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孩子一起幻想
三毛曾經(jīng)說過一句話:“每個生命都應(yīng)該善待,包括自己。”孩子的到來 為我們的生活增添了很多樂趣,但也會打破我們原有的生活節(jié)奏。我們有一 些人因為有了孩子而一切圍著孩子轉(zhuǎn),這樣日復(fù)一日地生活下去,生活會愈 發(fā)單調(diào),照顧孩子也沒有了興趣,甚至夫妻間還會因此產(chǎn)生怨懟,可我認為 這種做法并不可取,不能因為照顧孩子而放棄自己的一切。現(xiàn)代社會的女 人畢竟不是一百年前的女人了,已經(jīng)知道外面的社會是什么樣子。職業(yè)女性 可以暫時地放下工作,卻要長期放下工作恐怕也不太現(xiàn)實。當然,為了自己 的工作或?qū)W習而置孩子于不顧也是不可取的方式,這樣反而走向了另一個極 端。我的看法是,把孩子放在生活中,教育他們適應(yīng)生活中的一切,教給 他們生活的能力,這樣的教育對孩子的一生是非常有意義的。在孩子小的時 候,還不能理解很多問題的情況下,我們需要懂得一些方式。
有一次我出差去黃山,那時女兒還很小,不知道什么是出差,后來知道 我要離開她幾天,便很不愿意。我沒有用其他的話來哄她,我只是說:“我去 摘云彩。”她馬上瞪大了眼睛問:“云彩可以摘嗎?”我說:“可以呀,因為我 去的山特別高,就可以摘到云彩了。”她說:“那媽媽能帶一點回來嗎?”我 答應(yīng)了她。她就再也沒有哭鬧,而且非常開心,見到小朋友就說媽媽去摘云 彩去了。過了幾天我回來了,她一見到我就說云彩呢?我給她我喝水的杯 子,說云彩就在那里。她看了一眼說沒看到,我說:“云彩是氣,進去就看不 見了。”她似懂非懂地看著我,我說“等你上學就明白了”。很多年以后,女兒上了中學,學了物理,有一天回來和我說,終于明白云彩是怎么回事了, 她一直以為我在騙她。有一些事情過了很長時間仍然可以讓孩子記住,假設(shè) 當時我真的騙了她,想必也是讓她無法忘記的。
1995年我去荷蘭學習,一走要走好幾個月。她知道我要走好長時間非 常不高興,當時,她看到我必須要走的樣子,就問我什么時候回來。我告訴 她:“等花開的時候,我就回來了。”在國外的每一次電話,她都告訴我花還 沒有開。春節(jié)的時候我打電話,她和我說花開了,我問她是什么花,她說是 姥爺家里的水仙花。我說要等到屋子外面的花開了,才會回來。三月初的時 候,她說屋子外面的花已經(jīng)開了,問我怎么還不回來?我問她是什么顏色的 花開了?她說是黃色的,白色的。我說等所有的花都開的時候,我就回去 了。四月中旬我回國的時候,北京大部分的花都開了。我對她說:“你看,我 沒有騙你吧,花開了,我也回來了。”
我們既然不能時時相伴,那不如讓孩子生活在美好的期待中。生活中的 很多事情我們改變不了,但是我們要以樂觀的態(tài)度去生活。逃避是沒有用處 的,欺騙更是不可取的辦法。等到她長大以后,我每次出差都會告訴她我要 去的地方,那里有什么好吃的,好玩的,有什么特別的、和我們這里不一樣 的東西。在這樣的交流中,她會了解更廣闊的世界。當她將來出去旅行的時 候,我相信她也會關(guān)注陌生的地方。
教育孩子并不難,難的是我們能永遠擁有一顆童心,以及如何用我們的 智慧和愛去傳遞生活的理念和態(tài)度。
我在《藝術(shù)—愛的技巧》中提到,藝術(shù)是要靠自己體驗的,從這篇文 字中您體會到愛之中的藝術(shù)了嗎?愛需要時間,您現(xiàn)在能夠理解了嗎?
隨時隨地的教育
女兒在上幼兒園時,有一年的“六一”要表演白雪公主和七個小矮人的 故事。第一個禮拜她回來說她們要表演。我問她:“誰當小矮人呢?”她不知 道。我又問:“你想演小矮人嗎?”她點點頭。我再問:“如果你當不了小矮 人怎么辦?”她不說話了。我說:“有人在臺上表演,就有人在臺下看,都上 臺表演了就沒有人看了。所以不管能不能演出,都沒有關(guān)系。如果能上臺就 演好,如果不演就當一個好觀眾,好嗎?”她似懂非懂地點點頭。第二周回 來,她高興地說:“老師說了,我們有七對小矮人。班里有15個人,14個小 矮人,一個白雪公主。”我又問:“誰演白雪公主呢?”她又不知道了。我又 問:“你想演嗎?”她點點頭。第三周,剛一走出幼兒園的大門,她就告訴我 一個小朋友的名字,說那個小朋友演白雪公主。然后她說:“你知道,為什 么是她嗎?因為我們誰也穿不下那條裙子。”我笑了,說:“原來是因為你個 子太高了。那少吃點飯,少長一點兒,好不好?”她想了想,沒說話。我問 她:“平常拿玩具時是大個子好還是小個子好?”“當然大個子好呀。”她說。 我說:“看來所有的事都有好處也有壞處,大個子平常拿東西有利,可是穿裙 子時就縮不回去了,就演不了白雪公主了。”我們倆一起笑了。
我講的道理在她當時的年齡肯定不能都明白,但是至少我可以告訴她應(yīng) 該怎樣去想這些問題。在這個過程中,小孩和大人一樣,有虛榮,也很在乎 面子,也有心底里的秘密,只是他們的世界相對簡單。其實成人的世界也是 這些事,只是事情更關(guān)乎生存,才會看起來更重要。經(jīng)過這三周的時間,我希望她明白,甘于平淡沒有什么;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成功;所有的事都有 利弊兩面,別狹隘地只看到利處,看不到弊處;很多時候,不是我們不努 力,而是客觀的條件不允許;磉_從哪里來?從點滴小事積累的經(jīng)驗中來, 從對事物本質(zhì)的認識中來,從忽視自己的利益中來。
但是我們是否都明白了以平常心來對待生活中的事情呢?是否明白了任 何事情都有利弊兩方面呢?是否能夠從點滴的小事中去引導(dǎo)孩子呢?當孩子 長大了,我們可能才發(fā)現(xiàn)還有很多問題沒有告訴他們。其實是我們在生活中 錯過了很多告訴他們的機會。孩子小并不代表聽不懂道理。當時可能無法全 明白,但總歸有一天他們會明白的。明白了道理,生活中所經(jīng)歷的事情才能 變成財富,否則經(jīng)歷僅僅是經(jīng)歷而已。就像我們要把吃進的食物吸收了才能 成為我們身體的養(yǎng)分一樣。
我們希望孩子獨立,是希望他們能夠享受平等后的自由生活。沒有能 力,自由毫無意義。享受自由的能力是什么呢?最重要的是學會選擇和放 棄。怎樣選擇?選擇的方式和選擇的最終目標是什么?為了這個目標我們需 要放棄什么?這些我們都要教給孩子。從這個演出的過程中,我教女兒學會 選擇—是要每天少吃點瘦小一點為了那一次扮演白雪公主的機會?還是該 吃多少就吃多少,高高大大地更為主動地享受日常的生活?生活中充滿著選 擇和放棄。問題是我們怎樣去選擇和放棄?如果從來沒有教給過孩子,我們 不要希望他們有一天早晨就突然學會了。當然,作為這個時代的父母,面對 生活中的所有問題,我們要先問問自己,是否明白了該如何選擇和放棄呢?
女兒在上小學六年級的時候,有一天和我說一件事情,我指出她說的 話沒有邏輯。她問我什么是邏輯,我一時很難和她解釋,有一天她早上不起 床,我去叫她。她說:“你給我拿襪子我就起床。”我去拿了一雙我的襪子。 她說:“這不是我的。”我說:“你沒有說清楚呀。”她說:“拿我的襪子。”我又 去了,拿了兩只她的不一樣的襪子。她看到我拿的襪子說:“這怎么穿呀?” 我還是說:“你沒有說清楚呀,這不是你的襪子嗎?”她又說了:“拿兩只我 的一樣的襪子。”我去拿了兩只她小時候穿的很小的襪子。她看到我拿的襪 子自己就說:“拿兩只我現(xiàn)在穿的一樣的襪子。”我去拿了給她,并且告訴她, 這就是邏輯,邏輯還有很多內(nèi)容,最基本的便是說清楚一個概念。這樣簡單的過程肯定不能掌握全部的邏輯知識,可是她卻知道什么是邏輯,且說話時 要注意嚴謹。
當貓把老虎教會的時候,老虎就會反過來折磨貓了。我們都熟悉這樣的 故事。孩子也一樣,當他們的能力越來越大的時候,對家長的挑戰(zhàn)也越來越 大。女兒知道了概念的嚴謹之后開始挑我話語中的毛病。有一次喝茶,我不 小心把一盒糖碰到了地上。我趕緊說快幫我撿起來。她拿起我的拖鞋,對我 說你沒說撿什么,我說糖,她撿了一塊對我說,你沒說撿幾塊。我笑了? 到她能理解概念的嚴謹我很高興。
當我們有這些意識的時候,和孩子一起學習的過程就會充滿樂趣和快 樂。當然這對父母的要求很高。所以,作為父母是否需要好好思考一下,自 己是否通過了當家長的崗前培訓(xùn)? 就智慧而言,我們不一定比孩子聰明。就知識而言,我們也不一定比孩 子知道得多。特別是現(xiàn)代社會,很多高科技產(chǎn)品,比如手機、電腦,我們反 而要向孩子學習。那我們的優(yōu)勢在哪呢?在于擁有豐富的人生經(jīng)驗。怎樣把 自己的人生經(jīng)驗通過與孩子生活和學習的過程傳遞給孩子,變成孩子生命歷 程的財富,這便是我們教育孩子的過程,也是和孩子共同享受生命的過程。
邏輯這樣的知識是每個人都必須要學習的,對知識的學習和應(yīng)用與對知 識的研究是不同的概念,F(xiàn)在更多的人注重的是研究而不是應(yīng)用。在大學里, 邏輯是很重要的課程。西方人說大學只有兩門課必須由老師教—邏輯和哲 學。然而今天的中國大學教育似乎并不太重視邏輯的學習。邏輯這樣的知識 不是任何時候都可以教的。按一般的規(guī)律,孩子小的時候不能學習邏輯,因 為13歲之前的孩子對世界的感知基本靠感性和記憶,而13歲以后才需要邏 輯和推理。所以,過早地教孩子學習邏輯會限制孩子的想象力。
教育的最佳目標,是既要保持人的天性又要隨著年齡增長而讓人逐漸地 具有理性。一個人在30歲的時候依然很感性,多少會顯得有點幼稚。相反, 一個極度缺乏感性的人,恐怕他的生活也缺乏情趣。在應(yīng)該感性的時候就讓 孩子感性地去理解世界,隨著年齡的增長,必須具備理性時,一定要教給孩 子理性。我們要按孩子成長的規(guī)律去教育他們,不要揠苗助長。現(xiàn)在我們很 多父母希望孩子很早就會識字、計算、外語等,這樣的教育方式其實并沒有尊重孩子的成長規(guī)律。在短時間內(nèi),他們的孩子與同齡孩子比可能在有些地 方是出色的,但是一個從來沒有體會過感性世界的孩子,當他長大以后,又 繼續(xù)面對一個理性的世界,這樣的孩子真的會有很快樂的人生經(jīng)歷嗎?應(yīng)試 教育已經(jīng)讓我們的孩子失去了很多童年的快樂。與西方的孩子相比,我們的 孩子明顯缺乏創(chuàng)造力和享受生活的能力,說得直接一點兒,連玩都不會。生 活不都是數(shù)理化,不能永遠是考試,更多的是生活和品味生活。生活的內(nèi)容 包括工作、學習、與朋友家人和同事的相處、旅游、購物、欣賞藝術(shù)、讀 書、家務(wù)等。如果沒有了這些內(nèi)容,生活還能剩下些什么呢?
今天我們的教育過于重視考試能力,重視對于死知識的記憶訓(xùn)練,沒有 教會孩子們學習,更談不上培養(yǎng)理性。缺乏理性教育的后果是,孩子們不會 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問題,即缺乏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由于過早地學習數(shù) 學等自然科學課程,加上文學、藝術(shù)、音樂等課程的不足,使得情感教育嚴 重缺失。十幾年這樣的教育之后,一個學生無論獲得什么學歷,其行為表現(xiàn) 通常存在這樣的問題:面對生活中發(fā)生的事情,首先缺乏理性推理,其次缺 乏感性判斷,他們所掌握的大量專業(yè)知識除了考試之外,在生活中幾乎沒有 被應(yīng)用的機會。對于生活中需要的,如音樂、藝術(shù)、裝飾等知識,又匱乏到 幾乎為零的程度。教育的目的是要人更有能力享受生活。如果經(jīng)過教育的過 程之后并沒有增加此能力,我們的教育在做什么?
每個人都是一個不同的個體,不能像機器那樣可以隨意組裝、拆卸、修 理,怎樣放置和使用都可以隨心所欲。能夠決定一個人健康、快樂地享受生 活的因素不是知識、文憑、地位,也不是金錢,而是精神和情感的豐富。按 西方大多數(shù)教育專業(yè)認可的理論,一個人的成功更多的不是由智商決定的, 而是由情商決定的。
怎樣把教授知識的過程變得快樂,讓孩子在這個過程中學會的不僅僅只 是冷知識—這是今天我們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需要反思的問題。
作為父母,當我們不能改變現(xiàn)行的制度及學校的教育方法的時候,只能 選擇改變自己。不要一味地抱怨孩子,如果我們真的愛他們,就要和他們一 起尋找最快樂的方法享受成長和學習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