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節(jié) 第一章
-
問過九個人,克羅地亞的首都是哪兒?都說不知道。又問了第十個人,她也是一臉糊涂相。哈!此人正是我。
出發(fā)去克羅地亞之前,我沒做功課。
出外旅游,我不喜歡事先閱覽太多資料。事到臨頭,便充分暴露出我的不學無術和孤陋寡聞。這毫無疑問是一種愚蠢,但我頑固地認為——難道不就是因為對外面世界所知甚少,才去旅游的嗎?如果一切都了然于胸,還有什么理由去跋山涉水?
為了讓那震撼和驚詫來得更真實和劈頭蓋臉,為了給自己更多的借口出外閑逛,我經常特地拒絕預習。就像球迷不希望別人提前告知比賽結果,我不愿把自己的頭腦屏幕,變成先行者的跑馬地。
這樣做的好處不必多說,從一無所知到略有所知,猶如提著空籃子的農婦在樹叢中采野蘑菇,驚喜不斷。壞處就是懵懂出發(fā),回來后才發(fā)現遺落了很多重要景觀。
時間是有限的,遺落是必然的。就算我們千百次地走過小徑,也會忽略花綻的輕響和雪落的飄零……
在遺落和驚訝之間,我寧愿選擇后者。人生就是不斷遺落的過程,在拋卻了少年、青年和中年之后,我尚余晚年。誰都知道晚年是一個不容易驚奇的時辰,我可不想再丟失了讓我驚詫莫名的機緣。
抵達薩格勒布的時候,正是傍晚。由于這一路總是白天趕路,到達目的地的時候,已是暮色蒼茫,區(qū)分只是暗黑深淺不同。最暗沉的夜色是阿爾巴尼亞,抵達首都地拉那已是子夜12 點。最薄的暮色就是眼下的克羅地亞首都了,剛剛下午4 點。
正是5 月底,接近北半球極晝時刻,白天的尾巴綿延不絕,拖得很長。盡可以把這時刻當作正午,因為太陽要到深夜11 點才徹底下班。
薩格勒布位于克羅地亞的西北部,意思是“戰(zhàn)壕”。薩瓦河在東側流過,將整個城市分成了三部分。一條古路依山而上,教堂、市政廳等古老建筑群就傍著石頭路,掛在半山上,這就是老城區(qū)。不管世界上何處的人,都以高處為上,這里也被稱為上城。上城之下,就是下城了。有廣場和商業(yè)區(qū),還有歌劇院,地勢比較平坦。除此之外,是后來建設起來的現代化市區(qū)。
中國的城市都在搞現代化,不管你到哪里去,都有一個高新技術開發(fā)區(qū)。主人們一定要引領你到那里去看看,眼巴巴地等著聽你贊嘆——像外國一樣啊。
真正到了外國,主要倒是讓游客們看他們的老城區(qū)。在薩格勒布,參觀的路線基本就是上城和下城兩部分。至于“二戰(zhàn)”后建設起來的新城區(qū),根本沒排進游覽表。上城的圣母升天大教堂,無甚特別處。
進入老城,小巷曲折,路面是硌腳的小石塊組成,不知多少人踩踏過,依然頑強地高低不平。小巷兩側是小店,賣珠寶時裝什么的,間或有各色酒吧。各種風格的建筑保留著中世紀不修邊幅的參差不齊。說起克羅地亞,這彈丸之地飽經滄桑。倘若比作俊俏女子,身世坎坷,一嫁再嫁,總是遇不到良人。早先屬于希臘城邦,然后是亞歷山大帝國、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奧斯曼土耳其帝國……近代加入南斯拉夫聯盟,又經過血火之戰(zhàn)才得到獨立。
多個時代都在城市風貌上有所孑遺,同行朋友看到這種復雜風情的建筑群,舉著照相機一邊狂拍一邊說,這里比羅馬怎樣?我說,風格不一樣,羅馬比作100 分,這里的紛雜,可打50 分。
拐過一條街,看到圣馬可教堂,倒有幾分特別。它的屋頂用不同色彩的巨瓦,組成了色彩斑斕的紋章圖案。聽說是本城的城徽,外帶兩個臂章加襯底,分別代表中世紀克羅地亞的三個古王國。在我的印象中,教堂是神圣所在,似乎沒有這樣被人間放肆地利用,猶如巨大的廣告板。隨著所走之地漸多,除了特別需要證明我在現場之外(比如在尼泊爾恒河上游,我和焚尸的火焰需一道留在圖片中。在墨西哥,我對當地小吃好奇,就留下我在小巷中捧著豬皮餅大嚼的身影),我不大在風景區(qū)留影。一是覺得沒有建筑古老,自慚形穢。二是覺得沒有風光秀麗,怕污了大自然的好顏色。這教堂有些特別,又動了凡心留影。衣著被朋友們大為恥笑,說我所穿軍綠色T 恤衫,和背景糊在一起,像一個野菜團子。之后沿崎嶇狹路下降,到了耶拉希奇廣場,此為下城的中心。
- 最新書評 查看所有書評
-
- 發(fā)表書評 查看所有書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