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節(jié) 孩兒立志出鄉(xiāng)關
-
毛澤東從小就有“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遠大志向。在他讀過的《世界英雄豪杰傳》一書中,圈點最多的是華盛頓、林肯、拿破侖、彼得大帝、迦德鄰女皇、盧梭、孟德斯鳩等人的傳記。他曾對同學說:“中國也要有這樣的人物。我們應該講求富國強兵之道……我們每個國民都應努力!
改西鄉(xiāng)隆盛詩贈父親
孩兒立志出鄉(xiāng)關,學不成名誓不還。
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
詠蛙
獨坐池塘如虎踞,綠楊樹下養(yǎng)精神。
春來我不先開口,哪個蟲兒敢作聲?
——毛澤東
東方紅,太陽升,中國出了個毛澤東。
鴉片戰(zhàn)爭之后第53個年頭的1893年,韶山沖農民毛貽昌家誕生了一個男孩,取名澤東,字詠芝(后改潤之)。由于毛貽昌家頭兩胎嬰兒都在襁褓中夭折,母親生怕這個男孩也不能長大成人,便抱他到娘家的一座石觀音小廟叩拜一塊巨石,并給他取了個小名,叫石三伢子。毛澤東就是石三伢子。
毛澤東出生兩年后,甲午戰(zhàn)爭爆發(fā)。從1840年中國簽訂第一個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中英《南京條約》到1895年簽訂割地賠款的中日《馬關條約》,中國一步一步地成為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這是舊中國最為屈辱的歷史時刻。正是在這樣一個中華民族面臨亡國滅種的歷史時刻,毛澤東來到了人世間。
毛澤東的故鄉(xiāng)韶山沖,位于湖南省湘潭、寧鄉(xiāng)、湘鄉(xiāng)三縣的交界處,地居湘江中游,群山環(huán)抱,老百姓以務農為主。到毛澤東這一輩,毛氏宗族在這里墾荒、務農,已傳承20代,近500余年。毛澤東的父親毛貽昌,字順生,號良弼。他為人勤奮,善于經營,17歲時便開始當家理事。他在對待子女上同許多舊時代的傳統(tǒng)農民一樣,嚴格按照自己的生活理想塑造毛澤東,雖然處在當時并不貧窮的家庭,但他卻讓毛澤東和其他大多數窮苦孩子一樣從小就開始做一些沉重的家務活和農活。如,拔草、放牛、拾糞、砍柴,等等。等毛澤東識字時候,又開始幫助精明嚴厲的父親記賬。毛澤東后來回憶說:“他是一個嚴格的監(jiān)工,看不得我閑著,如果沒有賬要記,就叫我去做農活。他性情暴躁,常常打我和兩個弟弟”,“他的嚴厲態(tài)度大概對我也有好處,這使我干活非常勤快,使我仔細記賬,免得他有把柄來批評我。”
十四五歲的時候,犁、耙、栽、割等全套農活,他全部在行。艱辛的生活,鍛煉了毛澤東,使他養(yǎng)成了山區(qū)農家子弟的本色:吃苦耐勞,勤快樸實,不怕艱難,同時也使他對中國貧苦農民的生活有了切身的感受,對農民的困苦和艱難有了更深的體會。
毛澤東童年時代的大部分時間是在湘鄉(xiāng)唐家坨的外婆家度過的。外祖父家雖是務農的,但有一個舅舅在開館教讀,毛澤東有時也在那里聽聽。到了1902年,父母把8歲的毛澤東接回韶山,讓他入私塾開始讀書。此后8年,除中間兩年曾停學在家務農之外,其余時間毛澤東一直在韶山一帶的南岸、關公橋、橋頭灣、鐘家灣、井灣里、烏龜井、東茅塘等6處私塾讀書。這一段私塾生活,就是毛澤東后來反復說起的“六年孔夫子”。
此時此刻,晚清政府已經到了風雨飄搖的年代。在中華大地上延續(xù)了幾千年的科舉制度被廢除,各色的新式學堂如雨后春筍。但是,在閉塞的韶山沖,私塾仍是莘莘學子求學的唯一途徑。毛順生供養(yǎng)毛澤東進私塾求學,并沒有多大的雄心,而是想讓毛澤東多識兩個字,以便于記賬和打官司。
在私塾學習的6年里,毛澤東從《三字經》、《百家姓》、《增廣賢文》、《幼學瓊林》這些普及讀物學起,繼而接觸到了“四書”、“五經”這些儒家傳統(tǒng)文化典籍。個性強烈的毛澤東并不喜歡這些拗口難懂、枯燥無味的經書,但是由于他有著過人的記憶力和理解力,所以對這些經書仍然學得很好。無可否認,這“六年孔夫子”,培養(yǎng)了他“鑒古知今”的愛好,使他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了然于胸,幫助了他后來嫻熟地對這些文化“古為今用”。
中國有句古話,叫“少不讀水滸”。但是,年少的毛澤東卻最愛讀被塾師稱為“閑書”和“雜書”的《水滸傳》、《西游記》、《三國演義》、《精忠岳傳》、《隋唐演義》等舊小說。在私塾里,宣揚孔孟之道的老師不讓讀這些書籍,毛澤東就用課本擋住偷著讀;在家里,父親不讓讀,他就用布把窗戶遮住,使父親看不見燈光。為這些書中精彩絕倫的故事所深深吸引的同時,勤學好思的毛澤東也產生一個深深的疑問。他后來回憶說:“有一天我忽然想到,這些小說有一件事很特別,就是里面沒有種田的農民。所有的人物都是武將、文官、書生,從來沒有一個農民做主人公!弊鳛檗r民的兒子,作為深知農民艱辛的毛澤東,對這一點思考了很久。后來,他得出了一個結論,他發(fā)現這些小說的主人公“是不必種田的,因為土地歸他們所有和控制,顯然讓農民替他們種田”。他覺得這樣是不平等的,這激發(fā)了毛澤東改造中國、改造世界的胸懷和抱負,也激發(fā)了他從小就砸爛這個不平世界的反叛精神。
1910年春天,16歲的毛澤東師從韶山秀才毛麓鐘,學習了《綱鑒類纂》、《史記》、《漢書》以及唐宋詩詞,還在毛麓鐘指導下學習寫詩填詞。不久以后,他便輟學在家,邊務農邊自學。
這期間,一本叫《盛世危言》的書深深觸動了他。他認為,中國再也不能守著老樣子不變了,中國的社會要改良。韶山沖固然美麗,但是外邊的世界疾雷動蕩,中國的命運仍在風雨飄搖。胸懷大志的他強烈地感到,“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于是,他萌發(fā)了繼續(xù)求學的愿望。恰巧這時,毛澤東與他的父親的矛盾越來越激化。父親對毛澤東“找到什么書就讀”很生氣,硬逼著他熟讀經書或在田間勞動,不容許他接觸任何宣揚叛逆思想的書籍。這使少年毛澤東非常反感。
到這一年秋天,毛澤東終于說服父親同意他去湘鄉(xiāng)東山高等小學堂讀書。這是他人生歷程中的第一個重大轉折。懷揣著抱負的他,其激動的心情是可以想象的。臨行前,為表明自己的心跡,他改寫了一首“剝皮詩”,夾在父親每天必看的賬簿里。詩曰:
孩兒立志出鄉(xiāng)關,學不成名誓不還。
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
所謂“剝皮詩”,就是將已有的詩改動一下,使之成為另有含義的一首詩。表面看去,是制作者借助原詩以表達己意,似乎有點借他人酒杯,澆自己胸中塊壘的意味,實則也可以說是創(chuàng)作,是很靈動、機智的一種創(chuàng)作。據說,這首詩是日本明治維新時期的政治活動家西鄉(xiāng)隆盛青年時期的作品,毛澤東只改動了其中的兩個字:詩中第一句的第一個字“孩”原為“男”,第二句的第五字“誓”原為“死”。這一改,既恰當地表明了毛澤東寫詩給父親的身份,又很鮮明地向父親表達他外出求學的決心與抱負。
清代中期,湘鄉(xiāng)籍的曾國藩率領湘軍在鎮(zhèn)壓太平天國運動中為清王朝立下大功,因而湘鄉(xiāng)由于軍功而獲得二品以上官爵的人多達2000多名。因此,在湘鄉(xiāng)形成了一個新興軍官兼地主的特權階層。東山書院就是為了培養(yǎng)這些人家的子弟而興辦的。東山高等小學堂的前身是湘鄉(xiāng)東山書院。同舊式私塾相比,它除了傳統(tǒng)的經籍外,還有些自然科學和地理、英語等新科目。但是,入校讀書的大多數卻仍然是那些豪紳地主的子弟。這些孩子紈绔成性,穿著華麗。也因此,不是湘鄉(xiāng)籍,且又初來乍到、穿著很差的毛澤東被該校許多學生疏遠,看不起。后來,毛澤東還回憶起這些往事。他說,因為他“平?偞┲埔路,“很多富家的同學看不起他”。
大約就是在此前后,心情抑郁的毛澤東,又寫下了一首剝皮詩。詩曰:
獨坐池塘如虎踞,綠楊樹下養(yǎng)精神。
春來我不先開口,哪個蟲兒敢作聲。
據說,這首詩出自清朝末年湖北英山名士鄭正鵠。鄭正鵠初到天水任上,當地一些官吏富紳見他身材不高,其貌不揚,有意請人畫了一幅畫,畫面是河邊樹下一只青蛙,送到縣衙去,以奚落一下新來的縣令,殺殺他的威風。孰料,鄭正鵠看了,當眾揮毫,在畫上題詩一首:
小小青蛙似虎形,河邊大樹好遮陰。
明春我不先開口,哪個蟲兒敢作聲。
送畫的人一看這詩,不禁打了個寒戰(zhàn),怏怏告退。
毛澤東對這首詩的前兩句改動很大。兩相比較,毛澤東這首剝皮詩,托物寄興,借蛙達意,既對那些衣著華麗入時、胸中全無大志而又盛氣凌人的富豪子弟給予嘲諷、藐視,又表現了少年毛澤東敢為天下先的勇氣和卓爾不群的非凡氣勢。雖然有這些不愉快的小事,但是由于毛澤東的作文很好,因此很快他就在東山高小全校出名。眼觀毛澤東的杰出天分,高小的校長贊揚說:“學校取了一名建國材!
毛澤東對東山高小的一切都感到新鮮,但吸引力最大的還是學堂里那座藏書樓。這座藏書樓收藏了成千上萬冊圖書,除了以往東山書院留下的古籍圖書外,還添置了不少新書。毛澤東一有時間就去閱讀,使他眼界大開,學識猛增。在東山小學堂,毛澤東最喜歡讀的便是康有為、梁啟超的著作。他覺得,康、梁的著作,從內容到文體都格外新鮮。康、梁,也都成了他崇拜的人物。通過閱讀康、梁著作,毛澤東開始較多地接受了維新派思想。
在這里,他還從一位在日本留過學的教員那里了解到日本通過明治維新強大起來的事情后,羨慕不已。此后,他開始更多地注意中國以外的事情。他從同學蕭子暲(即后來的著名詩人蕭三)手中借來一本《世界英雄豪杰傳》,被書中描寫的華盛頓、林肯、拿破侖、彼得大帝等人的事跡感染,還書時說:“中國也要有這樣的人物,我們應該講究富國強兵之道,……我們每個國民都應該努力!
1911年春天,東山小學堂的賀嵐岡老師應聘到長沙的湘鄉(xiāng)駐省中學任教。因為毛澤東成績優(yōu)異,賀老師愿意帶毛澤東前往讀書。心懷大志的毛澤東歡喜異常,并如愿地考入了湘鄉(xiāng)駐省中學。初到湖南省城長沙,毛澤東的眼界頓時開闊了很多。他第一次看到革命派辦的《民立報》,并成為它的熱心讀者。他開始接觸到了許多革命言論,思想受到了巨大的沖擊,他感受到一種和韶山、和湘鄉(xiāng)完全不同的社會氣氛。
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fā)了。毛澤東興奮異常,覺得正在進行的激烈戰(zhàn)斗需要更多的人投入,遂決定投筆從戎,參加革命軍進行反清斗爭。在短暫的當兵期間,他除了接受軍事訓練外,還把每月7元的軍餉大多用來訂閱報刊和購買書籍,了解時事政治。革命形勢發(fā)展得很快,武昌起義后不到兩個月,全國大多數省份已宣告獨立,清王朝宣布退位后,人們普遍興高采烈,認為革命已經成功了。毛澤東也覺得自己參軍的目的已經實現,于是他決定退出軍隊,重新考慮自己的前程。于是,他來到了長沙繼續(xù)求學。從此,他走出了束縛身心發(fā)展的家庭和落后閉塞的韶山沖,“孩兒立志出鄉(xiāng)關”,懷著憂國憂民的情感,懷著改造中國與世界的宏偉抱負,立志干一番救國救民的大事業(yè)。他堅定地走上了“書生意氣,揮斥方遒”的追求真理之路,走上了漫長的職業(yè)革命生涯。
- 最新書評 查看所有書評
-
- 發(fā)表書評 查看所有書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