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second chapter
國際化|競爭|速度
香港帶給了我不同的眼界和思考。令我感到新
鮮的地方,除了語言和飲食,還體現(xiàn)在一些生活細
節(jié)上。
感受“國際化”
所謂“國際化”,沒什么比以下一封朋友寄來的電郵解釋
得更生動具體了,我把它翻譯為中文:
“黛安娜王妃的死最好地解釋了什么是國際化。一個英國
王妃和她的埃及男友在一條法國的隧道內(nèi)發(fā)生車禍。事故車輛
是使用荷蘭引擎的德國車,司機是喝了蘇格蘭威士忌后醉酒的
比利時人。他們被駕駛著日本摩托車的意大利狗仔隊追逐,隨
后被送往美國醫(yī)生處就診,使用的是來自巴西的藥物。這封電
郵是我這個使用著美國比爾•蓋茨旗下科技的加拿大人發(fā)出的;
而此刻看郵件的你使用的計算機,可能內(nèi)含中國臺灣制造的芯
片、韓國出產(chǎn)的顯示器,它們均由孟加拉國的工人在新加坡廠
房里組裝……”
來港以后,我每天的生活就是活生生的“國際化”故事。
超市貨品的產(chǎn)地不再是福建、山東、黑龍江,而是挪威、斯里
蘭卡、以色列。香港的超市可以成為極為生動的通識課教室,
我們可以從中看到各個國家的物產(chǎn)和其國旗的標志。
我在港大經(jīng)歷了更多的國際化。教授們來自世界各地,以
不同口音的英語,說著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笑話。學生的來源亦
很多樣,有香港本地人、內(nèi)地人、外國國籍的本地學生,也有
世界各地的交換生。與他們交流是愉快的,每個國家的年輕人
都是一面鏡子,我可以借著他們,看到不同國家的方方面面,
也從而進一步認識自己。
有一天,班上來了兩個瑞典學生,在一張張稚嫩的臉中,
他們成熟的面孔格外顯眼。后來一起做項目時,我對他們有了
更多了解。最初我聽說他們已經(jīng)二十七歲了,卻跟我們這群
二十歲左右的一起讀大學,就想:“肯定是之前沒好好學習吧。
荒廢這么多年,真可惜。”不料其中一位瑞典大哥在之后的交
流中問我說:“為什么你們那么著急上大學?未曾接觸過社會
又怎會知道自己適合什么,喜歡什么?如果學的專業(yè)自己不喜
歡,怎么辦呢?高中畢業(yè)后我去了很多國家打工,現(xiàn)在終于知
道喜歡做什么了,就來香港讀大學,希望得到最好的商科訓練后,
能在亞洲開展事業(yè)。”我登時啞口無言。是啊,為什么著急上
大學呢?為什么某個專業(yè)出路好就報讀呢?如果學的專業(yè)自己
不喜歡,怎么辦呢?——最后的問題困擾了我很久。
香港大學的選修課也使我深入認識不同國家的文化。令我
印象最深刻的一門課是“猶太人在中國”,我最后寫的論文是《淺
析弘治碑中出現(xiàn)的儒佛觀與舊約神學觀》,并在這個過程中對
逃難到中國的猶太人以及他們后代的發(fā)展和與漢人的融合有了
全新的認識。還有一門至今都會回想的課是“西班牙文化介紹”。
正如許多港大老師一樣,來自西班牙的講師在教學時的激情和
認真令我非常感動。最后一節(jié)課她請來了在中環(huán)開西班牙餐廳
的同鄉(xiāng),專門講解西班牙飲食文化。這位開餐館的老爺爺在課
堂上奉送諸如Gazpacho(西班牙涼菜湯)等美食的秘方,還帶
來了六瓶西班牙紅酒和四種西班牙美食:Croquetas(炸丸子)、
Pisto(雜菜)、Chorizo(香腸)、Tortilla de patata(馬鈴薯
玉米餅)。最后他和我們的老師在伴樂下跳起熱情四溢的Salsa
。ㄉ┪。這門課我輕而易舉地拿了A,一來我對異國文化
實在感興趣,二來這么生動的課堂教學我想記不住都難。
有趣的校服
剛來香港的時候,看見許多中學的名字經(jīng)常是圣什么圣什
么,宗教色彩濃厚,感到非常稀奇。還記得一位沒有信仰經(jīng)歷
的內(nèi)地同學曾對我說,香港有一所中學的名字很恐怖,叫什么“寶
血”。香港學校的名字,相比起內(nèi)地常用的“紅星”、“紅旗”、
“騰飛”或是純粹按數(shù)字排序起名,實在是兩種思維模式。
提到學校,就不能不談談校服。香港的校服看上去都很賞
心悅目。無論是色彩搭配還是款式設計,都那么得體,既有學
生的文雅,又有青春的朝氣。最常見的校服款式是上身淺色襯衫、
領帶、深色毛衫,女生下身是深色或格子短裙、灰色或白色高
筒襪,黑皮鞋;而男生則穿深色長褲。有些校服的款式還真特別,
我曾見過女生穿類似旗袍的校服哩!
相比之下,內(nèi)地的校服設計則太實用了——一式一樣的運
動服,少有款式和設計,通常是兩種顏色搭配,一種顏色打底,
另一種反差較大的顏色印在袖子中部,有的甚至很難看。我有
時異想天開,想借一套香港女學生的校服穿穿,再梳起兩個小
辮子,緬懷我的“那些年”……
我觀察到一個怪現(xiàn)象:香港女學生在冬天盡管上身穿得很
多,下身仍舊是制服短裙、深色高筒襪,裙子和襪子之間仍舊
是白皙的小腿,那白是凍出來的慘白。這種上厚下薄的穿法叫
來自北京的我嘖嘖稱奇,難道上身充分保暖全身就不會冷嗎?
這有違我一貫以來的保暖常識。在一個寒冷的冬日,我經(jīng)不住
好奇,模仿起香港女學生的穿法,上身穿羽絨,下身套上短裙,
露出小腿。結(jié)果,我一出門就凍得瑟瑟發(fā)抖,得馬上回家脫去
短裙,穿上秋褲,再套一條褲子。
后來媽媽在冬天來香港玩,看到女孩子這樣的裝扮,十分
驚訝地問:“她這到底是冷還是熱?”
除了女學生的穿衣法,來自南亞穆斯林國家的婦女也豐富
了除了女學生的穿衣法,來自南亞穆斯林國家的婦女也豐富
了我對穿衣的概念。她們的裹頭巾真漂亮,在周日,地鐵里攢
動的人頭中總有幾塊亮晶晶的頭巾,像盛開的花朵。我也喜歡
看印度婦女的衣飾,她們對于顏色和圖案非常敏銳。每逢看到
穿著傳統(tǒng)服裝的印度婦女,我都很激動:“天!驚艷!”我
偷偷打量她們服裝的紋路和色彩搭配,那些明快和極具反差的
搭配,讓我萌生許多穿衣的新理念和嘗試。
香港速寫
南方報業(yè)旗下的《城市畫報》在2012 年3 月12 日第299
期,選定了“港漂”作為其主題。如今“港漂”已經(jīng)成為了一
個特定的稱呼。不過當初在香港為《港漂雙城記》起名的時候,
頗費了一番周折。一開始提出“港漂”二字,編輯們感到很生疏,
說很多香港人乍一看未必明白。我說那最好,有些新鮮的元素,
可以引發(fā)人們的興趣。正如我作為一個北京人,最初聽到“北漂”
一詞,便立時對這個群體充滿了興趣。
這個專題的開篇選取了兩個物件,分別代表內(nèi)地和香港。
一個是“紅領巾”,一個是英式領結(jié)“Bow Tie”。中國絕大多
數(shù)八○后,小學六年,幾乎天天都是圍著紅領巾上學。而且念
念不忘:“紅領巾是用革命先烈的鮮血染成的,是紅旗的一角,
象征革命的勝利。”這兩個圖像選取得很有意思。我們這一代“港
漂”,正經(jīng)歷著多重落差和時空的撕裂。 正如記者衷聲所言,“一
國兩制”,再也不是遙遠的政治術語,而成為“每天劈頭蓋臉
的新鮮、疑惑、不適、糾結(jié)”。
專題最后收集了多位受訪者的回饋,其中不乏我的同學好
友,匯成了《港漂之100 個對香港的疑問》,很多內(nèi)容我都很
有共鳴:
。 為什么香港的住宅區(qū)兒童游樂設計多,針對老年人的運
動設施卻幾乎沒有?
- 香港小巴司機很多年紀很大滿頭白發(fā),為什么速度這么
快的小巴,香港居然放心讓60 歲甚至70 歲以上的老爺爺來開?
- TVB 的電視劇真的那么好看嗎?
- 港人每天工作到凌晨幾點都是很正常的。他們的工作觀
讓我又敬佩,又困惑,好像他們活著就是為了工作?
。 很多香港朋友從小入讀基督教學校,在學校也學《圣經(jīng)》,
可是他們對真正的信仰似乎完全沒有認識,這是學校還是社會
的原因?
。 為什么香港人明明崇洋卻仍舊愛看中醫(yī)?
- 香港人為什么那么注重公共空間,個人空間卻很?
- 為什么文明社會一點兒都不環(huán)保?
。 為什么香港人車技這么好?那么狹窄而扭曲的公路居然
開得順暢?
。 為什么香港人會排長隊去吃一個拉面,它再好吃也不過
就是個拉面!
- 菲傭們每天都在考慮啥問題呢?
。 為什么不管房子多大、多高級,給傭人的房間總是在廚
房里頭,像監(jiān)獄一樣?
四川縣城中學同學眼中的香港
我和同事有一回接待四川某縣城中學來香港參加夏令營的
同學們,篩選條件是英語好。結(jié)果,20 個,都是女娃。在四川
人面前,香港諸多偽四川菜終于現(xiàn)了原型!由于她們吃不慣粵
菜和西餐,我們就找了一家自詡可以做出“正宗麻婆豆腐”和
“正宗水煮魚”的館子請她們吃飯,我很不仗義地想:嘿,就
等著現(xiàn)眼吧!不過點菜的時候還是跟大姐說得很清楚,四川來
的妹妹哦,要“勁辣”!結(jié)果,一上來,娃們頻頻搖頭:不是
那個味兒,一點兒都不辣。后來又路過一家米線店,掛著很多
圖片稱自己是“正宗四川麻辣米線”。結(jié)果四川辣妹子一經(jīng)過,
紛紛鄙視:“騙人的,看著照片就不像。”太好了,川菜打假團,
與我所見略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