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2節(jié) 第二章
-
東方人的刀叉——“筷”
筷子,被西方譽(yù)為“東方的發(fā)明”,在世界各國的餐具中獨(dú)樹一幟。
相傳,堯舜時代,洪水泛濫成災(zāi),舜命禹去治理水患。有一次,大禹乘船來到一個島上,饑餓難忍,就架起陶鍋煮肉。肉在水中煮沸后,因?yàn)闋C手無法用手抓食,大禹不愿等肉鍋冷卻而白白浪費(fèi)時間,就砍下兩根樹枝把肉從熱湯中夾出,吃了起來。從此,為節(jié)約時間,大禹總是以樹枝、細(xì)竹從沸滾的熱鍋中撈食,這樣可省出時間來治理洪水。久而久之,大禹練就了熟練使用細(xì)棍夾取食物的本領(lǐng)。手下的人見他這樣吃飯,既不燙手,又不會使手上沾染油膩,于是紛紛效仿,就這樣漸漸形成了筷子的雛形。
筷子原來稱“箸(zhù)”,《說文解字·筆部》:“箸,飯欹也。從竹,者聲。”王筠句讀:“欹,持去也!薄锻ㄋ孜摹罚骸耙泽缛∥镌混!庇纱丝芍S慎所說的“飯欹”就是吃飯時所使用的餐具,那么“箸”就是后世之筷子無疑。
“箸”怎么變成“筷”呢?這是因?yàn)楣湃耸种v究忌諱,因“箸”與“住”同音,“住”有“止”“停止”的意思,人們認(rèn)為以“箸”字作為餐具的名稱不吉利,加之古人都希望自己在事業(yè)上一帆風(fēng)順、永不停止、快快成功,因此另造一個由“竹”和“快”二字組成的“筷”字代替了“箸”。之所以用“竹”,是因?yàn)檫@種餐具多為竹子制成!翱臁背税l(fā)音外,也有表意功能,“快”有“高興”“愉快”的意思。 此豆非彼“豆”
《孟子·告子上》中有這樣一句: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意思是:一筐飯,一碗湯,得到就能活,得不到就得餓死。這里的“豆”字與我們平時所說的“大豆”“綠豆”“豌豆”等的“豆”字是不一樣的。古人創(chuàng)造的“豆”字,最初記錄的東西是不能吃的。
據(jù)文獻(xiàn)記載,古代的“豆”就其質(zhì)地來看,主要是木制的,還有竹制的和陶瓦豆、青銅豆等。豆是先民的主要食器,如《國語·吳語》:“觴酒,豆肉,簞食。”其中的觴是古代的酒器,簞是古代盛飯的圓形竹器,豆是盛肉的器具。大約在戰(zhàn)國以后,“豆”從盛肉的器具逐漸轉(zhuǎn)變成為祭祀的器具。
“豆”后來由食器引申為量具,又指容量單位。《小爾雅·廣量》:“一手之盛謂之溢,兩手謂之掬,掬四謂之豆,豆四謂之區(qū)。”意思是一只手裝的量叫溢,用兩只手捧起的容量叫掬(捧),四掬的容量為豆,四豆的容量為一區(qū)。“豆”還可作重量單位,根據(jù)劉向《說苑》記載:“六豆為一銖,二十四銖重一兩!笨梢姡岸埂笔欠至糠浅]p的一個單位。
“豆”的初意在古代指食器,那么古代的豆科植物稱什么呢?稱“菽”,就是“叔”,后來加個草字頭,便是典籍里面通用的“菽”,例如《詩·采菽》“采菽采菽”。到了漢代,“豆”就用來表示農(nóng)作物的大豆了。多數(shù)學(xué)者認(rèn)為這是一種假借,即借用古代食器的“豆”指菽豆的“豆”。
中國是最早栽培大豆的國家,距今已經(jīng)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岸埂痹诠糯侵匾募Z食作物,也是人們的主食之一。有個成語叫“布帛菽粟”,其中“帛”為絲織品,“菽”為豆類,“粟”指小米!安疾乃凇敝干畋匦杵,比喻極平常而又不可缺少的東西,出自《宋史·程頤傳》:“其言之旨,若布帛菽粟然,知德者尤尊崇之。” 食以米為先的“米”
“米”指的是去掉皮、殼的谷物,如大米、小米等。俗話說“民以食為天,食以米為先”,日常生活中,人們每天都離不開米。那么,“米”字又是如何造型的呢?
《說文解字》云:“米,粟實(shí)也,象禾實(shí)之形。”古人在說到年齡時,有一個說法是“米壽”,“米壽”即為88歲,因?yàn)椤懊住弊直闶前恕⑹、八三個字組成。
關(guān)于“米”字,有這樣一個故事:相傳杜甫自幼聰慧,祖父杜審言(唐初有影響的詩人)十分喜愛杜甫。在金秋的一個黃昏,祖孫二人漫步田野,農(nóng)夫正忙著收割,杜審言觸景有感,便吟詩四句,考考孫兒。詩曰:四個“不”字顛倒顛,四個“八”字緊相連,四個“人”字不相見,一個“十”字立中間。杜甫沉思片刻,便說出了答案。祖父喜上眉梢,笑在心間。原來,詩謎的謎底為“米”字。
歷史悠“酒”
酒是中國各民族民眾在長期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創(chuàng)造的一大飲料。酒產(chǎn)生于何時,現(xiàn)在已無可考!稇(zhàn)國策·魏策》載:“昔者帝女今儀狄作酒而美,進(jìn)之禹,禹飲而甘之!边@則傳說,可能是后人杜撰的,但它表明早在四五千年前,酒便與人們的生活有很大關(guān)系,甲骨文中早就出現(xiàn)了酒字和與酒有關(guān)的醴、尊、酉等字。 伴隨著釀酒技術(shù)的不斷發(fā)展,酒的產(chǎn)量與日俱增,飲酒習(xí)俗自然漸漸形成。酒俗從它開始形成的時候起,就是一種群體文化。它的原始功能是用于祭祀活動,供神享受;作為民俗事象,它包含著莊嚴(yán)之美,表達(dá)著人們祈求幸福的美好感情。之后,隨著社會的發(fā)展,祭祀活動漸漸由娛神變?yōu)橐詩嗜藶橹,酒便大量出現(xiàn)在宴饗和文化活動之中,具有交際和娛樂的功能。
關(guān)于酒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民間流傳著許多優(yōu)美的傳說。其中有這樣一則:相傳當(dāng)年杜康造酒時,無論如何總是造不成,后來就請教了一位仙人。仙人告訴他要在某地某日的酉時取三個人的血,每人一滴,這樣酒才能造成功。于是杜康就在指定的地方去等人取血。不一會兒,過來一位文人,杜康上前說明緣由,于是那書生便在杜康的酒里滴了一滴血。書生走后又來了一位武士,杜康再次上前說明了原因,武士也在酒中滴了一滴血。武士走后等了很久也不見有人來,眼看著酉時就要過去,正在著急時,遠(yuǎn)處來了一個傻子,杜康本不想用傻子的血來造酒,但一想這可能是天意,于是就取了傻子的血。酒造成后,后世喝酒的人卻逃不了這三滴血的影響:開始喝酒時,像書生一樣斯文;喝了一會兒,像個武士一樣聲高氣壯;酒醉后,就像個傻子一樣糊里糊涂。
- 最新書評 查看所有書評
-
- 發(fā)表書評 查看所有書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