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3節(jié) 靠“助學貸金”完成學業(yè)上篇
-
梁漱溟的鄉(xiāng)村建設理論的實施,也包含了何思源對鄉(xiāng)村和教育的思索;剡^頭來,我們再接著敘述何思源在菏澤普通學堂求學的事。
王鴻一為了不讓品學兼優(yōu)的孩子因家庭困苦而失學,就利用他的威望四處募捐,把募得的錢作為勵學社的基金,拿出利息設立“助學貸金”。何思源就是利用這種幫助,完成了學業(yè)。王鴻一慷慨的氣質,大度的胸懷,以天下為己任的抱負,影響了何思源的人生道路。王鴻一在辛亥革命前后,在曹州創(chuàng)立普通中學堂,對魯西南學生進行新式的教育,他像一個傳播火種的普羅米修斯,把外面的報刊和人才引進到偏僻的古曹州,給這里的人們帶來希望與光明。
在中學階段,還有兩個老師對何思源的成長起到了關鍵作用。一是葛象一先生,二是叢禾生先生。葛象一與王鴻一情兼師友,是王鴻一的得力助手。葛象一品德高尚,他在任校長期間,得知何思源因為家境貧困,中途退學,為謀生到濟南去做新聞記者,馬上派人把何思源找回,用勵學基金幫助,并拿出自己的薪水使何思源得以完成中學的學業(yè)。何思源自幼聰穎,雖然因為中途退學耽誤了數月,但他刻苦勤奮,為報答老師的再造之恩,常常是夜半不睡,黎明即起。故此,他的成績一直在全校名列前茅。
受人滴水之恩,自當涌泉相報。何思源在1928年到山東就任山東省教育廳長,他的第一個舉動,就是把任廳長的第一個月的薪水800元大洋寄給了葛象一先生,以回報其早年對他的扶持與栽培。葛象一先生卻把800元現大洋捐給了學校,用以資助貧困的學生。
1914年,菏澤六中正式定名,王鴻一出任校長。其后不久,王鴻一到濟南任山東省議會副議長,王鴻一推薦他的留日同學叢禾生擔任六中校長。而何思源在這年的冬季畢業(yè),叢禾生與何思源的師生關系雖僅僅半年,但是,是叢禾生先生的幫助,使何思源得以進入北京大學。
叢禾生從1924年任菏澤六中校長,中間曾擔任山東大學高中部主任,因為不滿狗肉將軍張宗昌兼任山東大學校長的舉止,拂袖離去,回到菏澤。直到1937年日寇侵略,叢禾生因年邁不能隨六中南遷四川綿陽,就回到老家山東文登,拒絕和日寇合作,在老家含憤去世。
叢禾生先生的老家在山東文登,距離曹州千里之遙。兩地一在大海邊,一在內陸平原,但他在菏澤六中擔任校長12年,是任期最長的校長。
叢禾生先生出身于書香門第,八代教育世家。他早年留學日本,參加同盟會,和王鴻一先生一起為反清積極奔走,兩人成為至交。王鴻一先生有氣魄,在他離開菏澤到濟南之時,不怕別人說他專權,邀請叢禾生作為自己教育理念的忠實的實踐者,出任菏澤六中校長。叢禾生接掌六中后,果然沒有辜負王鴻一先生的知人善任之明,他苦心孤詣,制定校規(guī),聘請教員,激勵學生。中國傳統(tǒng)教育的弊端是壓抑個性,鼓勵順從。但叢禾生是留日歸來的學者,他改造菏澤六中,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并且要同學有憂患意識,養(yǎng)浩然之氣,為民族效力。叢先生和王鴻一先生商量聘請日籍教員來校任教,改變對外面世界神秘的心理。
民國時代,曹州經濟落后,春天很多人家都斷炊,靠吃樹葉和野菜過日子,很多貧窮的孩子往往因交不起學費而退學。叢禾生先生除積極向社會賢達名流募捐增加勵學社的本金外,還向全校老師倡議捐錢,他自己拿出每月薪金的1/4交給勵學社。叢禾生先生家境也不富裕,自己的幾個哥哥在辛亥革命中犧牲,父母、子侄妻子兒女一幫人都靠他供養(yǎng),他的父母和妻子兒女在濟南賃屋居住,逢假日叢先生才能到濟南看望一下家人。為了節(jié)省盤纏,他不坐汽車、馬車,而是早早的備好路途上的干糧,步行以往,從菏澤到濟南,往返千里,叢先生要走數個晝夜,每當學生看到仆仆風塵的老校長走出校門,穿著布鞋、布袍,蹣跚上路時,大家都是送了又送。
- 最新書評 查看所有書評
-
- 發(fā)表書評 查看所有書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