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4節(jié) 4.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
原文:
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
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①,儼兮其若客,渙兮若冰之將釋,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濁。
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動之?徐生。
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道德經(jīng)第十五章》
譯文:
古代善于行“道”的人,幽微精妙、深奧通達(dá),深遠(yuǎn)得無法認(rèn)識。
正因為無法認(rèn)識,所以只好勉強將它形容:
小心謹(jǐn)慎啊,像冬天踩冰過河,警惕防范啊,像害怕四鄰圍攻;恭敬嚴(yán)肅啊,像去作客;和藹可親啊,像冰塊即將融化,質(zhì)樸敦厚啊,像未經(jīng)雕鑿的原木;空曠啊,像高山幽谷,渾厚啊,像無邊的大海。
誰能使渾水不渾?安靜下來就會慢慢澄清。誰能長久保持安定?變動起來就會慢慢打破安寧。
保有大道的人不要盈滿,只有不盈滿,才能在衰蔽中獲得新生。
注釋:
①豫焉、猶兮,上下兩句拆用“猶豫”一詞,遲疑之貌,戒慎之狀。
涉川心必戒懼,加上冬寒,自更猶疑。有鄰即需戒備,四鄰自更可畏。
四鄰可畏,反映出春秋戰(zhàn)國之世各國統(tǒng)治者的心理狀態(tài)。
解析:
覺悟的人每一步行動都很警惕小心,就像冬天赤腳過河一樣小心謹(jǐn)慎。
覺悟的人好像畏懼自己的鄰居一樣,在日常生活中處處嚴(yán)格要求自己,約束自己的言行使之不逾越常規(guī);制止自己的行動使之不囂張放肆干擾鄰居的生活。人是群居動物,要生存就必須與周圍的人建立密切的聯(lián)系。
覺悟的人無論在什么場合、在什么情形之下,都會把自己擺在客人的位置,小心謹(jǐn)慎、嚴(yán)肅認(rèn)真地對待人和事,而不會隨隨便便地對待日常生活問題。從生命的本質(zhì)意義上來考察,人是人生路途上的匆匆過客,是大自然的普通客人。老子主張以客人般嚴(yán)肅認(rèn)真的態(tài)度度過自己的一生,而不是以玩世不恭的態(tài)度混過一世。
覺悟的人從自己的欲望、夢想、抱負(fù)、追求、知識等重負(fù)中解脫出來,恢復(fù)為本我,就會有難以言表的輕松愉悅、悠然自得。這種感覺就像是冰封了一個冬季的河水在春風(fēng)的吹拂下慢慢消融,是一種輕松愜意的感覺。他們懂得如何釋放自己,能沖破束縛自己的追求、意念、思維,完成自己對自己的征服。他們不執(zhí)著于一事一物,了無牽掛,自然也就逍遙自在。
覺悟的人以其端莊厚實的本質(zhì)能輕易地抵御外界的干擾和誘惑,因而表現(xiàn)出返璞歸真的外在形象。敦厚實在的品格,簡樸的生活方式是我們所提倡的。我們常用渾金璞玉形容那些不炫耀、敦厚樸實的人,他們就如同渾金璞玉,具有真材實料但默默無聞。
覺悟的人心胸遼闊,就如同山谷一般空虛高深。他們能夠藏污納垢、包容萬物,無所謂仇恨,心中充滿了友善,與沒有覺悟的人有本質(zhì)的不同。沒有覺悟的人喜歡潔凈而厭惡污穢,覺悟的人處污穢無所謂污穢,處清潔無所謂清潔,與外在世界渾然一體,他也就無所謂痛苦煩惱、禍患和災(zāi)難了。沒有了這些分別,他也就顯得自在無為、隨心所欲。
覺悟的人是清醒的,清醒的最高境界是:混濁的外在形象、透亮明凈的內(nèi)心。他和污濁的世界同為一體,不隔離不生疏,這是體悟的最高境界,也是體悟的終點,它是平淡無奇的,沒有濃墨重彩、大肆渲染,不顯山不露水。
故事:
鄒忌巧妙勸諫:
公元前378年,齊威王即位,據(jù)說他9年不理朝政。一天,他把一個叫鄒忌的人召去彈琴消遣。鄒忌只是不厭其煩地大談樂理,就是不奏曲。
齊威王不高興地說:“您的樂理是說到我的心坎里了,但光知道這些不夠,還需審知琴音才行,請先生試彈一曲吧!
鄒忌說:“臣以彈琴為生業(yè),當(dāng)然要盡心研究彈琴的技法;大王以治國為要務(wù),怎么可以不好好研究治國大計呢?我撫琴不彈,就沒法使您樂意,怪不得齊人瞧見大王拿著齊國的大琴,九年來沒彈過一回,都不樂意呢!”
齊威王十分驚愕,和他大談治國的道理,鄒忌竟說得頭頭是道。于是齊威王拜他為相國,加緊整頓朝政。
這天早晨,身材修長、形貌漂亮的鄒忌穿好衣服,戴上帽子,照了照鏡子后問妻子說:“我和城北的徐公比,誰更美呢?”
妻子說:“徐公哪有您美呢?”
鄒忌想:徐公是齊國有名的美男子,自己哪里比得上他呢?
他又問妾說:“我和城北的徐公比,誰更美呢?”
妾說:“徐公不如您美!”
白天來了位客人,鄒忌又把對妻、妾說的話再說了一遍。
那客人恭恭敬敬地說:“徐公確實不如您美!
第二日,恰好徐公來訪,鄒忌對他橫看豎看,覺得自己哪有他美呢!
晚上,他想了又想,最后明白了:“妻子說我比徐公美,是偏護(hù)我;妾說我比徐公美,是怕我;客人說我比徐公美,是想得到我的好處!
于是,鄒忌上朝對齊威王說:“臣確實自知不如城北的徐公美,但臣的妻子偏護(hù)我,臣的小妾怕我,臣的客人對我有所求,所以都說我比徐公美。由這件事,我聯(lián)想到:我們齊國,地有千里之圓,城有一百二十。
宮女左右,沒有不怕大王您的;朝里的大臣,沒有不偏護(hù)大王您的;齊國四境之內(nèi)的人,沒有不對大王有所求的。這樣看來,大王所受的蒙蔽是多么厲害呀!”
齊威王聽了鄒忌巧妙的勸諫,覺得很對,就下令說:“以后,不管是誰,凡是能當(dāng)面指責(zé)我過失的,可以得到最上等的賞賜;能用書面文字批評我的過失的,可以得中等的恩賜,能在大庭廣眾中非議我的,只要讓我知道,就可得下等的賞賜。”
這道命令頒布后不久,文武百官紛紛上朝來向齊威王提出很多意見,門庭熱鬧得像市場一般。齊威王吸收合理的部分,不斷改正自己的錯誤。
一年之后,大家都覺得提不出什么意見了。齊國因此漸漸強盛起來。
妙喻巧勸杰弗遜:
18世紀(jì)70年代初,北美13個殖民地的代表齊聚一堂,協(xié)商脫離英國而獨立大事,并推舉富蘭克林、杰弗遜和亞當(dāng)斯等人負(fù)責(zé)起草一個文件。
于是,執(zhí)筆的具體工作,就歷史性地落到了才華橫溢的杰弗遜頭上。
他年輕氣盛,又文才過人,平素最不喜歡別人對他寫的東西品頭論足。他起草好《宣言》后,就把草案交給一個委員會審查通過。自己坐在會議室外,等待著回音。過了很久,也沒聽到結(jié)果,他等得有點不耐煩了,幾次站起來又坐下去。老成持重的富蘭克林就坐在他的旁邊,惟恐這樣下去會發(fā)生不愉快的事情,于是拍拍杰弗遜的肩,給他講了一位年輕朋友的故事:。
他說:有一位年輕朋友是個帽店學(xué)徒,三年學(xué)徒期滿后,決定自己辦一個帽店。他覺得,有一個醒目的招牌非常有必要,于是自己設(shè)計了一個,上寫:“約翰·湯普森帽店,制作和現(xiàn)金出售各式禮帽。”同時還畫了一頂帽子附在下面。送做之前,他特意把草樣拿給各位朋友看,請大家“提意見!
第一個朋友看過后,就不客氣地說:“帽店”一詞后面的“出售各式禮帽”語義重復(fù),建議刪去;第二位朋友則說: “制作”一詞也可以省略,因為顧客并不關(guān)心帽子是誰制作的,只要質(zhì)量好、式樣稱心,他們自然會買——于是,這個詞也免了;第三位說:“現(xiàn)金”二字實在多余,因為本地市場一般習(xí)慣是現(xiàn)金交易,不時興賒銷;顧客買你的帽子,毫無疑問會當(dāng)場付現(xiàn)金的。這樣刪了幾次以后,草樣上就只剩下“約翰·湯普森出售各式禮帽”和那頂畫的帽樣了。
“出售各式禮帽”?最后一個朋友對剩下的詞也不滿意。“誰也不指望你白送給他,留那樣的詞有什么用?”他把“出售”劃去了,提筆想了想,連“各式禮帽”也一并“斬”掉了。理由是“下面明明畫了一頂帽子嘛!”
等帽店開張、招牌掛出來時,上面醒目地寫著:“約翰·湯普森”幾個大字,下面是一個新穎的禮帽圖樣。來往顧客,看到后沒有一個不稱贊這個招牌做得好的。
聽著這個故事:,自負(fù)、焦躁的杰弗遜漸漸平靜下來——他明白了老朋友的意思。結(jié)果,《宣言》草案經(jīng)過眾人的精心推敲、修改,更加完美,成了字字金石、萬人傳誦的不朽文獻(xiàn),對美國革命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 最新書評 查看所有書評
-
- 發(fā)表書評 查看所有書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