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6節(jié) 道樞與圓心,永遠立于不敗之地上篇
-
莊子教會了中國人說話,給了中國人許多思維的方法與說法。例如,“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云云,至今膾炙人口。但是今人講這句話的時候,指的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是非莫衷一是。這樣的話往往給人以模棱兩可、狡猾世故、逃避責任的感覺。這樣地不分是非固然是一個思路一個說法,另樣地去分辨是非,認真對待——即疾惡如仇、除惡務盡、是非分明、愛憎火熱也是一種思路一種說法,后面的思路與說法比前面的似乎更鮮明、更感人也更強大。
嗚呼,是非正誤,誰又能說得清晰呢?一時或可清晰而且無可懷疑,誰又能永遠清晰、永遠了斷分明呢?
然而莊子的原意要徹底得多。哲學是一門講究徹底的學問,是一門不讓你瞠目結(jié)舌一口氣上不來不會輕易罷休的學問。莊子不但看到了公婆的各執(zhí)一詞,而且從根本上懷疑公婆之分是不是多余,是不是靠得住,是不是假象;而有理無理云云,是不是壓根就是偽問題。
物無非彼,物無非是。自彼則不見,自是(或謂“知”乃“是”之誤)則知之。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
世界萬事萬物,不屬于這邊就屬于那邊,不是彼方就是此方,不是自己一頭的就是對應或?qū)α⒌牧硪活^的,這就叫立場,立場的特點在于非此即彼。人們已經(jīng)習慣于這樣的思路這樣的分野這樣的模式了。而且人們往往認定:彼方、別人、對立面是不了解自己,是歪曲了自己,自己總是受誤解受冤枉被歪曲的一方。而只有站在己方這一頭,否定推翻了另一頭,才能了解理解同情自己。立場決定認識,這就叫做屁股決定腦袋,你坐到了誰那邊,你當然就向著誰。
然而,再想一想,沒有你這一頭,怎么會將沒有站到你這邊的他人看做另一頭?沒有另一頭的對比,又如何產(chǎn)生一個印象叫做你們是這一頭?你看著他是另一頭,那么他篤定看著你是他的另一頭、對立面、另類。一個巴掌拍不響,彼此的分野,是互為條件,互為前提,互為對立面,互為他者,英語叫做others,“他人即是地獄”。
是(此)與彼互為對立,互為你我,互為是非:你認為他是,他才可能認為你是,你認為他非,他恐怕也會認定你非,只有個別的少數(shù)的彼,你附和他的是非,他也還要找你的岔子,把你推向另類,乃至非把你往死里整不可。同樣也只是極個別的,聞過而喜,聽非議而不以為非,不但考慮到此方己方,而且能考慮到彼方,兼顧彼此的觀點與利益。
不僅彼此,你、我,是、非,認同或者反對,這些都是相對的、相反相成的,沒有這一頭就沒有那一頭,沒有那一頭同樣不會有這一頭的思量。
莊子,還有老子極端地沉迷于、得趣于概念的相反相成、相悖相生、相逆相連以至延伸于無窮的妙奧。他們的智慧與思緒像風一樣自由,來往穿行神游于截然對立的彼此、是非、可與不可以及北溟南溟、鯤鵬槁木、大瓠巨樗……之間,游刃有余,妙趣橫生,無往而不勝。這是中國特有的一種循環(huán)反復的圓形思維、可逆性思維、循環(huán)思維、陰陽五行八卦相生相克互補互制思維。
老子早已指出: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莊子則抓住了(外)物與我、彼與是(此)、是與非的相對性大做文章。物看著我是外物,我看著物是外物。此看著彼是彼,彼看著此才是彼,同時彼看著彼才是此。而世界看到的人自己這個“彼”,恰恰是人自身的“此”。如此這般,何苦那樣地彼彼此此,勢不兩立?
這首先是一種語言感受,是語言、概念(名)、詞匯、語法、邏輯的智慧游戲。語言的流通流動流暢流轉(zhuǎn)帶來了思想的新發(fā)現(xiàn)新路徑。其實世界萬物遠遠不只是彼此、物我、是非、有無、難易、長短、高下、音聲、前后兩組概念、兩分天下。對于世界來說,毋寧說是彼中有此,彼中有彼,此中有彼,此中又有此。
例如國家利益中有所謂核心利益一說,那就是此中之此。與大多國家針鋒相對的力量中有極端主義、分裂主義與恐怖主義,那可說是彼中之彼。同樣的對立面中又有鴿派,溫和派,相對能以談判、能夠?qū)υ、相對容易溝通與和解的一派勢力,可以說是彼中之此。今天的溫和勢力,由于價值體系或利益關(guān)系的沖突,終于無法避免一些根本性的矛盾沖突,終于變成了強硬派,此中又有了彼。
而且,世界上永遠會有大量的中間力量、中性現(xiàn)象的存在。非此非彼者有之,亦此亦彼者有之,此而后彼者有之,彼而后此者有之。彼此彼此,此彼此彼,彼彼此此,此此彼彼,可能是繞口令,可能是糊涂賬,可能是本無區(qū)別,可能是天曉得……更可能是大量的叫做無聲的大多數(shù)。
但是琢磨出這個“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即由于把自己看做此,才會把對方看做彼,反之,由于有了對于彼的定位,由于假定對方是與己對立或?qū)谋朔,才更明確了自身的此方性質(zhì),才更要鞏固自己人、骨干、鐵桿、盟友的團結(jié)凝固。這樣的琢磨很令人得趣,令人如發(fā)現(xiàn)了新大陸。由于人們喜歡或習慣于人分彼此,物分你我,言分是非,利分得失,品分長短……人們、族群、地域、侯國就是這樣越來越拉開了距離的,世界就是這樣日益走向隔膜、分裂和敵對的。
對于莊子老子來說,一念之差,在應該齊而平之的萬物萬事上,偏偏熱衷于爭拗與分別,人類為自身找了多少麻煩痛苦紛爭與自取滅亡!上述邏輯雖然感人,卻未免有些走火入魔了。思想者們太拿自己的思想當作一回事兒啦。他們以為世界上的一切吉兇禍福都是思想方法、方法論、邏輯運用造成的,卻忘記了還有民族、還有階級、還有地域、還有行業(yè)的分野,還有利益的追逐、還有欲望的吸引、還有沖動與血性的煽惑呢。
現(xiàn)代心理學認為,嬰兒本來是分不清物我的,要發(fā)育一個階段才能分出物我彼此!都t樓夢》中賈寶玉與林黛玉的許多沖突,也是由于他們堅信既然相愛就應該相知,就應該心心相印,共鳴共享,不分彼此,實際上是只要求對方成為自己,要求物成為我,要求對方像自己一樣地看事想事處事;但實際上做不到。而莊子追求的是,等到人長大了,分得清而且勢必要分清物我與彼此之后,再通過哲學的思辨與大道的修養(yǎng),重新回到物我無異,彼此同感,齊物齊論,如嬰兒兮的境地。
同時,彼此的區(qū)分不僅在于位置、立場、空間坐標上。也在于生死、可不可、前后、變化等時間坐標上。
彼是方生之說也,雖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
彼此之說一旦發(fā)生,方生方死之說也就形成了。什么是方生方死呢?一旦你開始了生命,也就開始了死亡。一旦有了此,也就有了彼。生命的彼方就是死亡,死亡的彼方就是生存。存在的彼方就是虛無,虛無的彼方就是存在。同樣,認可、認同、接受的開始就是懷疑,就是不接受、不認同、不認可。你認定了某種東西、某種主張、某種道理為是,那么,同樣的原因、同樣的道理,也會使你認為原來你信仰為是的東西,后來成了非。你認定了某種東西、某種主張、某種道理為非、為錯誤,那么同樣的邏輯也就可能使你開始認定原來認定為非、為錯誤的東西為是、為正確。
這話太精彩了,太深刻了,且聽我慢慢道來。
- 最新書評 查看所有書評
-
- 發(fā)表書評 查看所有書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