太和殿假景,在當時的香港,堪稱搭設(shè)布景之最。由于導演優(yōu)秀,演員出色,布景精致,《傾國傾城》成為了一部非常經(jīng)典的影片,受到香港業(yè)內(nèi)人士的一致好評,拷貝賣到東南亞地區(qū),也得到專家的稱贊。邵氏公司通過參與選美活動,旗下美女如云。
這為李翰祥拍攝古裝劇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條件。他把歷史上有些影響的女人陸續(xù)都搬上了銀幕,攝影棚內(nèi)花團錦簇,萬紫千紅。李翰祥執(zhí)導的一部影片可以成為此情此景的注釋:《千嬌百媚》。《千嬌百媚》的劇本還是邵逸夫選定的。李翰祥選定老搭檔林黛為女主角。二人配合默契,以驚人的速度拍完了這部電影。林黛在影片中表現(xiàn)不俗,第八屆亞洲影展上,林黛榮獲“最佳女主角”獎。
《千嬌百媚》之后,李翰祥又拍了《一毛錢》、《不了情》等影片。其131第五章多事之秋中《不了情》又把林黛推上了第九屆亞洲影后的寶座。至此,1958年到1962年間,邵氏公司已經(jīng)在亞洲影展上,獲得了大大小小46個獎項,《楊貴妃》還在戛納電影節(jié)上獲優(yōu)秀技術(shù)大獎,堪稱世界電影奇跡。但是,頻繁獲獎的背后,卻是邵氏電影的票房危機。這些被專家評委交口稱贊的影片,在市場上卻反應平平,得不到觀眾的響應,這令邵逸夫暗暗緊張。因為所有這些影片,都是邵逸夫用最好的演員、精致的布景打造出來的,這背后都是巨大的資金投入。如果不是實力雄厚的邵氏,而是某家小公司遇到此種情況,早就被拖累得破產(chǎn)了。而邵氏就算有一定實力,卻也不禁如此折騰。邵逸夫與鄒文懷、李翰祥冷靜下來,細細分析其中的癥結(jié)所在。
最后他們發(fā)現(xiàn),之所以出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還是因為決策上的失誤。電影一行,演員十分關(guān)鍵。編劇、導演等人均在幕后,能讓觀眾見到的,只有出現(xiàn)在銀幕上的演員。所以,演員是否走紅,是否被觀眾認可和追捧,對一部影片的上座率,起著決定性作用。觀眾都喜歡年輕靚麗的面孔,但李翰祥的影片,強調(diào)“藝術(shù)性”,喜歡用老牌明星來表現(xiàn)電影中的凝重之感,如李麗華、胡蝶等人。但演員是一個吃青春飯的職業(yè),衰老在銀幕上是遮掩不住的,所謂長江后浪推前浪,這個規(guī)律,在演藝圈尤為明顯,也尤為殘酷無情。
老牌紅星李麗華雖有“影壇常青樹”之稱,但當時已經(jīng)38歲,胡蝶更已年逾半百,雖演技出眾,風韻猶存,畢竟在觀眾中的影響力正在下降,違背了觀眾的欣賞情趣,直接導致了影片乏人問津。邵逸夫初到香港,成立邵氏兄弟(香港)公司,曾有宣言:邵氏出品,必屬佳作。如今,頻繁的獎項證明,這不是一句空話。但是,市場的冷清,票房的慘淡,令邵逸夫認識到,影片的賣座不是由專家說了算,而是由觀眾說了算的。
作為一家電影公司的老板,他首先是一個商人,必須考慮市場投放之后帶來的商業(yè)利益。再高雅的藝術(shù),如果失去市場,失去觀眾,便不能算作成功。雖然從1958年的開山之作《貂蟬》到1962年,李翰祥為邵氏贏得獎項無數(shù),但事實證明,李翰祥忽略了市場需求。邵逸夫深知李翰祥的實力,大量的獎杯就是明證。所以,面對不理想的票房,冷淡的市場反應,邵逸夫不再采用“掛起來”的手段,而是平心靜氣,讓李翰祥考慮如何扭轉(zhuǎn)局面,采取何種措施以便使邵氏走出低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