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在线免费看_2021午夜国产精品福利_国产视频精品视频_1024cl地址一地址二地址三2019

用戶名:
密碼:
第5節(jié) 李翰祥返邵氏再建奇功
  李小龍一拳定乾坤,改變了香港影業(yè)一枝獨秀的格局。“嘉禾”不但在邵氏的窮追猛打之下存活下來,還迅速發(fā)展壯大,占領(lǐng)了影壇霸主邵氏公司的江山。最為心焦的自然是邵逸夫。邵氏公司比“嘉禾”更早地介入武俠片,但票房卻比“嘉禾”的功夫片差了一大截。他找來武俠片教父張徹,分析原因。張徹認為不是導演水平的問題,而是演員的原因。
  他認為《唐山大兄》、《精武門》等影片之所以比邵氏的武俠片賣座,不是因為羅維導得好,完全是因為李小龍的出現(xiàn)。他直言不諱地夸李小龍武功高強、氣質(zhì)好、形象好、演技好,而錯過李小龍,是邵逸夫最大的失誤。邵逸夫此時沒有時間懊惱,而是嚴令張徹,雖然邵氏沒有李小龍那樣的影星,但也有許多優(yōu)秀的武打明星,要從邵氏內(nèi)部挖掘人才,利用現(xiàn)有資源,拍攝出賣座的影片。
  邵逸夫與張徹一起,把目光投向姜大衛(wèi)、陳觀泰、狄龍、傅聲等人身上。從邵氏一成立,就一直以歌舞片為主打。當時身手敏捷的動作演員,可能永遠都只能作為明星的替身出現(xiàn)在影片里。李翰祥離開邵氏之后,張徹棄歌舞片轉(zhuǎn)武俠片,運動員出身的王羽才有機會一舉成名,其他動作演員也才見到了出路。其中佼佼者即為姜大衛(wèi)、狄龍、陳觀泰等人。姜大衛(wèi)原名姜偉年,乳名阿尊。他出道最早。童年時就參演過《江山美人》等片,1966年進入邵氏做武師。
  他的動作漂亮,身手靈活,為許多明星做過武打替身,有“彈性替身”的稱號。張徹的動作片走俏市場之后,他著重栽培姜大衛(wèi)。姜大衛(wèi)身材矮小,但張徹認為能否成為巨星,跟身高沒有關(guān)系,許多電影巨星都身材矮小,比如卓別林。張徹根據(jù)他的身材特點,讓他扮演一些符合他身高的角色。他為姜大衛(wèi)量身定做了一部影片:《拳擊》,由姜大衛(wèi)和狄龍主演,于1972年10214月公映,反響熱烈,甚至由此引發(fā)了一輪拍攝泰拳武打片的熱潮。姜大衛(wèi)曾以《報仇》一片榮獲亞洲影展最佳男主角獎,因為他的身高,被媒體戲稱為“縮水影帝”。
  狄龍原名譚富榮,1946年生于廣東。和姜大衛(wèi)相比,狄龍的身手更為專業(yè),他少年曾拜師學過詠春拳。而李小龍的功夫,就是以詠春拳為基礎(chǔ),再博采眾長而創(chuàng)研的。狄龍有武學底子,而邵氏當時剛剛掀起武俠片熱潮,因此順利考入邵氏的南國演員訓練班,并深得張徹青睞?既胗柧毎嗟牡诙辏瑥垙嘏臄z《死角》一片,任用狄龍為主演,使狄龍從此踏上專職拍攝武俠片的道路。他和姜大衛(wèi)搭檔,演了多部武俠片,雖不可與李小龍的功夫片爭鋒,但仍被許多人熟悉和喜愛。與他們相比,以陳觀泰武學功底最為深厚。陳觀泰8歲習武,開過武館,收授徒弟。
  他是有真功夫在身的,1969年,新加坡舉辦東南亞國術(shù)大賽,陳觀泰獲輕重量級冠軍。張徹對陳觀泰甚為關(guān)注,動員他進邵氏做了武師。最初,他也只是給不會武功的明星做替身。李小龍走紅之后,張徹與邵逸夫都意識到,真功夫才更受歡迎,于是大幅度提高武師的地位,給他們加薪,希望能調(diào)動武師的積極性,讓他們盡情施展發(fā)揮,以從武師當中發(fā)現(xiàn)武星,而不是再像從前一樣,由擅長演戲的明星在臺上比畫。這樣一來,陳觀泰就有了演戲的機會。1972年,他出任《蕩寇灘》一片的男主角,同年又主演《馬永貞》一片,從而一舉成名。姜大衛(wèi)、狄龍、陳觀泰三人,是70年代邵氏的三大功夫巨星。
  他們各有各的特點,功夫與演技都堪稱出色。但是,必須承認,演藝生涯極其短暫的李小龍,在藝術(shù)成就、票房號召力、電影史上的地位,都要遠遠超越邵氏這三位明星。1972年姜大衛(wèi)主演的《拳擊》一片,雖然市場反應尚可,但與同年上映的《精武門》、《猛龍過江》相比,仍差得很遠。在“嘉禾”的強大攻勢下,邵氏只能依靠實力強大、人才眾多來與“嘉禾”對抗。但就武俠片而論,邵氏的出品量是“嘉禾”的五倍,也就是說,邵氏只能靠數(shù)量來維持與“嘉禾”旗鼓相當?shù)木置。李小龍雖然不在了,但李小龍塑造的銀幕形象,已成為一個無法逾越的高峰,觀眾很難再認可其他演員的表演。
  “嘉禾”也因此確立了自己在影壇的地215第六章霸業(yè)初成位,成為邵氏的強大對手。邵逸夫此情此境之下,不能不感到焦慮。邵氏有大批的演員導演,卻拿不出一部能夠媲美李小龍的影片。正當此時,邵逸夫得到一個消息,令他看到了對付“嘉禾”的希望——邵氏的前功勛導演——李翰祥,回到了香港。李翰祥當初離開香港,在聯(lián)邦公司的幫助下成立了自己的公司。
  但是,一個好導演,卻未必是一個好老板。他自立公司不久,即與資助他的聯(lián)邦公司鬧翻,而他自己的國聯(lián)公司,雖然拍的影片連獲大獎,錢財上卻一塌糊涂。當時他一家大小的開支,每月兩萬元左右,而他一年做下來,卻未必掙得了二十萬。弄到最后,國聯(lián)公司連電費都交不出了。畢竟,拍電影是個花大本錢的事情,沒有雄厚的資金做后盾,想成為一名獨立制片人,自己開公司拍電影,是非常艱難的。
  李翰祥雖然導演電影極具天賦,卻也不敢保證每一部影片都賣座。倘若不賣座,對一家新成立的公司而言,則是致命的。這種情況之下,李翰祥放棄了臺灣的公司,悄悄回到香港。邵逸夫聽到這個消息,心中萬般感慨。當初邵氏同李翰祥鬧上法庭,兵戎相見,反目成仇,如今看到他如此落魄,邵逸夫頗有些解氣。但邵逸夫比任何人都了解李翰祥的水平,況李翰祥畢竟為邵氏立下過汗馬功勞,所以對于李翰祥的落魄回港,邵逸夫心情是復雜的。又正值“嘉禾”日新月異,迅速崛起,令邵氏一時竟只有招架之功,全無還手之力。邵逸夫于是考慮,重新起用李翰祥,也許是對付“嘉禾”的方法。邵逸夫委托方逸華去和李翰祥談判,勸他重回邵氏。以方逸華在邵氏的地位,加上她和老板的特殊關(guān)系,她的出現(xiàn),無異老板親臨。許是由于李翰祥大導演的面子問題,他并沒有爽快地答應方逸華,而是表示好馬不吃回頭草,決不再回邵氏。
  但方逸華知道,李翰祥同邵逸夫一樣,心情很復雜。李翰祥回香港的消息一經(jīng)傳開,有許多制片公司都曾找過他,希望他加盟,其中包括“嘉禾”。但李翰祥都沒有答應。也許,他的內(nèi)心深處,也在隱隱期盼著邵氏能給他一個臺階,讓他重返邵氏。因為在香港的電影公司當中,只有邵氏才能給他提供足夠大的空間,供他施展才華。再者便是,他雖然從邵氏離開,并最終與其鬧上法庭,但在他落魄江湖無名無望的時候,畢竟邵氏是最早給他機會的地方,之后他事業(yè)的輝煌,也都是依靠邵氏發(fā)展起來的。所以,就算李翰祥對邵氏兄弟的待人略有微詞,對邵氏公司卻還是有感情的。
  方逸華了解這一點。所以對李翰祥號稱不吃回頭草,她微微一笑,給了李翰祥一個臺階:“您就當為邵氏救急好了。您知道,鄒文懷走了,張徹導演脾氣火爆,很難統(tǒng)攬大局,現(xiàn)在邵氏急需人手呢。六叔說了,翰祥若肯回來,邵氏出四萬塊錢一部影片的片酬。這可是全香港最高的標準了。”話說到這個份上,李翰祥就坡下驢,答應回到邵氏為六叔效力。重返邵氏的李翰祥,確是費了一番心思,思考拍一部什么片子,來與“嘉禾”相爭。如果繼續(xù)拍武俠片,從市場角度講,觀眾對李小龍的狂熱追捧,致使其他公司的武俠片都無法超越“嘉禾”。從個人角度講,武俠片不是李翰祥的長項,他沒有把握拍出一部能超越張徹的戲。而張徹才是邵氏公司武俠片的開創(chuàng)者,所以就算拍一部叫座的武俠片,也不過是往張徹頭上再記一筆功勞而已。一天,李翰祥無意中碰到一個老熟人。
  這個老熟人使李翰祥福至心靈,茅塞頓開,有了新的思路。這個人其實是邵氏的一個小角色。他叫郝履人,是邵氏公司的一位部頭演員。他身份并不顯赫,收入也不豐厚,但人緣極佳。因為他總是一臉的和善,并且樂天知命,從沒有人見他發(fā)過愁。老郝樂觀豁達性格的形成,與他的人生經(jīng)歷有很大關(guān)系。他年輕時,曾在國民黨山東省主席韓復榘手下當過差。他見識過刀光劍影,經(jīng)歷了世事變遷,自覺世間事不過如此,因此對一切都付之一笑。因為他的經(jīng)歷奇特,那些后備演員們經(jīng)常纏著他講故事,講他親身經(jīng)歷過的傳奇故事。老郝自己沒什么好講,但韓復榘卻是個笑話很多的人。韓復榘本人是個大老粗,這樣一個人做山東省主席,每天面對大小官員、部署工作,不免笑話百出。加上老郝性格詼諧,講的時候不動聲色,卻添油加醋,令人捧腹。
  李翰祥還在邵氏的時候,就經(jīng)常聽他講故事。就在李翰祥為新片的內(nèi)容發(fā)愁的時候,碰見了老郝,自然想起他的那些故事,不由靈機一動,決定出奇制勝,拍一部幽默搞笑的諷刺喜劇片。李翰祥單獨請老郝去飯店吃了一頓飯。從飯店出來之后,把自己關(guān)了五天五夜,拿出了一個劇本:《大軍閥》!洞筌婇y》塑造了一個草包軍閥龐大虎的形象,原型已不再限于韓復榘,而是李翰祥雜取民國諸多趣聞軼事,以張宗昌、韓復榘、孫殿英三大軍閥為原型,將各種笑料串在一起的一部影片,以嬉笑怒罵的方式,諷刺了北洋政府時代。影片中的主人公大軍閥龐大虎,是一個自作聰明、有勇無謀的土皇帝。日俄戰(zhàn)爭后,原是土匪的龐大虎因為幫助俄皇抗敵,大發(fā)洋財,搖身一變成了占領(lǐng)北方領(lǐng)土的大軍閥。他雖然操控著百姓的生死大權(quán),但目不識丁,愚昧無知,還經(jīng)常自命不凡的炫耀才能,結(jié)果笑話連篇,丑態(tài)百出。李翰祥善于描摹世情百態(tài),注重細節(jié)鋪陳,這部講述民國軍閥軼聞的影片,即使拿到今天來看,也依然趣味十足。
  李翰祥完成了劇本,興沖沖拿給邵逸夫去看。邵逸夫一看李翰祥的神情,已經(jīng)知道,又一部優(yōu)秀的影片要誕生了。他沒有看劇本,只簡單聽李翰祥說了故事梗概,講了些草包軍閥的故事,邵逸夫即刻拍板拍攝。本子定下來了,但確定演員的時候,卻有些波折。“大軍閥”這個人物形象,在李翰祥心中已經(jīng)成熟。他認為這個角色非臺灣演員崔福生莫屬。崔福生無須化裝,只需套上軍服往鏡頭前一站,就是活脫脫一個“大軍閥”形象。況且崔福生是香港觀眾熟悉的形象,還有“影帝”稱號,倘能請他出馬,定能大賺票房。但崔福生當時的身份是現(xiàn)役軍人,乃臺灣空軍的地勤人員。他要申請出境,臺灣當局不可能批準。邵逸夫通過關(guān)系多方斡旋,最終還是沒有獲準。李翰祥只好退而求其次,在公司內(nèi)物色人選。他把公司里演反派人物、喜劇人物的演員一一過濾了一遍,卻認為都不合適。男主角雖然尚未確定,開機日期卻是固定的。
  因為女主角胡錦的檔期很滿,不可能改變拍攝時間。李翰祥無奈,只好在男主角暫時缺席的窘境下,勉強開機拍攝。在戲份最重的角色缺席情況下拍片,這在電影界可謂稀罕。所幸,在開機的第二天,就被李翰祥找到一個合適人選。所謂合適,是事過境遷之后眾人的定論,當時大家卻都不看好這位男主角218的扮演者。這個人,就是后來蜚聲影壇,但當時卻從沒演過電影的許冠文。許冠文是廣東番禹人,拍攝《大軍閥》那年,許冠文30歲。他1971年加入無線電視,主持粵語節(jié)目“雙星報喜”。李翰祥經(jīng)常看他主持的節(jié)目,說也湊巧,許冠文平時主持節(jié)目,都戴一副眼鏡,就在《大軍閥》開拍當天的晚上,他把眼鏡摘掉了。摘掉眼鏡的許冠文令李翰祥眼前一亮:這正是自己尋找多時的“大軍閥”。邵逸夫以及公司其他人員,都對此持懷疑態(tài)度。
  雖然許冠文主持的節(jié)目風格幽默詼諧,但他畢竟從未演過電影。由一個全無表演經(jīng)驗的人,出任主角演一個幾十年前的大軍閥,未免有些冒險。但一則影片已經(jīng)開始拍攝,時間不等人,二則邵逸夫相信,李翰祥看人一向有他的獨到之處,所以也就點頭同意。許冠文雖然從沒演過電影,卻是電視臺的當紅主持人,也是一位公眾人物。所以邵逸夫不僅同意讓他出任主角,索性再利用這個資源,大肆炒作一番。邵氏公司對外宣傳,《大軍閥》一片找到了一位合適的演員來飾演龐大虎,但對這位演員的名字卻諱莫如深。外界紛紛猜測這位演員是誰,香港的?臺灣的?內(nèi)地的?待到簽約之日,邵逸夫特意請來許多記者,而許冠文就坐在邵逸夫旁邊。
  記者們都以為許冠文也是代表媒體來采訪的,不料李翰祥突然宣布:男主角就是許冠文?芍^石破天驚,記者們先是目瞪口呆,接著紛紛舉起相機,鎂光燈閃個不停。第二天的報紙上,都是這一消息。因為許冠文的知名度,以及主持人做演員帶給人們的意外,《大軍閥》還未問世,已經(jīng)在大街小巷炒得沸沸揚揚,而邵氏公司也收到了宣傳效果。緊接著,邵氏又制造了第二個噱頭:給許冠文“落發(fā)”。許冠文作為節(jié)目主持人,一直梳著一種很得體的發(fā)型。但因為劇情的需要,許冠文要剃成光頭。這種形象的反差必將引起香港觀眾的好奇,所以許冠文“落發(fā)”當天,影棚里又擠滿了記者。更有戲劇性的是,第一剪子是影帝姜大衛(wèi)、影后李菁剪下的,這自然又成為各報刊娛樂版的頭號新聞。如此一來二去,《大軍閥》還在襁褓之中,港民的胃口已經(jīng)被吊起來了。1972年8月,《大軍閥》上映。果然捷報頻傳,轟動了香港。票房大賣,影票場場告罄。影片詼諧幽默,迎合大眾口味,因此戲院里觀眾笑聲不絕。
  許多人不是來看電影的,而是來看自己熟悉的許冠文,會在電影中有怎樣的表現(xiàn)。而許冠文的表現(xiàn)確實不俗,誰也沒有料到,這位平時舉止斯文、戴著眼鏡的主持人,會將一個出身綠林、一介草莽的“大軍閥”演得活靈活現(xiàn)、惟妙惟肖。許冠文由此脫穎而出,成為香港影壇的喜劇巨星,被尊為“冷面笑匠”。李翰祥因此片在亞洲影展獲得“幽默滑稽導演獎”。而最大的受益者自然是邵逸夫,此片為邵氏公司創(chuàng)下了400萬元的票房。這部影片使邵氏公司暫時轉(zhuǎn)危為安,在“嘉禾”的咄咄氣勢之下暫得喘息。這部影片更為重要的意義,在于使邵氏公司從此打破了武俠片一枝獨秀的格局,掀起了風月喜劇片的潮流!洞筌婇y》主要講述民國軍閥軼聞,但其中卻有不少表現(xiàn)“風月”艷事的鏡頭,所以該片可以看做是風月片的開山之作。影片中,女主角胡錦僅限風騷,狄娜更是褪下衣衫全裸上鏡,她們活色生香的表演,令觀眾大飽眼福。
  《大軍閥》火爆的票房提醒了邵逸夫和李翰祥,他們決定放棄武俠片,讓觀眾在習慣了打打殺殺之后換一種口味,繼續(xù)風月片的拍攝。于是,李翰祥一鼓作氣,仍以許冠文為主角,拍了《一樂也》、《丑聞》、《聲色犬馬》、《風流韻事》、《風雨奇談》等純粹的風月片,為邵氏公司開辟了一條新的路子。其實,60年代的香港電影,受西方性解放潮流的影響,免不了夾雜些風月情節(jié)和香艷鏡頭。1973年,功夫片巨星李小龍暴斃,火爆一時的功夫片也隨著靈魂人物的辭世,迅速冷卻。香港的電影市場一度跌入低谷。電影人蔡瀾曾經(jīng)說過:每逢電影市場不景氣的時候,就是色情片興盛之際,F(xiàn)在看來,之所以有此言,大約是因為色情片相對于動作片成本低,而且色情本是人之所欲,故而永受歡迎。當時的邵氏,錯失李小龍,許冠文也沒有留住,與“嘉禾”相比,票房大不盡人意。于是邵逸夫決定拍風月片。他的名言是:“電影不景氣,唯拍風月片。”
  《大軍閥》的成功,更堅定了李翰祥和邵逸夫拍風月片的決心。這之后,邵氏公司拍攝了大量的風月片,開創(chuàng)了70年代風月片的輝煌。220在李翰祥的風月片中,較有代表意義的,當是《金瓶雙艷》。這是李翰祥根據(jù)對《金瓶梅》的研究心得拍的電影。這部影片不拘泥于單純渲染情色,而是突出了對人物內(nèi)心的刻畫,把握了原著的精髓,具有一定的藝術(shù)品位,堪稱香港風月片的經(jīng)典之作。邵氏的風月片,托起了一大批性感明星,如胡錦、恬妮、邵音音、白小曼等。這些性感艷星為香港影壇貢獻了一大批佳作。李翰祥的風月片雖然也在情色上做文章,但因為他的古典美學修養(yǎng)頗深,所以他的影片俗則俗矣,但是他將世俗精雕細刻,非常具有觀賞性。他在風月片中對于舊時市井民俗的刻畫,為后人提供了寶貴的影像資料。
  他還擅長將奇聞趣事、艷情怪談放在一起,使影片容量很大,給人耳目一新之感。他的風月片題材五花八門,廣泛取材于戲曲、民間傳說、中外名著等,所以不會令觀眾感到重復雷同,保證了影片質(zhì)量?傊L月片可算是李翰祥對香港影壇的另一貢獻。這也許只是他牛刀小試的游戲之作,但片中角色性格特點的鮮明、服裝布景的考究、氛圍景象的逼真,皆體現(xiàn)了大師功力,令其他跟風者望塵莫及。但李翰祥重返邵氏之后,之所以大拍風月片,只是為了票房。他真正耗費心血嚴謹制作的,是清宮歷史片《傾國傾城》及其續(xù)集《瀛臺泣血》。在李翰祥拍了一系列風月片之后,他說服邵逸夫讓他拍攝清宮戲。邵逸夫本不看好歷史戲,但他知道李翰祥在歷史方面的造詣,所以勉強點頭同意。
  令他意外的是,這部影片居然在香港一炮打響,而且拷貝賣往新加坡、泰國、馬來西亞等地,無人不叫絕,且獲多項大獎。李翰祥重返邵氏,搞了“風月”和“清宮”兩大片種,一諧一莊,令他的創(chuàng)作更加從容成熟,使李翰祥的電影事業(yè)又上了一個新的高峰。而李翰祥的重新加盟,更強化了邵氏陣營。1973年,李小龍暴卒,而邵氏借《大軍閥》等幾記重拳,打的“嘉禾”猝不及防。
  
最新書評 查看所有書評
發(fā)表書評 查看所有書評
請自覺遵守互聯(lián)網(wǎng)相關(guān)的政策法規(guī),嚴禁發(fā)布色情、暴力、反動的言論。
評價:
表情:
用戶名: 密碼: 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