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在线免费看_2021午夜国产精品福利_国产视频精品视频_1024cl地址一地址二地址三2019

用戶名:
密碼:
當前位置:圖書頻道 > 兒童教育 > 優(yōu)秀父母都一樣 > 第 4 章 成為與孩子情感互動的伙伴
第1節(jié) 生命需要乳汁,更需要溫暖

  少年夫妻老來伴、多年父子成兄弟等,說的都是長期的共同生活,雙方的互相了解是其他人無可比擬的。因此,彼此的關系達到了不可分割的狀態(tài),彼此的互動也是“心有靈犀一點通”。即便父母遠在天邊或已辭世多年,他們仍是孩子精神上的陪伴。只不過,這種陪伴的質量、關系的好壞,因人而異。
  
  父母和孩子都是“建設家園”這一工作的合作伙伴。無論孩子的成就如何,無論孩子與父母是否同居一地,這種情感的交流與互動、關系的建設與演變,是伙伴間永不停止、無法切斷的聯(lián)系。
  
  兩只玩具母猴的啟示
  
  約翰•鮑爾比(JohnBowlby)的依戀理論認為,人具有尋求與某人的親密,并且當其在場時感覺安全的心理傾向。
  
  案例
  
  1958年,美國威斯康星大學動物心理學家哈洛(H•Harlow)做了一系列的幼猴實驗,旨在調查成長的需要是否只是由生存等所謂的基本驅力來滿足的。把剛出生的小猴子與母猴分離,并在室內放兩只玩具母猴。一只玩具母猴是由鐵絲網編成的,雖然觸感冰冷堅硬,但是能提供奶水;另一只玩具母猴是由毛絨布和泡沫橡膠等柔軟溫暖的材質做的,但是沒有奶水。實驗證明,幼猴更愿意與絨布母猴待在一起。與絨布猴子待在一起的幼猴表現(xiàn)得更安靜、更好奇、更安心。


  
  這個實驗打破了“有奶便是娘”的結論,驗證了約翰•鮑比爾的依戀理論。從很小很小的時候起,我們活著就不只是為了吃飯,我們吃飯是為了活著、為了有安全感、為了快樂、為了得到愛。
  
  依戀的發(fā)展
  
  多年前我讀過一個美國馴馬師寫的一篇文章。這位馴馬師說再烈的野馬都會被他馴得俯首帖耳。他在文中寫道:“我會在草地上驅趕著一群馬嬉戲、玩耍。此時被馴的那匹野馬會站得遠遠的。我不去理它,裝作沒有看見它,繼續(xù)指揮著馬群游戲。漸漸地,這匹野馬開始被吸引,它慢慢地靠近了一些,但仍然心存猶疑,我還是不理它。慢慢地,野馬越靠越近,它想加入到馬群中來。而我卻要阻止它靠近,把它驅趕出去。它顯得越來越煩躁,越來越焦慮,被趕走時顯得悲哀、惱怒和恐懼。這時我要把握好分寸,如果太快接納它進入馬群,它不會對我心存感激而尊重我的權威,順從我;如果一直拒絕,它又會放棄加入馬群的嘗試,徹底走開。”
  
  讀這篇文章的時候,我腦中出現(xiàn)的是一些現(xiàn)實生活中、古代以及文學作品中的那些孤獨的、離群索居的、隱身遁世的人。無論他們表現(xiàn)得多么倔強、多么驕傲、多么孤芳自賞,他們內心的落寞與孤寂、悲傷與渴望、矛盾與擾動……是我們都能感受到的。

  
  如何在社會、集體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處理好人際間的情感與互動,既能去愛,也能被愛,依賴于從小與父母的互動中打下的基礎。而在與父母的互動中,開始孩子是被動的,主動權掌握在父母手中,尤其是母親的手里。這就開始了依戀的發(fā)展。
  
  在0~3歲時,孩子的依戀對象(主要是母親,也可以是固定的孩子的看護者,如保姆、祖母或外祖母等)是否足夠靠近?是否給予了足夠的關注?給予的反饋是否及時?根據(jù)心理學著名的依戀理論,兒童在0~3歲時與父母,尤其是與母親的關系,影響到其成人后一生的人際關系模式。
  
  足夠的靠近
  
  足夠的靠近是指真實的身體的靠近。對于嬰兒來說,就是是否有足夠的抱持和撫摸等身體的接觸;對于會走路的幼兒來說,就是母親是否在視線范圍內。在母腹中時,胎兒泡在羊水里,被胎盤緊緊地包裹著,聽著母親的心跳。突然降生到這個世界,一切全都極大地改變了,尤其是環(huán)境的巨變。為了讓嬰兒有一個逐漸適應的過程,我們最好能盡量模擬其原來的環(huán)境。最好的辦法就是裹好,保證一定的溫度,緊緊地抱著他。英國米里亞姆•斯托帕德(MiriamStoppard)博士的《新編孕產指南》里介紹,最新的研究成果證明,暖箱未必是最好的對早產兒的保護,醫(yī)生建議,最好為早產兒準備一間不那么明亮的房間,母親只穿寬松的浴衣或睡袍坐在躺椅上,脫去早產兒的衣服,面對面地將他摟抱著放在母親胸前,然后再裹緊母親的浴衣或睡袍。這樣護理下的早產兒,之后的存活率、神經發(fā)育程度與健康程度,都比在暖箱中長大的早產兒要好很多!


  
  案例
  
  我的三姨來自黑龍江農村,她來幫我?guī)畠簳r告訴我,在農村,有經驗的接生婆和一些上了年紀的婦女對早產兒或生下來明顯虛弱的嬰兒有個辦法——裝褲兜子里。農村的緬襠褲褲腰肥大,提得也靠上。她們會把早產兒脫光,肉貼肉抱在自己的懷里,再挽上褲腰扎緊,披上外衣或棉襖,坐在熱炕頭上抱上一天一夜,這樣早產兒基本上都能存活下來,并健康成長。她們的方法與英國的最新理論竟如出一轍!可見,貼身的擁抱與撫摸對我們的心理和生理產生的作用太大了!即便長大成人,我們也仍然會懷念、渴望并重復擁抱與撫摸。
  
  給予足夠的關注
  
  “給予足夠的關注”是指情感上的關照。媽媽的注意力是否在孩子身上?媽媽的眼睛是否總在看著孩子?媽媽是否不等嬰兒發(fā)出信號就去檢查他是否餓了?是否渴了?是否困了?是否該換尿布了?是否想從別的角度看看周圍的世界了?有的媽媽雖然大部分時間與嬰兒在一起,但是她忙著自己的事,也許是家務、也許是工作、也許是上網或者與他人聊天等。雖然與孩子在一起,但是沒有給予孩子關注。在北京的公園里,天氣好的時候,常有幾個角落是小推車聚集的地方。只要你留心觀察,看那個大人的“心”和“眼”是否在孩子身上,在孩子身上的時候有多少,就能看出帶著孩子的是母親、姥姥、奶奶,還是保姆。這就是關注。

  
  及時的反饋
  
  及時的反饋是母親與孩子在想法和行動上的互動。孩子一來到這個世界,就已經開始尋求與母親、與這個世界交流了,例如哭、蹬腿、搖頭和十幾天后會的微笑?上,他的這些信號太簡單,要讓母親明白他的意思,有一定的難度。不過此時的交流也未必需要那么準確,只要滿足兩個條件即可:一是及時,二是反應。孩子發(fā)出的信號無論多么簡單、多么模糊,母親是否接收到了這些信號并做出了反應?還是視而不見,聽而不聞,仍然按照自己的想法繼續(xù)進行?在孩子還不能順暢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和需求時,最忌諱母親自以為是地代替孩子決定他的想法和意愿。好的母親會猜:寶寶哭了,是不喜歡這個奶的味道?是不餓不想吃?是奶的溫度不合適?還是寶寶的肚子不舒服?逐漸地,孩子學會區(qū)分這些不同的感覺,也學會了對這些不同的感覺有不同的表達。在這種反饋和互動中,孩子感受到了被理解與被尊重,感受到了“我”的存在和“我”的不同,學會了與他人交流和交往。
  
  如果孩子能夠持續(xù)得到足夠的靠近、足夠的關注和及時的反饋,孩子與母親之間就會建立起安全的依戀。孩子會感到安全、愛和自信,也會尊重和信任他人。打下了這樣的基礎后,孩子終其一生會不斷建立新的不同的依戀,即因人而異的新的不同的人際關系。
  
  建立安全依戀的表現(xiàn)
  
  建立安全依戀的孩子有以下幾個特征:愛玩耍;不那么宅;愛笑,尤其是常常微笑;有好奇心,喜歡探索未知的世界,愛問問題;社會交往好,不特別認生,也不會毫無戒備,與小伙伴、與認識的大人有良好的互動。
  
  這樣的孩子假如與媽媽一起處在陌生人中間,他一開始會靠近媽媽,觀察陌生人,慢慢發(fā)現(xiàn)媽媽和陌生人熟識后,他會對陌生人的問話給予回應,漸漸地會同陌生人一起玩耍,但時不時地會用眼睛尋找媽媽,或回到媽媽身邊。
  
  建立起安全的依戀,并不意味著孩子永遠拴在了媽媽身邊,反而是使孩子在母子關系中變得更主動或自主,他將來會真正的“反哺”而不是形式上的孝順。而且,在母子依戀關系之外他能學會建立新的依戀關系,例如:知心朋友以及最重要的配偶關系和親子關系。
  
  未建立安全依戀的表現(xiàn)
  
  未建立安全依戀的孩子會有兩種極端表現(xiàn):一種是對陌生人極為恐懼、回避、抗拒,甚至不敢看陌生人,對陌生人的問話聽而不聞、對陌生人遞過來的玩具視而不見;另一種是對陌生人并無防范和抗拒,很快就和陌生人玩在一起,甚至忘記了媽媽的存在。


  
  不安全的依戀因母親的行為不同又有兩種可能性。當母親不在身邊,沒有給予關注和反饋的時候,孩子會變得焦慮和恐懼。為了獲得母親的關注和反饋,孩子會做出種種依戀行為,如哭鬧、叫喊、乞求、生氣、發(fā)脾氣、拒絕吃喝,等等。在孩子做出這些努力后,有可能得到兩種結果:一種是母親被吸引來了,給予了(雖然未必是高質量的)關注和反饋;另一種是沒有任何結果,即便母親來了也不會給予關注和反饋,有可能得到的反而是責罵和懲罰。
  
  如果持續(xù)發(fā)生第一種情況,孩子會變得“獨占”母親,他極為纏人,一聽說要與母親分開就極為暴躁和焦慮。他不愿意出去玩,不愿意與其他人玩。長大后,在與他人的關系中,他會極為關心他人,奉承討好或幫助他人。一旦建立起戀愛關系,他又會患得患失,常常詢問“你是否愛我”,稍有不順心,他會威脅分手、大哭大鬧,不過結果往往仍是復合。分手是不可能的,他太害怕分離了,因此會不惜一切去避免這個結局?墒撬幕锇閰s要被他纏死或折騰死了。在幾次分手又復合之后,關系大多終是破裂,無法保持。
  
  如果持續(xù)發(fā)生第二種情況,孩子會防御性回避各種接觸和關系,會對分離和重聚表現(xiàn)得極為冷漠。為什么說是防御性的呢?因為“關系”帶給他的都是痛苦的經驗:母親不在身邊帶來孤獨和被拋棄感,沒有關注和反饋帶來的是疏離感和自卑。無論自己多么的熱切和渴望,付出了什么樣的努力,卻仿佛越爭取越失去,越追求越受傷!經驗告訴他:小心!對“關系”要保持距離,親密往往意味著危險和傷害,不如早早逃跑、放棄,或者更早防御——根本不進入親密關系!這樣長大的孩子,在將來的關系中,會顯得玩世不恭或不近人情。他們或者孤身一人,與他人的關系不冷不熱、表現(xiàn)自私;或者與他人的關系若即若離,稍有不順就決然分手,找出一堆理由,尤其是別人的不是和環(huán)境的限制,告訴自己是“慧劍斬情絲”。不僅對人,對動物他們也會冷漠無情。虐待動物的人,如果追溯他們小時候的依戀關系,一定能找到這方面的原因。

  
  建立安全依戀的方法
  
  0~3歲的孩子的父母或重要聯(lián)系人(如祖父母或外祖父母),一定要盡量保證與孩子常常在一起。無論是抱著他、放在背簍里,還是放在搖籃中,更重要的是要關注孩子,對他笑,跟他說話(雖然他好像聽不懂),對他的眨眼、哼唧和哭叫做出回應。
  
  如果孩子0~3歲時你沒有做到這一點,那么現(xiàn)在你要多去觀察他的行為舉止是否異常地纏人或冷漠。如果是,從現(xiàn)在起補課也不遲。而且因為孩子大了,一些道理能聽懂了,反而更容易交流和解釋。只要你耐心、真誠、專注,給孩子時間,他會因你的轉變而轉變的。
  
  如果你已經成人,或者已為人父母,你發(fā)現(xiàn)自己的依戀有問題,怎么辦呢?回去和父母吵一架?或者“既已如此,聽天由命”?當然都不對。你要做的,是告訴自己,已經世異時移,人事皆非,那些莫名的恐懼、焦慮、絕望和憤怒是屬于過去的,甚至有很多是自己“創(chuàng)造”出來的。當初母親的不在、不關注與不反饋是有原因的。即使你不能原諒母親,但你至少要釋放自己,要信賴和珍惜眼前人——你的伙伴、配偶或者孩子。如果以你一己之力還是不能改變自己的依戀行為,那么考慮借助他人的幫助和支持。轉變不是不可能的。


  
  根據(jù)心理學著名的依戀理論,兒童在0~3歲時與父母,尤其是與母親的關系,影響到其成人后一生的人際關系模式。
  
  

最新書評 查看所有書評
發(fā)表書評 查看所有書評
請自覺遵守互聯(lián)網相關的政策法規(guī),嚴禁發(fā)布色情、暴力、反動的言論。
評價:
表情:
用戶名: 密碼: 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