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此時,邵氏公司又在醞釀著一次新的行動:準備參與“香港小姐”的選美活動。邵逸夫這一決定,令很多人不解,但邵逸夫卻自有他的打算。他要通過選美挖掘演藝人才,另外,就是他要借選美的熱潮,拍攝與選美活動有關(guān)的電影。所謂選美,是指香港1946年開始的一種民間美女評選活動,選美活動中的勝出者,被譽為“香港小姐”。
1946年,抗戰(zhàn)勝利,香港的經(jīng)濟建設開始復蘇,相應地,香港人的精神生活也開始多元化發(fā)展。香港是英殖民地,又是一個國際自由港,因此,不可避免地,會受到西方一些生活方式的影響,就在這樣的背景之下,香港漸漸刮起了“選美”之風。不過最初,香港的選美活動是斷斷續(xù)續(xù)的。一直到1973年,邵逸夫成為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董事,由電視廣播有限公司開始承辦“香港小姐”選舉活動之后,香港的選美活動才正常起來,從此每年一次,固定由“香港無線”舉辦,一直延續(xù)至今。第一屆“香港小姐”的評選,是在1946年6月,名義上由“香港中華業(yè)余泳團”和“英國空軍俱樂部”主辦,實際上則是由香港麗池花園夜總會的老板李裁法所操縱。這是一位在香港吃遍黑白兩道的人物,被稱為“香港的杜月笙”。
競選地點就在他的麗池花園夜總會。因為這是香港有史以來第一次進行選美活動,不為人們所了解,所以報名者并不踴躍,只有11位佳麗參加競選。競選程序也尚未像后來一樣復雜化,要經(jīng)過預賽、復賽和決賽,而僅僅是由參賽者穿著泳衣展示一下儀態(tài),就可以由幾位評委定奪孰勝孰負了。這一屆活動,誕生了香港有史以來第一位“香港小姐”:李蘭。李蘭真名梁淑真,出生于廣州。為生計所迫,來到香港的酒樓做女招待。但她天生麗質(zhì),氣質(zhì)脫俗,不甘心一輩子在酒樓仰人鼻息。于是聽到選美的消息,她便報了名,當時是最后一個報名者。
報名的時候,用了“李蘭”這個名字。這大約是能給她帶來好運的一個名字。從她開始使用這個名字,她的人生軌跡就發(fā)生了變化。她從11位佳麗中勝出,當選為“香港小姐”,由當時香港總督楊慕琦的夫人頒獎,獎品為一只銀質(zhì)獎杯,以及手表、化妝品等。當選“香港小姐”之后,許多制片公司找到她,邀請她為本公司拍電影。于是她用“李蘭”這個名字,開始進入演藝圈。戰(zhàn)后香港的第一部電影《情焰》,即由她主演。這是由大華影片公司出品的一部國語喜劇片。之后李蘭曾在多部影片當中擔任角色,成了第一個走上銀幕的“香港小姐”。
這似乎成了定例。自李蘭始,以后每屆榮獲香港小姐的前三名,幾乎都與影視結(jié)下了緣。許多原本默默無聞的小角色,也都由“港姐”走上銀幕,從而一舉成名。這正是邵逸夫感興趣于選美的主要原因。邵逸夫準備參與的,是第六屆“香港小姐”選美活動。這之前,從1946年開始,連續(xù)辦了三屆。然后一直停了三年,才在1951年被好事者倡議再度舉辦。那一屆,“香港小姐”的評選和“世界小姐”的選美接軌,獲勝者無須參加世界小姐的初選,便可直接去美國,競選“世界小姐”。所以這一次選美活動較之前三次,規(guī)模大了許多,參賽選手也更多。
然而,雖然這一屆的港姐但茱迪,在“世界小姐”的選美中也表現(xiàn)不俗,獲得了第四名的佳績,但是轟動了一陣,香港的選美復又歸于沉寂,這一來又是三年沒有動靜。之后1954年又舉辦了一次,再以后,便無人問津,直到1959年。1959年10月9日,在九龍的半島酒家,香港的星系報業(yè)公司和美國廣告公司,聯(lián)合主辦了第六屆選美活動。邵氏公司是這次活動的籌辦者之一。邵逸夫帶來了特殊的獎品:三份邵氏公司的合同。這次選美活動的前三甲,都可以得到這份合同,成為邵氏旗下的演員,為期5年。這是邵逸夫參與籌辦選美活動的真實目的。
他要為自己的公司充實新的力量。在《倩女幽魂》失利之后,邵逸夫決定拓寬思路,多方出擊,以保證邵氏會不斷有佳作出品,不至局限在一種戲路上。這次香港小姐的選美活動結(jié)果:莫萍貞獲冠軍;羅懿如獲亞軍。季軍獲得124者,是王麗貞。本屆冠軍莫貞萍也在選美結(jié)束之后,參加了在倫敦舉辦的“世界小姐”選美活動,她沒有但茱迪的好運氣,只獲得了“準決賽”的資格。這屆選美活動,邵逸夫帶來三份特殊獎品,但只有一個人領(lǐng)取了它,那就是季軍王麗貞。王麗貞之名,并不為人熟悉。但許多香港的老影迷,都記得“莫愁”這個名字。
莫愁就是王麗貞,在第六屆香港選美活動中,獲得前三名的三位佳麗,只有王麗貞對拍電影有興趣,也只有她領(lǐng)取了邵逸夫的獎品。選美結(jié)束,王麗貞成為邵氏旗下一名演員,“莫愁”正是她的藝名。王麗貞是蘇州人,但出生在上海,并在上海讀書。在她來參加選美之前,剛剛與丈夫辦了離婚手續(xù)。在這次選美活動中奪得季軍,正處在情感糾葛中的王麗貞,立即抓住機會與邵逸夫簽了合同,試圖以此來改變自己的生活。莫愁共在邵氏待了三年。參與了《千嬌百媚》、《處女作》、《狂戀》、《花團錦簇》、《楊貴妃》等13部電影的演出。
但是,雖然片數(shù)不少,她在其中卻沒有重要角色,都是演配角。邵逸夫在香港小姐的選舉中發(fā)現(xiàn)了她,給她提供了一方舞臺,卻并不是很重視她,沒有重用她。其實,莫愁演技很出色,尤其擅長演風情戲,她扮演的風塵女子大膽火辣,舉手投足之間,盡現(xiàn)嫵媚嬌艷,堪稱一絕。所以,她在邵氏公司演配角,總覺得自己的才華得不到施展,因而郁郁不得志。1963年,國泰影片公司邀她加盟,在邵氏頗不得意的王麗貞立即答應,改換了門庭。不過“國泰”也并未對她足夠的重視,她在“國泰”演過《清宮怨》、《聊齋志異》、《啼笑因緣》、《新婚大血案》等八部影片,但由她擔任主角的,卻只有《新婚大血案》一部。在那個年代,她在《聊齋志異》的演出中,大膽嘗試了半裸的出演,但即便如此,她的事業(yè)也未見多大起色,“莫愁”之名,仍然鮮為人知。
莫愁的最后一部作品是《危險人物》,這也可算她的代表作。她在里邊飾演一位貴婦人。但這個外表貴氣十足的女人,實際上是一個藏而不露作奸犯科的危險人物。莫愁在影片里的表現(xiàn)極為出色,把角色演得形神畢肖。但這部作品,卻成了莫愁的遺作。長期以來不被重視、不受重用的際遇,嚴重影響了她的信心。莫愁生性爭強好勝,如今事業(yè)不見起色,感情亦不如意,兩下夾攻,令她產(chǎn)生了輕生的念頭。1966年12月27日,莫愁服下大量安眠藥,離開了這個世界。
不過一個莫愁的離開,并不影響邵逸夫?qū)x美活動的熱衷。他參與選美,雖并不能直接從中獲利,卻是挖掘演藝人才的絕佳途徑。許多大牌明星,如翁美玲、張曼玉、鐘楚紅、李嘉欣、鄺美云等,都是通過選美才進入影視圈的,由此可證明邵逸夫這一步棋走的是對的。而突然宣布參與1959年的這次選美,邵逸夫還有另外一個目的:他要借選美造起的聲勢,拍攝與選美活動有關(guān)的電影。《倩女幽魂》出師不利,邵逸夫表面上不動聲色,內(nèi)心卻很焦急。他急于要拍一部影片,挽回這種被動局面。而“香港小姐”的選舉,在香港已進行了六屆,逐漸為港人熟悉和了解,也漸漸形成了規(guī)模,有越來越多的人參與。
邵逸夫想憑借“香港小姐”選美活動造成的影響,拍一部與之有關(guān)的影片,這樣,自己用很少的宣傳費用,用最簡單的宣傳手段,就可以收到最好的宣傳效果。這一年年底,邵逸夫與日本東寶影業(yè)公司合作,拍攝了一部名為《香港小姐》的影片,這是香港與日本合拍的第一部電影。這是一部彩色歌舞喜劇片,講述的是三位日本歌舞女郎,來到香港表演,因為貪玩,誤了船期。于是流落香港,發(fā)生了一系列的趣事。影片導演是日本的杉江敏男,主要演員是日本女星團玲子,邵氏則起用了自己的二線演員張沖、丁紅等人。因為使用了日本導演和演員,所以影片的表現(xiàn)手法在香港觀眾看來顯得很新穎,題材也別致,加上人們喜聞樂見的輕松熱鬧的劇情,使影片具備了一種特別的吸引力,在香港和日本兩地公映,都引起了轟動,邵氏的票房收入因之也十分可觀。
至此邵逸夫總算松了一口氣。憑借此片,邵氏無論是名譽還是經(jīng)濟上,都一定程度上扭轉(zhuǎn)了被動局面。但是,這部名為《香港小姐》的影片,內(nèi)容和香港選美活動其實一點關(guān)系也沒有。僅僅是用了“選美”這樣一個名字而已,以在觀眾當中造成一種錯覺。對于這種錯覺的利用,確實給邵逸夫帶來了可觀的收益。李翰祥提示他,《香港小姐》根本沒有充分利用選美題材,如果真的拍一部有關(guān)選美的影片,必然會更受追捧。邵逸夫受到啟發(fā),決定再拍一部名副其實的關(guān)于選美的影片。沒多久,果然一部選美題材的影片《旅館鴛鴦》,開始在邵氏公司拍攝。
這部影片由邵氏的二線導演羅臻執(zhí)導,陳厚和丁寧主演。影片講述了一對年輕夫婦,出于職業(yè)需要,只能對外假稱未婚。而他們平時相見,也只能到旅館里,做一對旅館鴛鴦。后來選美活動開始,丈夫就慫恿妻子去參加選美,倘能在選美中勝出,即可贏得可觀的獎金,就能購買一套樓房,從此結(jié)束旅館鴛鴦的生活。妻子聽從了丈夫的勸告,果真在選美活動中報了名,而且出乎意料地奪得了選美大賽的冠軍。夫妻二人欣喜若狂,眼見得樓房夢就要實現(xiàn)。不料,在領(lǐng)獎的時候,兒子看見了她,大聲呼喊媽媽,結(jié)果被評委發(fā)現(xiàn)了她的已婚身份,取消了參賽資格,變成了一場空歡喜。該劇走輕松的路子,笑料百出,加之劇情曲折,人情味濃厚,很受香港市民歡迎,自然也為邵氏賺取了可觀票房。這部影片被稱為“第一部描述香港選美的國語片”,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香港社會的現(xiàn)實生活,以及香港選美的情況,具備較為深厚的內(nèi)涵。
之后香港的選美活動斷斷續(xù)續(xù),以各種形式舉辦著。1959年到1973年,其間又舉辦過四次。1973年以后,邵氏公司正式接手,香港選美活動才趨于正常,每年一次,從未間斷。參選的人數(shù)越來越多,影響力也越來越大。邵逸夫以他獨特的商人眼光,介入了這一活動,得以為邵氏公司不斷輸入新鮮血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