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2節(jié) 第二章
-
以“史”為鑒,為什么呢?
一代明君唐太宗有一句名言流傳于世: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見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為何要以史為鏡呢,這從“史”字字源可窺見一斑。
關(guān)于“史”字,《說文解字》云:“史,記事者也。從手持中。中,正也!笔饭偈且粋很古老的官職,掌管歷法,參加國家重要典禮、記載國家大事、搜集整理文化典籍。史官記事有一個很好的傳統(tǒng),叫做“君舉必書,書法不隱”,意思是君主的言行,不論好壞都如實記錄下來,不替他們隱瞞。他們認(rèn)為這是他們應(yīng)該做的,甚至為此獻出生命也在所不惜。正因如此,歷史對后人有很大的參考價值,給人以啟發(fā),這就是為什么人們常把歷史當(dāng)作鏡子的原因。
史官記錄保存的歷史文獻也是“史”,后代成為“史書”,史書是治理國家最重要的參考讀物。在紙發(fā)明之前古人以竹簡記事,所以歷史書籍稱為“青史”。史書有不同的種類,以時間為線索記事的史書叫做“編年體”史書,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編年體史書是《春秋》;以人物為線索的叫“紀(jì)傳體”史書,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jì)傳體史書是《史記》;以事件為線索的叫“紀(jì)事本末體”史書,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jì)事本末體史書是《通鑒紀(jì)事本末》。史書還分“正史”“野史”,“正史”指政府組織編寫的史書,“野史”指私人編撰的史書。 “冊”——捆起來的竹書
據(jù)《論衡·量知》記載,古人“截竹為簡,破以為牒”,“牒”是指小而薄的竹片。古人做這些竹片做什么呢?原來,在紙還沒有發(fā)明以前,我們的祖先是在龜甲、器皿、木片、竹片等物體上面刻字記事的。用來寫字的竹片叫做“竹簡”。一般情況下,一條竹簡只能從上到下寫一列字,寫一篇文章要用很多條竹簡。文章寫完以后,通過“簡”上的小缺口,按順序用繩子或牛皮條把它們串編在一起,這就成了“冊”。
由于竹子有這種特殊功用——制簡書史,編而為冊,所以用它記載的歷史就稱青史或汗青!皻⑶唷币辉~也與竹簡有關(guān)。古時候,人們在竹簡上寫字,但是竹簡表面是油質(zhì)的,不容易刻字,而且容易被蟲蛀,于是在使用前就先把竹簡放到火上烤,使青皮油面的油焦化,然后刮去,這道工序就叫“殺青”。后來人們用毛筆在竹青竹簡上寫字,就免了刀刻這道工序,所以定稿的時候只需要削掉竹青,在竹白上寫字就行了,這一道手續(xù)也叫“殺青”。殺青就意味著定稿,F(xiàn)在人們也常用殺青指一部電影拍攝完成。
明白了“冊”的由來,對于罄竹難書、功垂竹帛之類的成語,也就很容易理解了。古人寫錯字的時候,先用刀把竹簡上的錯字刮掉或者削去,然后重寫!皠h”字是在“冊”邊加“刀”,記錄的正是這種修改的方法,“刪”字最初表示的就是刪除、去掉的意思!皟浴弊鳛橛涗浫祟愇拿鞯妮d體,理所當(dāng)然會受到先民的重視。把冊捧起來,供到桌子上,這就是“典”字的由來,“典”的本義是重要的文獻書籍。 查無此人——馬“緘”
有一個姓馬的人,兒子叫馬小明。馬小明18歲后,到外地當(dāng)兵,到了部隊稍作安頓,馬小明就給家里寫了一封信。待到要郵寄時,他發(fā)現(xiàn)別的新兵在信封上的落款處寫著“王緘”“李緘”!熬}”在這里是封口的意思,馬小明不懂,想問別人,又怕被人小瞧了,想著別人都寫了,干脆自己也照寫吧,就寫上“馬緘”。
父親接到信,先是一愣,以為寄錯了,后來看到字跡是兒子的,心想:這小子怎么剛進部隊就改了名?看信時,落款處仍是馬小明,想了半天,忽然醒悟:準(zhǔn)是部隊里講究起個新學(xué)名,于是回信時便在信封上寫了“馬緘”收。
這樣過了一個月,父親給兒子寫了三封回信,均因“查無此人”而退回?粗@一封封被退的信和兒子信中埋怨父親不給他回信的話,做父親的怎么也不知毛病出在哪里。
第四個信封上寫著“馬緘”收的信送到新兵連,被細(xì)心的指導(dǎo)員發(fā)現(xiàn)了,他見地址和連隊唯一的一個姓馬的新兵馬小明家的地址一樣,猛然閃出個念頭,讓通信員把信送給了馬小明。馬小明見到父親那熟悉的字跡,急忙拆開,映入他眼簾的是:“緘兒,我給你已經(jīng)去了三封信,都因‘查無此人’而……”馬小明看到這,心里全明白了。隨后趕到的指導(dǎo)員細(xì)心為馬小明講述了“緘”的意思,馬小明表示要在部隊里好好學(xué)文化。
“緘”為何意?溯其源,“緘”原來是捆箱子的繩,《說文解字》載:“緘,束篋也!薄昂D”即箱子之類的東西。又引申為“封”,指的是把公文或書信封蓋上,使內(nèi)容保密。另外,緘由“捆”引申為“封”,與古代公文書信有關(guān)。東漢前,公文書信多寫在木板或竹簡上,叫“札”,并用繩子捆上,繩子打結(jié)處再加一塊泥,然后在泥上蓋印章,以防被拆,叫“封泥”。用繩子捆叫“緘”,用泥蓋印叫“封”,解開繩子叫“開緘”!熬}”和“封”的目的均為保密。 “器”:一只狗看四只口
狗是世界上最早的家畜之一,歷來是人類的親密伙伴!叭匾,雞司晨!痹跀(shù)千年的歷史中,狗一直與人類生活在同一屋頂之下。狗的天性似乎就是看家護院,恪盡職守。這從“器”字的造型可見一斑。
關(guān)于“器”字,有一個成語叫“投鼠忌器”,意思是想用東西打老鼠,又怕打壞了近旁的器物。比喻做事有顧忌,不敢放手干。此成語出自《漢書·賈誼傳》:“里諺曰‘欲投鼠而忌器’,此善諭也。”相傳,西漢景帝時期,太中大夫賈誼為了不讓漢景帝庇護身邊有過錯的官員,就給漢景帝講“投鼠忌器”的故事。故事是這樣的:有一只老鼠,趁著夜深人靜的時候,從洞中出來偷東西吃,結(jié)果被主人發(fā)現(xiàn)了。老鼠知道自己已被發(fā)現(xiàn),就逃到一只大米缸旁邊躲藏起來。主人想打老鼠,又怕打破米缸,非常為難。漢景帝一下明白過來,原來賈誼是在提醒他不要庇護那些有過錯的近臣。
- 最新書評 查看所有書評
-
- 發(fā)表書評 查看所有書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