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3節(jié) 第三章
-
〖MZ(3H〗(二)馬克思主義開始傳播〖MZ)〗
“中國人找到馬克思主義,是經(jīng)過俄國人介紹的。”《毛澤東選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第2版,第1470頁。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給中國 帶來了巨大的震動。中國先進分子從俄國革命中看到了振興中華的希望,由學習西方轉而學習俄國,逐步由民主主義者轉變?yōu)榫哂谐醪焦伯a主義思想的知識分子。從 這時起,中國一些先進分子才開始站在無產階級立場上來介紹、宣傳馬克思主義。李大釗是他們中的杰出代表,是中國第一個馬克思主義的積極傳播者。
1918年7月,李大釗在《言治》季刊第3冊上發(fā)表了宣傳和歌頌十月革命的第一篇文章《法俄革命之比較觀》。在這篇文章中,他分析了俄國革命的性質, 認為“俄羅斯之革命是二十世紀初期之革命,是立于社會主義上之革命”《李大釗文集》(上),人民出版社1984年10月第1版,第573頁。。他揭示了俄 國革命的世界意義,指出:“二十世紀初葉以后之文明,必將起絕大之變動,其萌芽即茁發(fā)于今日俄國革命血潮之中”,“俄羅斯之革命,非獨俄羅斯人心變動之顯 兆,實二十世紀全世界人類普遍心理變動之顯兆”《李大釗文集》(上),人民出版社1984年10月第1版,第572、575頁。。他還贊揚十月革命代表了 世界的新潮流,是“世界的新文明之曙光”《李大釗文集》(上),人民出版社1984年10月第1版,第575頁。。
1918年底至1919年初,李大釗又在《新青年》、《每周評論》、《晨報》等雜志報刊連續(xù)發(fā)表了《庶民的勝利》、《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新紀 元》、《戰(zhàn)后之世界潮流》、《青年與農村》等文章。在這些文章中,他一再強調,十月革命的勝利是庶民的勝利,是社會主義的勝利,是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是 世界勞工階級的勝利,是20世紀新潮流的勝利。認為這一勝利“是使天下驚秋的一片桐葉”,“是二十世紀中世界革命的先聲”!独畲筢撐募罚ㄉ希,人民出 版社1984年10月第1版,第603、595頁。他對共產主義革命及世界未來充分信心,堅信在俄國十月革命的啟發(fā)和影響下,中國革命乃至世界各國革命將 連續(xù)而起。由今以后,到處所見的,都是布爾什維主義的戰(zhàn)勝的旗;到處所聞的,都是布爾什維主義的凱歌的聲。他高呼:“人道的警鐘響了!自由的曙光現(xiàn)了!試 看將來的環(huán)球,必是赤旗的世界!”《李大釗文集》(上),人民出版社1984年10月第1版,第603頁。他還聯(lián)系中國的實際,對如何宣傳馬克思主義新思 想作了初步思考,認為:“要想把現(xiàn)代的新文明,從根底輸入到社會里面,非把知識階級與勞工階級打成一氣不可。”《李大釗文集》(上),人民出版社1984 年10月第1版,第648頁。他十分贊賞俄國革命者深入民眾中宣傳社會主義道理的做法,鼓勵廣大青年深入社會和農村,把新思想新文明傳播到社會的各個方 面。這些思想是非常卓越而可貴的。
在積極介紹和高度評價十月革命的同時,李大釗還重新翻譯了馬克思的一些重要著作并發(fā)表在報刊雜志上。比如,《共產黨宣言》是馬克思主義的一本標志性著 作,在十月革命前,已有人將該著作的某些內容譯介到中國,但由于譯介者的資產階級立場和當時社會條件所限,對馬克思主義一些基本觀點的理解并不準確,影響 也十分有限。在李大釗看來,這個宣言是馬克思恩格斯“最先最重大的意見”,“其要旨在主張階級斗爭,要求各地勞工的聯(lián)合,是表示新時代的文書”《每周評 論》第16號,1919年4月6日。。因此,李大釗對《共產黨宣言》進行了摘譯,并于1919年4月發(fā)表在由他和陳獨秀主編的《每周評論》第16號的“名 著”專欄中。譯文的內容是《共產黨宣言》第二章的最后部分,包括十條綱領全文。這些對于幫助國內民眾站在無產階級立場、更加準確地認識和理解馬克思主義起 到了重要作用。
〖MZ(3H〗(三)馬克思主義的廣泛傳播〖MZ)〗
五四運動以后,介紹和宣傳馬克思主義成為時代潮流。而俄國蘇維埃政府發(fā)表的對華宣言,宣布把沙皇政府獨自或伙同其它帝國主義國家從中國人民那里掠奪的 一切交還給中國人民,廢棄沙俄在中國境內的一切特權,這又有力地促進了這一潮流的發(fā)展。各階層人民高度贊揚這是人類的“空前創(chuàng)舉”和“真正平等自由博愛之 洪鐘”,俄國蘇維埃政府是“實行正義人道的嬌子。”中國的先進分子和覺悟的勞工大眾,從宣言中進一步看到了中國應當走的道路,衷心擁護十月革命和社會主 義,馬克思主義在中國開始廣泛傳播。
這一時期,傾向于社會主義的社團組織發(fā)展迅猛,遍及全國,宣傳新思想、新觀念和具有馬克思主義傾向的新刊物紛紛創(chuàng)立。據(jù)統(tǒng)計,在五四運動后不到一年的 時間里,這些新創(chuàng)立的刊物多達400多種。在北京,李大釗除繼續(xù)與陳獨秀主編《新青年》外,還主編《晨報》副刊并于1919年5月開辟了“馬克思研究”專 欄。1919年7月,李大釗主編并出版《少年中國》雜志。1920年3月,他又在北京大學秘密發(fā)起組織了我國最早的馬克思主義研究組織——“馬克思學說研 究會”。1919年11月,瞿秋白也在北京創(chuàng)辦《新社會》雜志。在上海,《星期評論》和《民國日報》副刊《覺悟》于1919年6月相繼創(chuàng)刊。1920年5 月,陳獨秀發(fā)起組織了“馬克思主義研究會”,探討社會主義學說和中國社會的改造問題。在湖南,毛澤東和蔡和森等人在五四運動之前就組織了“新民學 會”,1919年7月又創(chuàng)辦了《湘江評論》。在天津,周恩來曾于五四運動前夕應天津學生聯(lián)合會的邀請,主編《天津學生聯(lián)合會報》。1919年9月,他同郭 隆真、鄧穎超等人一起組織了革命團體“覺悟社”,并出版了《覺悟》雜志。差不多同一時期,惲代英、林育南等人在武漢先后組織了“利群書社”、“互助社”、 “共存社”,出版了《互助》、《向上》、《武漢星期評論》等刊物;王燼美在濟南組織了“勵新學會”,出版了《勵新》半月刊;方志敏在江西組織了“改造 社”,出版了《新江西》月刊。除上述刊物外,在當時較有影響的新刊物還有四川的《星期日》、浙江的《教育潮》、廣東的《新學生》、河南的《青年》、陜西的 《秦鐘》、山東的《新山東》、山西的《新共和》、甘肅的《新隴》等。這些新團體、新刊物為大力宣傳新思想,廣泛傳播馬克思主義作出了重要貢獻。
這一時期,介紹和宣傳馬克思主義的論文、譯文(著)與五四運動前相比,數(shù)量上有了巨大增長,質量上有了明顯提高。1917年,《新青年》雜志發(fā)表的介 紹馬克思主義和具有社會主義傾向的文章只有幾篇,而從五四運動到黨的成立期間,該雜志刊登的同類文章就高達100多篇。在這一時期發(fā)表的一系列介紹和宣傳 馬克思主義的論文中,影響較大的有:李大釗的《我的馬克思主義觀》、《階級競爭與互助》、《馬克思的歷史哲學》、《唯物史觀在現(xiàn)代史學上的價值》,陳獨秀 的《談政治》、《社會主義批評》,李達的《什么叫社會主義》、《社會主義的目的》、《勞動者與社會主義》、《馬克思派社會主義》等。與此同時,一大批譯文 (著)也紛紛發(fā)表、出版。主要有:河上肇著、淵泉譯的《馬克思的唯物史觀》,考茨基著、淵泉譯的《馬氏資本論釋義》,考茨基著、惲代英譯的《階級斗爭》, 荷蘭人郭泰著、李達譯的《唯物史觀解說》,英國人柯卡普著、李季譯的《社會主義史》,李漢俊譯的《馬格斯資本論入門》等。此外,馬克思恩格斯的《雇傭勞動 與資本》、《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fā)展》、《反杜林論》的一部分,列寧的《無產階級專政時代的經(jīng)濟和政治》、《蘇維埃政權當前的任務》等一批重要著作和 文章也在這一時期被譯成中文并發(fā)表、出版。這些著作和文章教育了許多人,產生了廣泛而持久的社會影響。毛澤東同埃德加•斯諾曾經(jīng)說過,有三本書特別深刻地 銘刻在他的心中,對他確立馬克思主義信仰起到了無可替代的作用。這三本書是:陳望道譯的《共產黨宣言》、考茨基的《階級斗爭》、柯卡普的《社會主義史》。 參見《西行漫記》,三聯(lián)書店1979年12月第1版,第131頁。
這一時期,馬克思主義開始與工人運動相結合并取得可喜成果。五四運動一方面展現(xiàn)了中國工人階級的巨大力量,表明了他們在中國革命中的重要作用;另一方 面也顯示了這支隊伍還很年輕,其中許多人來自破產的農民和城鎮(zhèn)游民,還缺乏無產階級的階級意識和使命觀念,思想水平和覺悟急待提高。五四運動后,一些先進 知識分子深刻認識到這一點。他們主動到工人群眾中去,了解他們的疾苦和思想,宣傳馬克思主義理論。特別是各地共產主義小組陸續(xù)成立后,更是把深入工人實 際,從事比較深入的群眾工作作為一項重要任務。為了提高廣大工人的文化水平和思想水平,啟發(fā)他們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覺悟,各地共產主義小組先后創(chuàng)辦了《勞動 界》、《勞動者》、《工人周刊》等一批專門供工人閱讀的刊物,創(chuàng)辦了勞動補習學校、工人夜校等各種形式的工人學校。這些都有力地促進了馬克思主義的廣泛傳 播及其同工人運動的結合。正是在這種結合中,中國共產黨誕生了,中國革命有了新的前途和希望。
〖MZ(2H〗三、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早期傳播的主要思想觀點〖MZ)〗
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早期傳播的思想觀點涉及很多方面,但其重點則在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和唯物史觀。以李大釗為代表的先進知識分子,在研究、介紹和宣傳馬 克思主義過程中,提出和闡發(fā)了馬克思主義是一個完整的思想體系、唯物史觀是歷史觀的根本變革、生產力是促進社會發(fā)展的最高動因、階級斗爭是改造社會組織的 手段、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等思想觀點,為中國社會和民眾認識和接受馬克思主義做出了重要貢獻。
〖MZ(3H〗(一)馬克思主義是一個完整的思想體系〖MZ)〗
李大釗在《我的馬克思主義觀》等文章中,對馬克思主義思想體系進行了系統(tǒng)研究和闡發(fā)。他認為,馬克思主義學說由唯物史觀、政治經(jīng)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三 部分組成,這三個部分“是完全自成一個有機的有系統(tǒng)的組織,都有不能分離不容割裂的關系。”《李大釗文集》(下),人民出版社1984年12月第1版,第 50頁。
李大釗進一步分析了馬克思主義思想體系中各個組成部分之間的關系,揭示了唯物史觀、剩余價值學說以及階級斗爭學說的獨特地位。他認為,唯物史觀是整個 馬克思主義思想體系的理論基礎,也是認識社會問題得出正確結論的科學方法,馬克思的《資本論》和關于社會主義的學說,徹頭徹尾以他那特有的歷史觀作基礎。 “離了他的特有的史觀,去考他的社會主義,簡直是不可能。因為他根據(jù)他的史觀,確定社會組織是由如何的根本原因變化而來的;然后根據(jù)這個確定的原理,以觀 察現(xiàn)在的經(jīng)濟狀態(tài),就把資本主義的經(jīng)濟組織,為分析的、解剖的研究,豫言現(xiàn)在資本主義的組織不久必移入社會主義的組織,是必然的運命;然后更根據(jù)這個豫 見,斷定實現(xiàn)社會主義的手段、方法仍在最后的階級競爭。”《李大釗文集》(下),人民出版社1984年12月第1版,第50頁。他認為,馬克思主義的政治 經(jīng)濟學也是一個完整的系統(tǒng),由勞動價值論、剩余價值論等理論構成,其中勞動價值論是剩余價值論的基礎,“馬氏的‘余工余值說’,是從他那‘勞工價值論’演 出來的,”《李大釗文集》(下),人民出版社1984年12月第1版,第70頁。而剩余價值論則“是他的全經(jīng)濟學說的根本觀念。”《李大釗文集》(下), 人民出版社1984年12月第1版,第82頁。剩余價值論揭示:“余值既全為資本家的掠奪品,那工人分外的工作,就是余工,便一點報償也沒有。剛是對工人 的能力課額外的汗血稅,而為資本家增加幸運,這是現(xiàn)代資本主義的秘密,這是資本主義下資本家掠奪勞工生產的方式。”《李大釗文集》(下),人民出版社 1984年12月第1版,第72頁。在他看來,剩余價值論揭破了資本主義的秘密,這是突出的理論貢獻,剩余價值論也因此成為馬克思主義思想體系中最具特色 的部分。他還認為,階級斗爭學說具有重要意義,它是貫穿馬克思主義三個組成部分之中的思想主線。“他這三部理論,都有不可分的關系,而階級競爭說恰如一條 金線,把這三大原理從根本上聯(lián)絡起來。”《李大釗文集》(下),人民出版社1984年12月第1版,第50頁。
- 最新書評 查看所有書評
-
- 發(fā)表書評 查看所有書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