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3節(jié) 第三章
-
“斤”與“斧”的統(tǒng)一與分歧
《莊子·徐無鬼》記載了一個“匠石運斤”的故事,故事梗概是這樣的:古代楚國的郢都有一個人,鼻子尖上濺了一點白石灰,這層白石灰薄得像蒼蠅的翅膀,這個郢都人很愛清潔,就叫石匠把它削掉。石匠“運斤成風”,把“斤”揮舞得呼呼作響,白石灰被削得干干凈凈,鼻子卻沒有絲毫損傷。自始至終,那個郢都人站在那里一動不動,毫無懼色。這里的“斤”為何意?與我們現(xiàn)在常說的 “公斤”“幾斤幾兩”意思一樣嗎?
現(xiàn)在的“斤”字,多用作重量單位名稱。有人認為是因為古人將一把“斤”制成后,總要稱稱它有幾斤重,“斤”由此便引申為表示重量。這種說法太牽強。其實“斤”用作表重量的單位是借用,后來“斤”索性將自己的本義交給與它同義的“斧”字表示,自己專門表示重量單位。
有的學者認為是因為“斤”字被借用作表示重量單位后,古人在“斤”字的上面加一“父”字為聲符,造出了“斧”字,用以表示“斤”的本義。這種說法也不確切,因為甲骨文中既有“斤”又有“斧”,“斤”和“斧”是不一樣的兩種工具。例如《墨子·備穴》中“斤、斧、鋸、鑿、钁”五者并列,可見“斤”和“斧”確有不同。不過,由于“斤”和“斧”常配合著使用,所以常合稱“斧斤”。
“丁”只是一顆釘子
有個成語叫“目不識丁”,是說連個簡單的丁字都不認識,常用來挖苦那些不學無術(shù)的人。的確,“丁”是個再簡單不過的字,一橫一豎鉤,好寫又易認。然而,看似簡單的“丁”字,其來歷卻并不是那么簡單,“丁”字最初是什么意思呢?
在古代語言中,“丁”字多借用為天干的名稱。丁是天干中的第四位!岸 弊值谋玖x,則保留在少數(shù)的口語中。如口語“丁是丁,卯是卯”,丁指凸出的榫頭,卯即卯眼。“丁是丁,卯是卯”表示做起事來認真嚴肅,不肯隨便通融之義。
《說文解字》中云:“丁,夏時萬物皆丁實。象形!彼^“丁實”,就是健壯結(jié)實的意思,這是“丁”的引申義。成年強壯的人口,體魄“丁實”,因而也稱成年男子為“丁壯”,或者為“壯丁”,成年的男女則分別稱為丁男和丁女。又引申為家庭中的人口,如添丁、人丁興旺等!岸 边用來特指從事某種勞役的人,如兵丁、庖丁等,而園丁則是指從事園林培育護理的人,現(xiàn)在多用來比喻教師。 與“丁實”的意思相反,由于釘子是一種較小的物體,因此“丁”還引申為微小的意思,如“一丁點”“雞丁”“肉丁”等。
“奇”為騎祖
在中國畜牧業(yè)史中,以養(yǎng)馬的歷史最為悠久,早在原始社會晚期已開始養(yǎng)馬。由于馬在戰(zhàn)爭、交通、禮儀及耕墾曳引等方面的重大作用,很早就被稱為“六畜”之首。歷代政府因戰(zhàn)備需要,多大量養(yǎng)馬,并設(shè)官吏管理。民間也養(yǎng)馬以供耕駕!捌妗弊终枪湃嘶谶@種生活經(jīng)驗的積累創(chuàng)造出來的。
“奇”還指數(shù)目不成雙的數(shù),跟“偶”相對,如一、三、五、七、九等。
關(guān)于“奇”字有一個成語是“六出奇計”,原指陳平所出的六條妙計,后泛指出奇制勝的謀略。該成語出自《史記·陳丞相世家》:“凡六出奇計,輒益邑,凡六益封。”故事的緣由是:楚漢戰(zhàn)爭中,陳平投奔劉邦以后不久,正好趕上劉邦先后被圍榮陽城、晉陽平城白登山,韓信稱王等棘手之事。陳平為劉邦連出了六條奇特絕妙的好計謀,使劉邦轉(zhuǎn)危為安,化險為夷。
牽強附會的“矮”和“射”
相傳,唐朝女皇武則天很有才學,對文字也有所研究。一次,她對群臣說:“我發(fā)現(xiàn),‘射’字由‘身、寸’構(gòu)成,一個人身高只有一寸,這不是‘矮’字嗎?‘矮’字由‘矢、委’構(gòu)成,委原是發(fā)放之意,把矢(箭)發(fā)放出去,這不是射嗎?所以我說,矮、射兩字應(yīng)該互相掉換過來使用,大家說對嗎?” 群臣聽了,無不拍手叫好,齊聲道賀圣皇的金玉良言!
武則天的說法到底對不對?我們可以從字源方面分析一下。“射”在金文中是個由弓、矢、手三部分組合成的會意字,意即箭搭弓上,以手發(fā)射,故其本義是射箭!鞍弊钟疫呂募坠俏男误w是一個跪在地上的女奴隸手拿一蔸干枯蜷曲的禾稻的形象,禾稻枯萎蜷縮,比盛長挺拔之時顯得短小;矢加委,表示枯萎的禾只有一箭之長了,故矮的本義為短小。
通過分析可以看出,武則天解字的方法貌似有理,實際上是類似于算命先生“拆字法”的牽強附會,是經(jīng)不起琢磨和考證的。
“貝”:古老的錢幣
從古至今,人類就與貝類結(jié)下了不解之緣。在遠古時代,貝類不僅可以作為食物,還被廣泛用于人體裝飾、生活用品、勞動工具和隨葬品等。更值得一提的是,我國最早的商品交換媒介,就是貝類。
在大約四五千年前的原始社會,因為生產(chǎn)力低下、物質(zhì)極不豐富,先民們處于自給自足的自然經(jīng)濟階段。隨著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原始商業(yè)經(jīng)濟開始發(fā)展。最初的交換活動只是“以物易物”,后來,“以物易物”的交換方式越來越不能適應(yīng)社會生活的需要,人們便把貝殼作為商品交換的媒介。這是因為貝殼大小適中、堅固耐用、便于攜帶,而且便于計數(shù)。“貝”作為商品交換的媒介使用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
“貝”作為歷史貨幣,不僅促進了中國古代經(jīng)濟的發(fā)展,而且對中國文化具有深刻的影響,F(xiàn)行漢字中大多數(shù)與錢幣有關(guān)的字都有貝旁,如:貨、貢、貿(mào)、賈、賄、財、貪、貧、費、賠、贖等。在江浙一帶的農(nóng)村,家長將貝佩掛于孩童的身上以期望其健康成長、驅(qū)邪生財,更有父母干脆把兒女直呼為“寶貝”。“貝幣”雖小,但集經(jīng)濟、歷史、文化多重含義于一身,頗受錢幣收藏愛好者們的青睞,進而成為當今收藏的一大門類。 兩掛貝為一“朋”
普希金說:“不論是多情詩句、漂亮的文章,還是閑暇的歡樂,什么都不能代替無比親密的友誼!惫沤裰型,友誼對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兩千多年前,孔子說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薄芭蟆弊肿畛跏鞘裁匆馑,又是如何造型的呢?
“貝”用作商品交換的媒介后,人們將它稱為“貨貝”。古代以貝五枚為一掛,兩掛為一朋。如上圖所示,甲骨文、金文中的“朋”字,正像兩掛貝的形狀,其本義即指貝兩掛。后用作貨幣計量單位,如《詩經(jīng)》:“既見君子,錫(賜)我百朋!
作為貨幣計量單位的“朋”字,是如何具有“朋友”之義呢?有學者認為,“朋”由兩串緊密相連的貨貝組成,以此比喻關(guān)系密切,故后來“朋”字多用為朋友之義,又指黨羽、同類,引申為比附、勾結(jié)之義。例如“朋友”,古代指同師同志的人,“同門曰朋,同志曰友”,今指彼此有來往、有交情的人;“朋黨”,指為私利目的而勾結(jié)同類,又指那些排斥異己的宗派集團;“朋比”指依附勾結(jié),多用為貶義。
“朋友”是由兩個意義相近的詞構(gòu)成的復合詞,這當然是詞匯發(fā)展的必然結(jié)果。不過,民間流傳著一則關(guān)于“朋友”一詞來歷的傳說。從前,有兩個孤兒,一個叫阿朋,一個叫阿友,兩人都過著窮苦的日子。阿朋和阿友雖不是親生兄弟,但相處十分友好,多年來,一直相依為命。有一年夏天,天降暴雨,阿朋家的兩間草棚因年久失修,被雨水浸泡,轟然倒塌。阿友的草棚牢固些,才避免了這場災(zāi)難。阿友見阿朋遭難,十分痛心。他一邊叫阿朋暫且住在他家,一邊幫助阿朋又造了兩間草屋。阿朋和阿友的友誼被傳為佳話,后來人們就把同甘共苦、志同道合的人稱為“朋友”。
- 最新書評 查看所有書評
-
- 發(fā)表書評 查看所有書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