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3節(jié) 做好向?qū)У年P鍵:幫助孩子樹立信念
-
作為向?qū)У募议L會把自己的人生經(jīng)驗總結(jié)、概括后傳給孩子。每一個家長都會這樣做,因為中國的歷史文化背景本就不缺這個。此外,孩子自己也會收集各種警句、諺語、座右銘,諸如“只要工夫深,鐵杵磨成針”、“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這些“指導”我們可以稱做人生信念。還有的家長會將自己的人生觀、世界觀等灌輸給孩子。有些家長說:“我什么都不信。”殊不知“什么都不信”本身就是一個非常堅定的信念。很多家長自己經(jīng)受過挫折或失敗,因而對“信念”產(chǎn)生了極大的“不信”或“偏信”,因而給予孩子的指導也會有偏差。
信念不能太多
前面說過,每個人都會有一些信念,這些信念在黑暗的時候、在困難的時候、在不知所措的時候給予我們支持、幫助和指引。沒有信念或信念很少的弊端我們都知道,但是信念過多也會造成一些困擾。金庸小說《鴛鴦刀》里的人遇事一定要先想江湖人道,如何如何。然后根據(jù)這個“如何如何”來作決定。結(jié)果他往往判斷錯誤、事與愿違。信念和信條過多的人,看起來像是永遠穿著厚厚的鎧甲,觸摸不到真實的世界和生活,甚至觸摸不到自己。他的生活中有太多的應該如何、理應如何、必須如何,使他無法按照自己的真實感受和真實意愿去生活。
不要把孩子套進別人的信念里
作為向?qū)У募议L要幫助孩子形成和建立自己的人生觀和生活哲學,而不是僅僅將自己的人生觀和生活哲學灌輸給孩子,尤其要避免用嚇唬、逼迫、利誘等手段給孩子灌輸。孩子開始會“拿來主義”,接受父母、老師等的教導。然而,作為一個有獨立思考能力的人,他一定會經(jīng)歷一個疑問、反思、放棄、尋找、重新獲得的過程,即使最終他的結(jié)論可能與父母當年教導的一模一樣,那也是孩子自己的信念,而不再是父母的信念。但是如果父母、師長在教導的時候方法不對,會使孩子不敢去嘗試、反思與放棄,不敢也不愿去自己尋找答案,那么孩子的疑問永遠得不到答案,得不到自己的確認或否認。孩子在他人的理念指導下過自己的生活,他的生活會變得被動、患得患失、搖擺不定,他需要花大量時間和精力去維系和證明這些理念,以便說服自己、說服他人。
案例
我有一個年輕的朋友,大學剛畢業(yè)三年。他的母親是政工干部。他一直相信母親所說的:在中國,政治進步才是人生正途。他高中就寫了入黨申請書,大二入黨,畢業(yè)后也進入了國家機關工作。他的妻子是他的大學同學,與他恰恰相反,用他的話來說是“極其叛逆”。兩人結(jié)婚才一年,他的妻子就提出了離婚。他的妻子抱怨說:跟他過日子太累,這個不該說,那個不該想。最關鍵的是摸不清他的思路,從談戀愛到結(jié)婚,兩人在一起四五年了,卻好像從來沒有認識他,眼前的丈夫不像一個真實的人。而我的朋友則抱怨妻子多么的不懂事,去媽媽的朋友家(都是一些有官銜、有實權的人)做客時,說話應對不得體。想給妻子換踏實的工作,妻子不樂意,偏要在很累的民企里顯示自己的能力,太幼稚?墒牵M管有這么多不同和不滿意,他對妻子是真心地喜愛,愛她的單純、爽快、敢作敢為。您可能已經(jīng)看出來了,他愛的不見得是他太太,他愛的是他太太可以做而他卻不能做的那些,諸如單純、自由和隨心所欲?墒撬霾坏剑驗閶寢審男〉慕虒Ш徒o他看到的例子都是如果你不順從社會,如果你不是“夾著尾巴做人”,你將如何如何慘。因此他何嘗不想“自由”,但是他不敢!
信念需要堅持,也需要知機變
理念過于僵化,不用說會碰到很多現(xiàn)實的“釘子”,也會造成與他人的摩擦。但是,如果在一些大是大非的問題上不夠堅定,同樣會造成大的失誤。
中國人最愛講氣節(jié),可是同時又講“識時務者為俊杰”。我小時候同學間流行用一個塑料皮的筆記本抄名言、警句,抄著抄著你就會發(fā)現(xiàn):怎么很多理念都是相悖的!比如金岳霖先生小時候發(fā)現(xiàn)的“黃金如糞土”和“朋友如黃金”;再比如,講究忠恕和誠以待人,同時又有“見人只說三分話,未可全拋一片心”。
所有的信念細究起來都有其有道理的地方和“未必如此”的情況。那么,哪些是我們必須堅守,沒商量的?哪些是在一定的條件和處境下才成立的?什么時候我們需要靈活?靈活到什么程度?什么處境中我們要機變?機變的目的是什么?如何機變?這些都是向?qū)б獋魇诮o孩子的。
總的來說,所有的信念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使我們持有樂觀的、積極正向的人生態(tài)度去應對困難和挑戰(zhàn),去尋找和獲得真正的快樂。這一類包括“車到山前必有路”、“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天生我才必有用”,等等。
也有很多的信念,包括一些諺語、老話,是悲觀、消極、被動的,有的甚至為害不淺。我們見過緊鎖眉頭、咬著后槽牙說“吃虧是福,難得糊涂”的中年婦女,也見過憤然嚷嚷“人活一張臉,樹活一張皮”的老頭兒。有的人惦記“一人得道,雞犬升天”(有的惦記做“得道”的人,有的則寧愿當“雞犬”),有的人奉行“人不為己,天誅地滅”。
現(xiàn)代新流行的也不少,如“不要輸在起跑線上”,如所謂“成功學”所宣傳的“成功”。如果人的未來是由成就、社會和他人來決定的,而這未來不過如此,是糊涂、是壓抑、是服從,這樣的人生還說什么快樂?這樣的人生值得去過嗎?
在這一點上,我無法給出具體的建議,因為信念、理念、價值觀、人生哲學必須經(jīng)過自己的探求,經(jīng)過自己實際生活經(jīng)驗的檢驗,才能真正找到屬于自己的方向和指引,才能去指引孩子。有的人堅忍精進、鍥而不舍,中年左右覺得自己找到了,即所謂的“不惑”;但也有很多人終其一生都在摸索、尋找。早些年的“氣功熱”、“哲學熱”,近幾年的“國學熱”,都是我們在補課、在尋找的證明。不要怕找不到,就怕放棄了尋找。
然而作為家長,我們要注意的是對孩子的引導。他們將來要脫離我們走自己的路。所以我們教會孩子如何跋山涉水、越野露營,也要教會他看地圖、找方向。我們是要教給他看地圖、找方向的本領,而不是塞給他一張地圖,讓他以為世界上的地形地貌僅止于此。
相較于權威和伙伴的角色,向?qū)歉改缸蠲曰、最不知所措的角色。因此父母們或者猶豫不決,沒有把這個責任承擔好;或者一意孤行,限制了孩子的眼界和發(fā)展。如果家長也需要培訓和考試,這個角色應該是培訓的重點和考試的難點!
- 最新書評 查看所有書評
-
- 發(fā)表書評 查看所有書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