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3節(jié) 第三章
-
?频目忌袃蓚來源,一個是生 徒,一個是鄉(xiāng)貢。生徒是由京師及州縣學館出身,而送往尚書省受試者,不從學館而是先往州縣考試,等考中后再送到尚書省的應試者叫鄉(xiāng)貢。由鄉(xiāng)貢入京應試的通 稱為舉人。州縣考試稱為解試,尚書省的考試通稱省試,也被稱為禮部試。禮部考試一般都在春季舉行,所以又被稱為春闈。
科舉取士 制 度的實施,讓中國民間的讀書人有了一條由鄉(xiāng)野直達廟堂、從布衣晉身達官的捷徑之路,這條公開選拔之路也相對公平。它讓出身貧寒的讀書人有了希望,為了這希 望千萬讀書人更是以“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學而優(yōu)則仕”,鼓勵自己,埋身書本,為博一功名皓首讀經?婆e制度的實施,打破了豪門世族對政治權力的 壟斷,使國家行政機構的組成盡可能大地向社會面開放,凡是這片國土上的人才,即使是再老再遲,只要通過考試,就有可能被選拔到國家官僚機構中去。
貞觀年間,唐太宗設宴招待新考取的進士們。宴會結束后,太宗看著未來的棟梁們絡繹而出,自豪地說:“天下英雄,盡入我彀中矣!”彀,指的是拉滿弓弦;弓矢所及為彀中。盡入我彀中,意指進入我弓箭射程之內,比喻在我掌握之中。
但,科舉是一條陽關大道,萬千舉子奔波其中,它就又成了一個獨木橋。僧多粥少,不可能讓每一個舉子都圓了仕途之夢。天南海北,一考定音。據《登科記 考》、《冊府元龜》等史料記載,從唐618年建唐,就規(guī)定考試年年開考,整個唐代考了289年,這289年期間一共舉行科舉考試266次,除個別原因影 響,真正考了251次,一共錄取進士6437人,最少錄取3人,最多錄取79人,進士及第者平均每年錄取26人左右,僅占參加省試人數的2%~3%。
開元十七年,國子祭酒楊玚上言:“伏聞承前之例,每年應舉常有千數,及第兩監(jiān)不過一二十人。臣恐三千學徒虛費官廩,兩監(jiān)博士濫縻天祿。臣竊見入仕諸色出 身,每歲尚二千余人,方于明經、進士多十余倍,則是服勤道業(yè)之士不及胥吏之得仕也。陛下設學校,務以勸進之;有司為限約,務以黜退之。臣之微誠,實所未 曉。今監(jiān)司課試,十已退其八九;考功及第,十又不收一二。若長以為限,恐儒風漸墜,小道將興。若以出身人多,應須諸色都減,豈在獨抑明經、進士也?”上然 之。
“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道出了陽關道上擁擠,獨木橋難行之狀。一代又一代的讀書人把時光消磨在昏燭下,流逝在來往趕 考 的迢迢路途之中。在唐昭宗天復元年還出現過所謂的“五老榜”。唐昭宗在敕書中這樣說:“念爾登科之際,當予反正之年,宜將異恩,各膺寵命。”登科的五位都 是經過多次考試沒有考中,而且年齡很大,最大兩位已經超過七十,最小的兩位過了六十,這么幾個老人被人稱為“五老榜”。
唐代在 科 舉上實行通榜和公薦制度。通榜和公薦是考試與推舉相結合的選拔,它的目的就是讓主考官能參照考生平時成績,以避免錄取的偶然性,而且可以減輕閱卷負擔。但 它也有個漏洞,這就是很容易被掌權者把持,從而失去考試的公平性。通榜和公薦制度也帶來一個副產品,那就是干謁的盛行。用現在的話說是推銷自己。在考試之 前走走門子,讓主考官了解自己,先加些印象分。唐代很多大詩人的筆下都記載過這種面臨干謁的尷尬。比如杜甫在長安“朝扣富兒門,暮逐肥馬塵”讓他感到“獨 恥事干謁”。大詩人王維參加考試時正巧與當時宰相張九齡的弟弟張九皋撞車,王維最終還是走了公主的門路,憑著公主對他作品和音律的喜愛,取得了省試中的狀 元。在《文獻通考•卷二十九•選舉考二》中,江陵項氏有精彩的議論:
江陵項氏曰:“風俗之弊,至唐極矣。王公大人巍然于上,以 先 達自居,不復求士。天下之士,什什伍伍,戴破帽,騎蹇驢,未到門百步,輒下馬奉幣刺,再拜以謁于典客者,投其所為之文,名之曰‘求知己’。如是而不問,則 再如前所為者,名之曰‘溫卷’。如是而又不問,則有執(zhí)贄于馬前自贊曰:‘某人上謁者。’嗟乎,風俗之弊,至此極矣!此不獨為士者可鄙,其時之治亂蓋可知 矣。”
進士及第有很高的榮譽,時稱“登龍門”。新科進士們要拜謝“座主”(考官),參謁宰相,然后游賞曲江,參加櫻桃宴、月燈 宴、杏園宴、聞喜宴等,之后還要在雁塔題名,慈恩寺觀看雜耍戲場,得意之極,也繁忙之極。孟郊到了46歲才進士及第,滿心按捺不住的欣喜,寫了一首別具一 格的《登科后》:“昔日齷齪不足夸,今朝放蕩思無涯。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周匡物詩中“風吹金榜落凡世,三十三人名字香”,就寫盡了此間情 景。張籍在詩中也有所謂“二十八人初上第,百千萬里盡傳名”。
相對于那些少數的幸運者,更多則是無權無勢又無人的落第者,落第者在其詩文中感嘆遠遠多于中榜者的欣喜。這種低落的情緒,揮之不去的傷感在唐詩中比比皆是:
一夕九起嗟,夢知不到家。兩度長安陌,空將淚見花。”(孟郊《再下第詩》)
榜前潛拭淚,眾里自嫌身。(李廓《落第詩》)
何人更憔悴,落第泣秦京。(杜牧《愁》)
落第逢人慟哭初,平生志業(yè)欲何如。鬢毛灑盡一枝桂,淚血滴來千里書。(趙嘏《下第后上李中丞》)
昨夜孤燈下,闌干泣數行。(黃滔《下第》)
落第愁生曉鼓初,地寒才薄欲何如。不辭更寫公卿卷,卻是難修骨肉書。(杜荀鶴《下第投所知》)
功成方自得,何事學干求。果以浮名誤,深貽達士羞。(皇甫冉《落第后東游留別》)
落羽羞言命,逢人強破顏。(盧綸《落第后歸終南別業(yè)》)
羞病難為藥,開眉懶顧人。(項斯《落第后歸覲喜逢僧再陽》)
年年春色獨懷羞,強向東歸懶舉頭。(羅鄴《落第東歸》)
家園好在尚留秦,恥作明時失路人。恐逢故里鶯花笑,且向長安度一春。(常建《落第長安》)
中唐名臣杜羔,考了幾次,幾次不中。他的夫人姓趙(一說姓劉),很希望她丈夫能考中,就在他又一次落第即將回家時給他寫了一封家書,是一首詩:“良人的的有奇才,何事年年被收回?如今妾面羞君面,君到來時近夜來。”
這首詩很俏皮,用大白話說就是:當家的,你的確是個“奇才”呀,否則怎么會年年被放回家來呢?就算你不覺得臉紅,俺可是覺得難看了。如果你要回家的話,你千萬別白天回來,讓人看見了,俺要羞死了。
這樣說來,如果落第,是連家里人都覺得臉面無光,更何況本人。所以,一旦落第,“南溪抱甕客,失意自懷羞。晚路誰攜手?殘春自白頭。”(趙嘏的《下第》),“外族帝王是,中朝親舊稀。翻令浮議者,不許九霄飛。”(劉得仁的《下第》)真是慘啊。
- 最新書評 查看所有書評
-
- 發(fā)表書評 查看所有書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