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4節(jié) 村俗瑣憶
-
文_和莊
祭 灶
在我的印記中,灶王爺、灶王奶奶的懷抱是溫暖的。
兒時的農(nóng)村,閉塞貧窮,沒有樓上樓下,也沒有電燈電話,更無空調(diào)暖氣。所以,廚房便成了冬天最暖和的地方。
磚土糊制的灶臺,烏黑锃亮的鐵鍋,呱嗒作響的風箱,木制或秫秸縫制的鍋蓋,盛水的陶缸,葫蘆鋸成的水瓢。灶前堆滿樹葉秸稈柴棒。煙囪里裊裊的炊煙,牽出藍藍的饑餓。泥墻上垂附的煙垢,顫動著灰灰的無奈。灶膛里閃耀的火苗,映出紅紅的希望!凹t綢子,土臺子,鐵箱子,木蓋子”的謎語——這些都是農(nóng)村灶臺鮮活的寫照和記憶。
因了一天三餐生火做飯,廚房的溫度比其他房屋高一些。大人們便常常心疼地呵叱在寒風飛雪中玩耍的孩子:“耳朵凍掉了,還不滾到灶伙窩里暖和暖和去!痹罨锔C是指柴火堆與灶門之間的區(qū)域。灶門的左側(cè)是風箱。風箱的前上方,貼著灶王爺、灶王奶奶的木版年畫神像,正慈祥和善地看著擠在灶伙窩里的小臉通紅的孩子們。
民以食為天,人生在世,吃喝二字。生存的物理基礎就是吃喝。吃喝之物烹制于廚房灶臺,灶臺的守護神灶王便備受尊崇膜拜。
查閱典籍,對灶神又有了更深刻的認知。灶神,也稱灶王、灶君、灶王爺、灶公灶母、東廚司命、司命真君、九天東廚煙主、護宅天尊等,全銜是“東廚司命九靈元王定福神君”,是我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司飲食之神,是玉皇大帝派遣到人間考察一家善惡之神。灶神的來源,眾說不一!妒挛镌瓡贩Q,黃帝作灶,死為灶神!痘茨献•氾論篇》載:“炎帝作火而死為灶!薄肚f子•達生》說“灶有髻”。漢應劭《風俗通•祀典•灶神》云:“顓頊氏有子曰黎,為祝融,祀以為灶神!彼宥排_卿《玉燭寶典》稱:“灶神,姓蘇,名吉利,婦名搏頰”。唐段成式《酉陽雜俎•諾皋記上》說:“灶神名隗,狀如美女。又姓張名單,字子郭。夫人字卿忌……一曰名壤子也。”唐李賢注引《雜五行書》又稱:“灶神名禪,字子郭,衣黃衣,披發(fā),從灶中出!奔街械貐^(qū)供張奎、高蘭英。少數(shù)民族的傳說更是各抒己見,別具一格。
商朝時民間即開始供奉灶神。秦漢更被列為主要的五祀之一,和門神、井神、廁神、中溜神五位神靈共同負責一家人的平安。灶神負責監(jiān)督記錄一家老小的善惡功過,年終時向玉皇大帝做述職報告。葛洪《抱樸子•微旨》說:“月晦之夜,灶神亦上天白人罪狀。大者奪紀。紀者,三百日也。小者奪算。算者,一百日也。”清代的《敬灶全書》則稱,灶君受一家香火,保一家康泰。察一家善惡,奏一家功過。每奉庚申日,上奏玉帝,終月則算。功多者,三年之后,天必降之福壽;過多者,三年之后,天必降之災殃。為了讓灶神在玉皇大帝面前多多美言,使自己的家人免災長壽,年終時家家戶戶都要“祭灶”,又稱“辭灶”,就是歡送灶神上天,其實有討好賄賂灶神的意思。辭灶的時間,民間有所謂“官辭三”、“民辭四”、“船家辭五”的說法。但百姓大部分會選擇臘月廿三祭灶,希望沾染貴氣。宋代范成大《祭灶詩》云:“古傳臘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車風馬小留連,家有杯盤豐典祀。豬頭爛熟雙魚鮮,豆沙甘松粉餌圓。男兒酌獻女兒避,酹酒燒錢灶君喜。婢子斗爭君莫聞,豬犬觸穢君莫嗔。送君醉飽登天門,杓長杓短勿復云,乞取利市歸來分!濒斞浮陡铀驮罴词隆吩娫疲骸爸浑u膠牙糖,典衣供瓣香。家中無長物,豈獨少黃羊!
臘月二十三日又稱小年,也是民間強調(diào)全家團圓的日子。奶奶一早就告誡我們,今天少外出,晚上都要在家,祭灶時不能少了人,少了誰灶神就會到天上打誰的小報告。晚上,一家人齊聚在廚房,供上面食、水果、酒和糖塊。奶奶和母親口中念念有詞,或唱或說,大意是感謝灶神一年來的保佑,請到天上多說好話,多向我家賜福,請吃飽喝足,再奉送些盤纏,請一路走好等等。祈禱完畢,將貼了一年的灶神像撕下和紙錢一起焚燒,代表送灶王上天,儀式便告結束。
灶王上天七日,初一五更從天庭述職歸來。家家戶戶這個時辰或提前將新的灶神像貼上,迎接灶神。奶奶教導說,灶神像要貼得向鍋的方向傾斜,老灶爺,歪向鍋,打的糧食好又多。灶神像的兩邊,貼上“二十三日去”、“初一五更來”或是“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的對聯(lián),橫批是“一家之主”。灶神像的上面部分,則往往印有農(nóng)歷節(jié)氣表,載有大小月和二十四節(jié)氣內(nèi)容。奶奶常常安排上小學的我去看看哪天是谷雨,哪天是秋分,哪天是霜降,哪天是冬至,哪天是立春。我便常常對著慈祥和善的灶王爺和灶王奶奶凝視,覺得這兩個老人真是神奇?zhèn)ゴ,無所不能,無所不知。
祭灶是千百年來流傳不息的風俗,體現(xiàn)了老百姓對美好生活的祈愿。大學畢業(yè)后我到城市工作,在鋼筋水泥鑄成的單元樓里,先后用過煤球爐、液化氣灶、微波爐、電烤箱,自己的廚房里再也沒有貼過灶神像。春節(jié)時回老家過年,年邁的母親在廚房案板上切菜,駝背的父親在院子里拾掇柴火,孩子們在門口嬉戲打鬧。我盤坐在灶伙窩里燒火,老式風箱呱嗒呱嗒唱著歌,紅紅的火苗舔著黑黑的鍋底,灶王爺灶王奶奶慈祥地笑吟吟地看著我。溫馨、寧靜、留戀、悵惘的感覺忽然在心頭彌漫開來。
相 親
相親是農(nóng)村老家古老的婚俗中的重要而關鍵的環(huán)節(jié)。青少年男女成親結婚之前,總要被對方或明或暗或隱或顯地“相”幾次的。
我第一次相親,是在上初中一年級的十四歲時。說是相親,其實是被“相”,因為自始至終我未發(fā)現(xiàn)女方的任何蛛絲馬跡。農(nóng)村有早婚的習俗。雖然從小學一年級來我的學習成績一直在班級保持第一,按農(nóng)村人的說法考上大學吃了國糧是不可能在農(nóng)村找媳婦的。但奶奶禁不住媒婆的攛掇,高瞻遠矚地認為孫子萬一有個意外考不上大學,年齡過了“崗”(老家稱錯過最佳婚戀年齡為過崗),就不好找媳婦了,還是先下手為強早占上為好。于是我就被安排了平生的第一次相親。相親的場地是鄉(xiāng)鎮(zhèn)駐地供銷社商場(老家人稱“大布社”),過程是我從南門進去,從北門出來。女方的家人埋伏在購物的人流中偷窺。同伴們的半截昵子大衣和羊絨大圍脖都集中在我身上以壯行色,在三個小伙伴的簇擁下,雄赳赳氣昂昂地在“大布社”走了一遭,接著去學校惴惴不安地上課了。幾天后聽母親說家里來了幾個借水喝的婦女,進屋后又是摸柜又是掀囤,連屋頂上幾根檁院子里幾只羊都查了。奶奶說那是來“相”家的。也許是對我貧窮的家境感到不滿意,也許是因為我優(yōu)秀的學習成績感到不踏實,總之這第一次相親很快就不了了之了。
大學畢業(yè)參加工作后,介紹對象者絡繹不絕,很快就有了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相親。第二次相親的女方是個縫紉技師,頗有志氣和能力,在小縣城小有名氣。我只當時吃了一個她給我削皮的蘋果,之后并無什么聯(lián)系交往。第三次相親的女方是個幼兒園教師,瘦削的身材,透著憔悴和老相,以致和她同來的姐姐妹妹都出去后,我還在心里抱怨嘀咕:“這位大嫂這么不識趣,人家都出去了你咋不出去啊,快去把你妹妹叫來啊。”一搭話才知道她就是介紹的對象,心中頓有一絲失落感,沒有拍拖多久也不了了之了。
第四次相親地點在女孩子父親的辦公室。他們一家人把一間辦公室擠得滿滿的。我也沒告訴家里人,在介紹人劉嬸的帶領下大義凜然單刀赴會。女孩是在省城師范學校上學的學生,身材婷婷,長發(fā)飄飄,秀美而文靜,美麗得讓人心動。經(jīng)歷了一番盤問之后,終于和女孩子互留了通訊地址。離開時要走一段拱形磚面路,知道他們在后面用目光送行,中等身材的我為了顯示身材偉岸,特意走在路的中央。身材矮小的劉嬸走在路邊,更襯托出我的高大。戀愛過程中,女孩曾經(jīng)問我:“你怎么好像沒有第一次見面時高了?”我笑而不答,直到婚后才揭露了這個小把戲,換來了嬌嗔一聲粉拳一頓。當然女方也到我村進行了秘密暗訪,偶遇的被訪者恰巧是我的親伯父和一位本家二爺,他們把鄙人夸成了一朵花,把寒舍描繪成了金鑾殿,把做村干部的父親說成了政治家。女方十二分的滿意。婚后每和妻拌嘴或因為老家的事發(fā)生爭執(zhí)時,妻總要抱怨一通當時調(diào)查研究不深入,沒能做到去粗取精、去偽存真,造成情報失真,誤入虎狼之穴云云。
風俗是有慣性的。21世紀的今天,相親仍然是青年男女婚戀不可或缺的一關。即使雙方自由戀愛,有的也要找個遲到的介紹人,補上“相親”這一課。愛情是美好的,婚姻是神圣的。無論對于過來人還是未來人,相親都是渴望、難忘和值得憧憬、懷念的事情。
送火神
近讀《當代散文》(2009年第5、6期合刊),一則描寫魯西南春節(jié)民俗的小文引起了我的興趣和遐思,使我想起了小時候在農(nóng)村老家送火神的情景。題目是《送火神》,茲錄于下:
正月初七。
孩子們的企盼使暮色晚點。
一束束火把燃起來啦!潛伏一年的風俗又燒得噼啪響。
一條火龍從村落里游出來。
一溜喊叫歡笑從村落里游出來。
聚在村口的人們,交換著吉祥話兒,欣賞品評哪村的更長更亮。
爆竹炸響喜悅,火苗跳躍興奮;馃t了孩子們的臉盤,燒紅了濃郁的夜色。
送走火神,一年不遭焚災。
一個古老的風俗,一份善良的祈愿。
農(nóng)歷正月初七日為火神節(jié)。火神為傳說中的司火之神,名祝融、回祿,又稱火德星君。《山海經(jīng)•海外南經(jīng)》說:“南方祝融,獸身人面,乘兩龍!泵耖g亦有以炎帝或燧人氏為火神的說法。燧人氏鉆木取火,人類得以以熟食為生,為了紀念他,人們尊稱他為“火神”,把農(nóng)歷正月初七定為他的生日,定時祭祀。也有一些地區(qū)的火神崇拜并無具體來歷,或稱南方火帝君,或稱種火老母等等。祭祀日期也不一致,四川等地以夏歷四月初八為火神生日。
祭火神的形式在各地區(qū)也各不相同。在山東部分地區(qū),家家都綁扎柴把,柴把內(nèi)夾帶鞭炮,上插火神牌位。入夜,后生輩齊集村頭,高舉柴把排成長列,點燃后奔跑著朝西南方向把“火神”送到原野或山上。火光輝映,鞭炮聲聲,遠遠望去宛若游龍,景象頗為壯觀。據(jù)說送火神可保全年不發(fā)生火災。民間還有“朝臺”的習俗,人們跪在火神臺上祈求“火神”保佑。在朝拜的時候,往往有人特意帶著幾個雞蛋或饅頭放在香爐里燒烤,認為這種香火食物能包治百病。在魯西南菏澤地區(qū),最聞名的祭祀火神的儀式要數(shù)曹縣桃源花供。當?shù)厝藗兎Q這種祭祀活動為“看花供”。這天,桃源集家家戶戶燒香擺供,祈求火神賜福。富裕人家供奉雞、魚、肉等上好禮品,窮苦人家就用白面捏蒸成雞、鴨、魚、豬頭等仿生面塑代之。后來又發(fā)展成用白蘿卜刻成香瓜圣果、亭臺樓宇等藝術品。種類也由原來單純的雞、魚、肉發(fā)展為水果、蔬菜、花草及戲劇人物、瑞禽珍獸等等,形象逼真,生動傳神,五彩繽紛,故謂之“花供”。漸漸地,制作供品成了桃源集人一年一度民間藝術大比武的活動,由一家一戶逐漸演變?yōu)槿褰y(tǒng)籌辦理。桃源花供已被國家批準為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成為了菏澤人民乃至全人類的寶貴精神財富!
三里土不同,十里改規(guī)矩。我老家祭火神的風俗是這樣的:一早在太陽沒有出來之前,家家戶戶在大門口放上一個板凳,供上一炷香,擺上兩碗清水。白天大人和孩子們一起,用作物秸稈和木棍綁扎火把,有的火把里面還夾上鞭炮。一般是家里幾個孩子綁扎幾個火把。傍晚時分,大孩子持大火把,小孩子拿小火把,將火把在自家門前點燃,大人嘴里喊一聲:“火神爺,照著路,送您走嘍!”孩子們一溜小跑,一直送到村外田野里的一個十字路口,集中在一起,形成個熊熊燃燒的大篝火堆。孩子們圍攏著火堆,烤著手,調(diào)笑著。村口的大人們,也笑呵呵地觀看著、議論著。
有一年,村里的大人孩子正送火神,忽然發(fā)現(xiàn)西南方向的一個大村,正把一溜火把向我們村的方向送過來。這等于是火災引向我們村。全村人立即憤怒起來,表現(xiàn)出了空前的團結。婦女和女孩們齊聲叫罵。小伙子們手持坷垃磚塊,奮勇前去迎敵。在幾十米之外,坷垃磚塊夾雜著憤怒和咒罵,密集地向“敵方”的火龍陣飛去。對方也用坷垃磚塊反擊了一陣,終因理屈,不敢戀戰(zhàn),退回到他們村里去了。我村得理不饒人,剩勇追窮寇,幾名德高望重的老年人馬上組成問責團,到那個村興師問罪。那個村幾名德高望重的老年人出面接待,又是敬煙,又是賠禮。最后,那個村的老支書在村里的大喇叭上罵了一通,聲討領頭向我們村送火神的人和事。送火神事件以我村大獲全勝告終。此后,那個大村再也沒敢向我們村方向送過火神。
除了火神節(jié)之外,正月初七還被稱為“人日”,亦稱“人勝節(jié)”、“人慶節(jié)”、“人七日”等。傳說女媧初創(chuàng)世,在造出了雞狗豬牛馬等動物后,于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這一天是人類的生日。漢朝開始有人日節(jié)俗,魏晉后開始重視。古代人日有戴“人勝”的習俗,人勝是一種頭飾,又叫“彩勝”、“華勝”。此外還有登高賦詩的習俗。唐代更重視這個節(jié)日。每至人日,皇帝賜群臣彩縷人勝,又登高大宴群臣。如果正月初七天氣晴朗,則主一年人口平安,出入順利。高適《人日寄杜二拾遺》詩中寫道:“今年人日空相憶,明年人日知何處。”它證明唐代的人日節(jié),已不僅僅專用作祈祥祝安,又衍添了一層思親念友的氣氛。時至今日,在外的游子年前回家,過了人日節(jié)才能遠走他方。人日節(jié)下午一般吃長面,也叫拉魂面。意即過年時人們走東串西,請客會友,吃喝玩樂,心都野了,人日一過該準備春耕生產(chǎn)和上班工作了。故而吃拉魂面,把心收回來,準備好春耕生產(chǎn)和上班工作。
大學畢業(yè)后在城市工作生活,近二十年沒有送過火神了。每當想起,總還是生起留戀和沖動的感覺。
聽 房
靜謐的鄉(xiāng)村,深邃的夜空,星星神秘地眨眼。風如清水漫過,樹窸窣作響。野狗隔著柴門,低吠幾聲示威。幾條黑影,竊竊私語著,躡手躡腳,鬼鬼祟祟,溜進一家門上貼了喜字的院子,聚攏在新婚夫妻的窗戶前,弓腰塌背,俯首帖耳,好像中了孫悟空的定身術,一動不動。一兩個時辰之后,已過子夜時分,黑影們或興趣盎然,或興味索然,方作鳥獸散。次日,村口的大槐樹下,一幫男女老少虔誠地支起耳朵,聽黑影們繪聲繪色、添油加醋地交流賣弄昨夜的收獲感受,逗引著大伙的好奇和遐想。
這就是鄉(xiāng)村的大致聽房習俗——偷聽新婚夫婦的談話和動靜。
聽房是鄉(xiāng)村婚俗中神秘而隆重的一章。清朝黃軒祖《游梁瑣記•易內(nèi)奇案》載:“涉俗,凡合巹初夜,以聽房占喜兆,迷信不拔!笨梢娐牱窟是有歷史傳統(tǒng)和典籍可考的。
在家鄉(xiāng)的婚俗中,人們對聽房是寬容、允許和鼓勵的。如果新婚之夜沒有人去聽房,預示著這家人在村里人緣差,不吉利,有礙于后代。這時就要由公公、婆婆親自出馬,去聽上一通。雖然有“結婚三天無大下”之說,聽兒子兒媳的私話情事,一般的公公、婆婆還是抹不開面子的。于是就將一把掃帚或鐵锨立在新人的窗下,上面掛頂破帽,下面放雙鞋子,冒充聽房人。精明通達的公公、婆婆,一見新人關門睡覺,就悄悄地將大門打開,將看家狗喂飽趕出家門,還要在院中放上暖瓶茶杯開水,為聽房者大開方便之門。當然這也有大意失荊州的時候。本家二奶奶兒子大婚期間,大門徹夜洞開,前半夜聽房的人來了,后半夜小偷來了,牽走了她家的三只青山羊。
新婚夫妻從心里是不希望有人偷聽的,所以就有一個和聽房者斗智斗勇的過程。聽房者善于游擊戰(zhàn),新婚夫妻堅持陣地戰(zhàn),雙方打起持久戰(zhàn),戰(zhàn)果自然是半斤八兩,互有勝負,互占上風。
有時聽房者剛站好位置,擺好姿勢,忽聽新媳婦說話了:“窗外有人!甭牱空叽篌@,正要悄悄逃跑,又聽見新郎說話了:“哪里有人,是咱家的老黃狗。睡吧睡吧!甭牱空哂謶c幸又惱怒,但也不好發(fā)作,鼓起勇氣繼續(xù)聽。聽房者正伸著脖子,咽著口水,聽得津津有味,忽然窗簾掀開,嘩的一聲,從窗內(nèi)飛出一片水來,潑濺得聽房者一頭一臉。聽房者用手一抹,呀呸,臊腥難聞,原來是尿液。聽房者笑罵著跑開了,新房里傳出小夫妻開心的大笑聲。
也有的聽房者未雨綢繆,提前準備,趁黑趁亂藏入婚床之下,大飽眼福耳福,喜不自禁,忽然笑出聲來,嚇得小夫妻魂飛魄散。聽房者鉆出床底,打開房門,大呼狂笑而去。
鄰村有一位聽房高手,動用了高科技手段,將一臺錄音機藏于小夫妻枕側(cè)。次日悄悄取走,動用村委會的高音大喇叭,播起了小夫妻的“午夜情話”。羞得新娘子要上吊自殺,新郎官手持菜刀找他拼命,嚇得他將磁帶扔進糞坑里,在外躲了好幾天不敢回村,成為了多年的笑料談資。
如果新婚夫妻久無動靜,呼呼睡去,聽房者也不甘心一無所獲,就敲窗跺腳,把他們亂醒。這時一部分人暗中留下,一部分人大動作離開,麻痹新郎新娘。離開的人不大會兒再悄悄地折回來。孫子兵法,三十六計,也在聽房中被演繹得風生水起,淋漓盡致。
我少時也是聽房的積極分子,被年齡大一些的孩子教唆帶領著去,不是主犯是從犯。雖然懵懂不通人事,但很喜歡那種神秘、好奇和驚險。最難忘的一次是,幾個人爬上一家婚房窗戶對面的屋頂,手持自制望遠鏡,對著婚房窗戶窺探,頗有點特工的風度和味道。
參加工作后,單位有一名中年科長,矮矮胖胖,笑容可掬,人皆稱之“廳長”。我初不解,以為是同事們對他前途的美好祝愿。原來科長愛聽房,常攜一凳、一傘、一壺,輾轉(zhuǎn)各家夫妻窗下,靜坐細聽,即使雨夜也不錯過。時間一長,大家就給他起了個“聽長”的外號。聽到來由,不禁莞爾。
一次周末回農(nóng)村老家,鄰家之子結婚。我問兒時伙伴:現(xiàn)在還有聽房的么?他哈哈大笑,現(xiàn)在有電腦、電視、錄像機、影碟機,誰還聽房?再說,高墻大院鐵門,有的新房在二層樓上,也進不去啊。
現(xiàn)代文明又戰(zhàn)勝了一項傳統(tǒng)風俗。我忽然糾結起來,弄不清自己應該是喜慶還是遺憾!
- 最新書評 查看所有書評
-
- 發(fā)表書評 查看所有書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