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4節(jié) 第四章
-
益蟲和害蟲都存活在自然界,它們存活自然有它們的道理,兩者都是生物鏈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晌覀?yōu)槭裁催要給它們貼上好和壞的標簽?zāi)兀?br />
那是因為我們站在自己的角度去看待它們;认x吃水稻,所以我們說它是害蟲。蜻蜓吃蚊子,所以我們說它是益蟲。
那么善和惡的標準呢?同樣如此。給他人帶來益處的叫做善,帶來害處的就叫做惡。
人生下來雖然也有一點天真可愛的成分,但更多的卻是基于動物的原始本能,比如小孩子,特別是小男孩很喜歡虐待弱小的動物,像用放大鏡聚焦陽光來燒螞 蟻,扯掉蜻蜓或者蚱蜢的翅膀等。雖然有人可以解釋為這是在做科學(xué)實驗,但對于一個小孩子來說,更多的成分是基于殘忍本性的玩樂。
讀過小學(xué)的朋友們也應(yīng)該有所體會,低年級小學(xué)生愛打架的比例,會遠遠高于高年級的學(xué)生們。
隨著后天的教育,在家庭、社會和學(xué)校的共同影響下,這些基于動物的原始本能才得以被逐步消除,人們開始懂得謙讓、有禮貌和體恤弱小。
因此后天的教育求知,是必須的。失去了教育,人類必將逐步退化,退化到叢林法則盛行,和普通動物沒什么兩樣。
在這里向全天下的老師們表示崇高的敬意,正是有了他們的努力,我們才得以擺脫原始的動物本能,人類的社會才得以進步。
教師,真不愧為陽光下最崇高的職業(yè)!
蘇格拉底不僅僅是提倡求知而已,他還身體力行,在雅典城教了很多學(xué)生,由此獲得了一個稱號,“希臘的孔子”。這個稱號的來歷當然不是因為兩人都長得比較丑,而是他們做出的貢獻是如此類似。
孔子教學(xué)生不挑不選,有教無類。蘇格拉底也不管學(xué)生是有錢還是貧窮,只要想學(xué),就可以過來聽課。
孔子不收學(xué)費,只拿點咸肉意思意思。蘇格拉底不收分文,最多也就是去學(xué)生家里混頓飯吃。
孔子有顏回、子思等眾多有出息的徒弟,號稱孔門七十二賢;蘇格拉底的徒弟名單中則包括了大名鼎鼎的柏拉圖和后來的徒孫亞里士多德,師徒三人合稱希臘三賢。
孔子的思想由他的學(xué)生通過《論語》來體現(xiàn),寫的都是師徒之間的問與答。蘇格拉底本人也沒有留下只言片語的著作,也由他的學(xué)生柏拉圖來完成,記錄的也全是兩人之間的對話。
孔子是儒家學(xué)派的創(chuàng)始人,蘇格拉底是西方哲學(xué)的奠基人。
所以“希臘的孔子”這個稱號,蘇格拉底得來確實是實至名歸。
但兩者有一點根本不同,正是這一點不同,決定了東西方日后思想發(fā)展的走向,影響甚至一直持續(xù)到今天。
蘇格拉底認為知識即是美德,為了尋求真理,我們必須不斷地去學(xué)習,去提高自己的知識水平,因為求知和求善(美德)其實是同一件事。這后來成為西方倫理 學(xué)的主流傳統(tǒng),對后世思想的發(fā)展具有至關(guān)重要的影響。西方文明的發(fā)展主線是追求理性,理性的多少取決于知識水平的高低,日后雖有教會橫向,信仰曾一度大過 理性;也出現(xiàn)過尼采這樣的絕對另類,說理性沒有欲望重要,但這條主線始終未斷,一直保持前行。
同時,這也是西方倫理學(xué)區(qū)別于中國道德學(xué)說的關(guān)鍵所在。中國的思想主流是儒家,他們對知識的追求可沒有這么執(zhí)著,雖然提出過禮、義、仁、智這四德,但 儒家前后三代掌門人,孔子最看重的是仁,孟子最看重的是義,荀子最看重的是禮,只有這個智,被孤零零的扔在一邊,無人問津。待到后來到了董仲舒和朱熹的手 上,儒家思想已經(jīng)完全淪為官辦哲學(xué),成為統(tǒng)治工具。
中國另外一大思想流派道家也是如此,其掌門人莊子甚至說過,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識則是無限的,以有限的生命去博取無限的知識,豈不是自尋死路?(吾生亦有涯,而知亦無涯,以有涯逐無涯,殆矣。)
近代中國在科學(xué)水平上全面落后于西方,這個恐怕是根本原因。
科學(xué)就像一顆櫻桃樹,不精心照顧它,又如何指望能結(jié)出豐碩的果實?以為它是紅薯啊?
既然知識是美德,那么如何獲取知識也就變得異常重要了,知識到底從何而來呢?蘇格拉底給出的答案很有趣:回憶。
蘇格拉底認為,知識是人天生就具有的,來到世界上就給忘記光了,因此人只要能重新喚醒自己的記憶,知識也就隨之即來。
我們先不管他說的對不對,至少他的學(xué)生們對此堅信不疑,比如大名鼎鼎的柏拉圖……
除了前面提到的那些,東西方的兩位圣賢還有一點很類似,就是都有一個不太好聽的綽號?鬃拥睦碚撛诋敃r沒有一個國君愿意采用,不得已在各國之間流浪,被人說成是喪家狗。而蘇格拉底由于諷刺權(quán)貴們太厲害,越來越被雅典地方上那些有頭有臉的人物視為眼中釘,被稱為牛虻。
蘇格拉底也知道這一點,他自嘲地說:“雅典就像一匹懶馬,而我就是一只不斷叮它,讓它具有活力的牛虻。”
我們想想牛虻的下場會是什么?蘇格拉底的命運也就可想可知了。
公元前399年,年逾古稀的蘇格拉底被雅典保守貴族指控“污蔑諸神,腐化青年”,告上了法庭。在五百評審員的投票下,他以微弱票數(shù)被判有罪。
本來他還可以選擇流放,只要他同意離開雅典,就能免于一死。但蘇格拉底拒絕了。他畢生追求的是真理,他堅信自己所做的一切,是為了讓普通民眾獲得更多的知識,是為了這個國家的幸福安定。
如果承認自己有罪,那么我所付出的一切還有什么意義?寧死不屈!
在死牢里,家人和弟子來向蘇格拉底告別,有人暗自落淚,有人嚎啕大哭,有人捶胸頓足。蘇格拉底神情自若的對他們說:“別哭了,我不過是去另外一個世界,去見見荷馬他老人家而已,沒什么大驚小怪的。”
悲傷欲絕的妻子依然止不住眼淚,她哭著對蘇格拉底說:“我是多么不希望你被如此不公正的處死啊!”
望著這個和自己吵了一輩子,卻也相伴終生不離不棄的女人,蘇格拉底平靜地說出了生命中最后的一句話:“老婆,難道你希望看到我被公正的處死嗎?”
- 最新書評 查看所有書評
-
- 發(fā)表書評 查看所有書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