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6節(jié) 精彩書摘
-
早在1974年,一群工人在羅馬尼亞的黑莓河岸的采沙場發(fā)掘出了3件物品,它們被埋藏在河中沉淀下來的細沙中。出土物是在阿尤德向東約2千米被發(fā)現(xiàn)的,也就是克盧日-納波卡南60千米處,該地點屬于特蘭西瓦尼亞山脈的東羅馬尼亞地區(qū)。這些物品被埋在距地表大約10米深的位置,被堅硬的沙層覆蓋著。
一位當?shù)氐难芯空邔⑵渲械膬杉l(fā)掘物鑒定為是屬于大型動物骨骼的一部分。第三件物品根據(jù)其形狀和重量來看像是石斧。為了進一步研究,他把這些物品送到了克盧日-納波卡的考古學院。
在那里,人們將物品外面堅硬的沙殼清理掉。前兩件化石被鑒定為一頭年輕乳齒象的骨骼和臼齒。乳齒象與當今的大象有著緊密的親緣關系的長鼻目動物,生活在2300萬年前的中新世至100萬年前的更新世時期。相比,第三件物品的真實情況與最初的推斷迥然不同。盡管它第一眼看起來非常像一把石斧,但事實證明它是金屬材質(zhì)的。
這件物品的直徑為20.2厘米,內(nèi)帶有兩個直徑不同且相互垂直的柱形管。在較粗管的下部有一處橢圓形的變形,可能因為這是帶有圓頭的軸。它的上表面和側面有被重力多次敲打的痕跡。所有的細節(jié)都表明了這個物件曾是一個復雜裝置的一部分。
多次的冶金測試最后讓這個物件的謎團變得更加難以理解了。在默古雷萊的非有色金屬礦石和金屬研究和設計所的艾•尼德爾科恩(I.Niederkorn)博士帶領下,科學家們進行了一系列的分析,結果表明該物品是由復雜的金屬合金制造而成。這種合金由13種不同的元素組成,其中鋁作為主要構成成分占到88.09﹪,其他金屬的比例如下:銅(6.2﹪), 硅(2.84﹪),鋅(1.81﹪), 鉛(0.41﹪), 錫(0.33﹪), 鋯(0.2﹪),鎘(0.11﹪), 鎳(0.0024﹪), 鈷(0.0023﹪), 鉍(0.0003﹪),銀(0.0002﹪)和鎵(微量元素)及其他微量元素。
盡管鋁是地殼中最常見的金屬,但在自然界中,鋁只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鋁是厄爾斯泰德(H.C.Oersted)于1825年發(fā)現(xiàn)的,工業(yè)中使用的鋁只有在950℃-970℃的溫度范圍內(nèi)通過電解才能獲得。直到19世紀末,鋁才在世界化學冶金工業(yè)中被大規(guī)模地生產(chǎn)。例如,在美國,從1883年開始美國鋁業(yè)公司率先開始生產(chǎn)鋁。
該物件表面相對較厚的鋁氧化層也是很少見的(氧化是指氧元素與其他物質(zhì)元素發(fā)生化學反應)。通常情況下,鋁一旦接觸到空氣,就會立刻在表面形成一層薄薄的能起保護作用的氧化膜。這層的氧化膜可以保護金屬不再繼續(xù)受到侵蝕,就像鐵銹的作用一樣。
- 最新書評 查看所有書評
-
- 發(fā)表書評 查看所有書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