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5節(jié) 停止批評自己
-
當(dāng)我們做了自己明明知道不該做的事,或沒做自己認(rèn)為應(yīng)該做的事情時,往往會有很深的自責(zé),會不斷批評自己。但我們有所不知,正是這份自責(zé),給恢復(fù)并增強自控力造成了巨大障礙。因為它嚴(yán)重打擊了你的自信與自尊。
讓我們先來看看以下兩個場景:
一個天真活潑的三歲的小孩,在房間里無拘無束的玩耍,好奇地探索外在世界。這時你我都開始取笑這個孩子,說他是多么地笨,批評他做不好任何事情,急促地催他去做這些事情,大聲地禁止他不應(yīng)該做哪些事情,每當(dāng)他不聽話時,就大聲地呵斥他,在經(jīng)過多次的打擊之后,也許我們看到他心壞恐懼的順從地蹲在角落里,或者可憐地在那里流淚。
同樣是那個孩子,我們給他愛,給他溫暖的擁抱,告訴他我們是多么愛他,多么地喜歡他,微笑的贊美他的聰明,我們贊同他做事的方式,當(dāng)他犯錯時我們也能夠給予寬容,并且告訴他:“不管你做了什么,我們都會無條件的愛你,給你幫助。”
你覺得這兩個孩子,哪一個可能會更有自信呢?是前者還是后者呢?幾乎每個人都會回答是后者。沒錯,當(dāng)我們?nèi)ヅu一個孩子時,會嚴(yán)重打擊他的自信心,這是每個人都知道的非常淺顯的道理,我們知道不能這樣對待孩子,但是我們卻在不斷的用這樣的方式來對待自己。可能你在小時候經(jīng)常被別人批評,感到特別悲哀。然而,那是很久以前的事了,如果你現(xiàn)在用同樣的方式來對待自己的話,那么悲哀仍將繼續(xù)。自信與自尊是人生的根本,一個失去自信和自尊的人將失去一切,它也是自控力的根本,想想看,一個缺乏自信的人怎么可能有超強的自控力呢?他必會受控于外部環(huán)境、受控于別人。
或許你會問,我本來就做得不對,為什么不該批評自己呢?那是因為你不明白一點——不要將行為、思想、情緒、身體與自我等同起來。這是什么意思呢?讓我們先來看看什么是自我?
你知道“自我”是什么意思嗎?盡管我們常常說“我”或“我自己”。但當(dāng)被問及他們真正的意思時,很多人都難以回答。
為了對自我有更清楚的了解,管理專家杰克.帕瑞克給我們假設(shè)了如下的對話——如果我問你,“你穿的衣服是誰的”你會說:“我自己的”。說明你是衣服的主人、使用者和體驗者,也表明你不是這件衣服。毋庸質(zhì)疑,“你的”不等同于你,主體不能同時又是客體。如果我繼續(xù)問你:“穿著這件衣服的身體是誰的?”你會很自然的回答:“是我的”說明你有一個身體(就象你有一件衣服),但你并不是這個身體,F(xiàn)在,你可能會對我的意圖有些想法,如果我現(xiàn)在問你:“你的這個想法是誰的?”你還是會回答:“我的。”
所以,你不能等同于你的身體、思想、心靈、行為。我想說的是,身體、思想、心靈和行為,它們僅是“你”的某個部分,你不能將局部等同于整體。這點非常重要,生活中遇到的許多問題,都是因為我們不知道這一點。很多人做不到接納自我也是因為不知道這一點。很多人因為自己的某個錯誤行為而批評自己,因為自己的某個想法而批評自己,因為自己沒有達(dá)成某個目標(biāo)而批評自己,因為自己沒錢的處境而批評自己,因為自己偶爾沒有控制好的壞脾氣而批評自己,這些都是錯誤的,你不能因為某個行為、某個思想或某種情緒而批評自己,它們并不能代表你自己。它們只是你的一部分,你不能因為局部而否認(rèn)整體。
為了更好的理解這一點,讓我們做個比喻:假設(shè)你有一個籃子,籃子里有各種水果,其中有梨,梨很好看,光滑的表面,汁多,吃起來也很可口。還有蘋果,蘋果不好看也不好吃。還有一些水果,已經(jīng)爛得不能吃了。好了,到現(xiàn)在為止,我想請問你,你能不能因為籃子里裝了一些好吃又好看的梨就說這是個好籃子,你又能不能因為籃子里有一些爛水果而認(rèn)為這是一個壞籃子呢?聰明的你一定不會這樣認(rèn)為,你知道,我們不能按所裝的水果的好壞來判定籃子的好壞,因為籃子只是籃子,水果只是水果。同樣的道理,你也不能因自己曾經(jīng)做過一些錯事就認(rèn)為自己一文不值,就像你不會因為自己曾有過的一次良好表現(xiàn),就認(rèn)為自己是偉人一樣。
我們必須要明白,我們的行為和表現(xiàn)只是我們的其中一面,它并不代表我們的全部。身為“人”是一個不斷在變化的動態(tài)的過程。在一生中,我們的行為有很多很多種,其中肯定有好的,也有不好的,有成功的也有失敗的,“人”是包含了無數(shù)行為的整體,我們怎么能將自己和行為簡單地劃等號呢?如果我們將它們之間劃了等號,因為一次不好的表現(xiàn)就認(rèn)為自己是不好的,這等于是在說:因為我這次把事情搞砸了,所以,不管以后我怎么努力都不可能做好了。這顯然是不客觀的。所以,請一定要記住,你和你的行為并不是一回事。同樣的,你和你的思想、感覺、成就等等同樣也不是一回事。
生活中的許多問題都是因為人們將自我與自己的行為、思想等同起來造成的。舉例來說,人們往往會因自己的某個行為而批評或贊美自己,當(dāng)自己的某個行為贏得了那些我們心目中重要人物的肯定、贊許或尊敬時,我們便會很開心,覺得自己是十分有價值的。而當(dāng)自己的所做所為沒有得到那些重要人物的認(rèn)同時就會批評自己,認(rèn)為自己是個無用之人。想贏得心目中重要人物的認(rèn)同與贊許,這是很正常的想法,它是我們前進(jìn)的動力,但是,有的人不僅僅有這樣的想法,而且將這些欲望變成了一定要、非得到不可的地步。他們認(rèn)為:“我想要的東西,應(yīng)該并且一定要得到的。”我們知道,謀事在人,成事在天,這個世界有自己運行的規(guī)律,人是無法主宰世界的,任何人都沒有權(quán)利向這個世界發(fā)號施令說:“我想要的東西就一定要得到”,當(dāng)我們有了這個非理性的想法后,很多問題就隨之而來了,例如:如果你絕對堅持自己所寫的報告一定要得到老板的充分肯定;可是很不幸,你卻失敗了,于是在你的潛意識里就會這樣認(rèn)為“由于我沒有得到充分的肯定,我便是一個無用之人!币坏┯辛诉@種觀念,每當(dāng)你再要寫一篇報告時,你就會感受到焦躁,你擔(dān)心自己不能寫出一份完美的報告,而這種恐懼就會讓你采取逃避或拖延策略,你會盡可能拖著不寫。在最后關(guān)頭,你實在不能拖延下去了,于是便匆匆了事。往往報告的質(zhì)量也會因時間緊迫而大受影響。而由于報告的質(zhì)量不高,也就沒有得到那些重要人物的認(rèn)可,于是你再一次的證明了“你是一個無用之人”,當(dāng)然為了逃避責(zé)任,你可能會找借口,如時間不夠或別人不配合等等。所以,當(dāng)你日后拖延時,請檢查一下自己有沒有“我一定要得到別人的肯定、我一定要得到別人的贊美、我一定要成功、我一定要在今天做完這件事或我不得不做這件事情”等等非理性的想法。記住,你沒有權(quán)利和能力來控制這個世界以及別人。通過研究發(fā)現(xiàn),那些常常拖延的人在腦子里往往有諸如以上的那些“一定要”的想法,而當(dāng)他們把這些想法改為:“我希望得到別人的肯定和贊美、我希望能成功、我選擇或我愿意在今天做完這件事”時,他們就沒有了那種無辜的受害者心態(tài)和被強迫所帶來的壓力感,他們反而會感到非常輕松、變得積極主動起來,這就是觀念改變后的威力。
不要把行為、思想、情感與自我等同起來,這非常重要。認(rèn)知心理學(xué)創(chuàng)始人艾伯特.埃利斯說:“接受犯錯誤的人而不是這些人所犯的錯誤,你可以去憎恨自己和別人的那些“錯誤”的思想、感覺和行為,但是,你不要憎恨做這些“錯誤”事情的人!
- 最新書評 查看所有書評
-
- 發(fā)表書評 查看所有書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