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4節(jié) 讓孩子走得更遠(肢體游戲和多巴胺通路)
-
肢體游戲可以使孩子的身心得到發(fā)展
孩子們喜歡和爸爸玩肢體游戲。所以,他們喜歡爬到爸爸背上坐滑梯一樣滑下來;也喜歡爬到爸爸肩上,讓爸爸把自己舉起來;還喜歡要求爸爸把自己舉過頭轉圈。而且孩子還不只要求一次,有的孩子會一直纏著和爸爸玩,甚至淘氣地哭起來。這是因為爸爸覺得和孩子玩得差不多了,可以停止游戲了,但是孩子們不喜歡停下。
孩子與生俱來喜歡肢體游戲,不是因為想學習這些動作,而是因為能感受到愉悅而喜歡肢體游戲。
孩子所有的選擇都是在身體、心臟、腦干、邊緣系統(tǒng)和大腦皮層的合作下而形成的。身體的反應比大腦的反應更快,也就是說身體比頭腦更先對外界有反應。
從身體開始反應之后,大腦就會認識到這種反應,使孩子熱衷于玩游戲。還有如果在肢體游戲中嫁接入摔跤或拳擊等競賽環(huán)節(jié),并讓孩子贏得競賽,那么大腦中分泌的多巴胺會激發(fā)孩子的成就感讓孩子集中精力玩游戲。并且隨著這個過程反復,孩子大腦里的多巴胺神經通路將漸漸得到強化。
爸爸絕對不能忽視這樣的肢體游戲,并且做游戲的時候要全身心投入,只有這樣才能健全孩子的身心。如果爸爸覺得游戲單純是為了身體發(fā)育,那就錯了。孩子的身體發(fā)育是在大腦的幫助下完成的。主管孩子成長的多種神經通路在處理身體信息的過程中,孩子的平衡感、運動神經等得到發(fā)育和成長。在這個過程中形成的神經通路會影響認知和情緒的發(fā)育,所以,肢體游戲是孩子全面發(fā)展的第一環(huán)。
據(jù)說發(fā)育專家們發(fā)現(xiàn)孩子為了學會獨立行走至少會摔倒1000~2000次。沒有摔1000次以上的孩子都是還不會走路的孩子。但是父母是怎么做的呢?父母為了讓孩子學走路的時候不摔跤,把孩子放到學步車里,這樣對孩子的發(fā)育能起到好的效果嗎?
孩子的成長不是持續(xù)向上增長的過程,在某一階段,孩子會出現(xiàn)突然的階梯式變化。有一段時間孩子會沒有變化,但是隨著多巴胺的劇增,孩子的成長就會像走階梯一樣,突然升。從這個意義上說,爸爸的肢體游戲正好能促進孩子多巴胺的劇增,推動孩子成長。在這一階段形成的多巴胺通路是孩子的身體和情緒以及認知能力發(fā)育的基礎。因此,在孩子學走路的時候,父母過多的人為介入忽略了孩子在成長階段中必須經歷的過程,這會引發(fā)一些問題。與此類似,忽視孩子的肢體游戲也會成為妨礙孩子身心發(fā)育的阻力。
肢體游戲對孩子的影響
肢體游戲促進孩子身心成長。據(jù)研究結果顯示,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如果有足夠的肢體游戲會產生如下幾種效果:
第一,超越身體的極限。
孩子能夠進行自如的活動之后,就會不知疲倦地想要走柵欄、狹窄的路沿和建筑物的溝坎這樣的狹窄地方。一開始如果不牽著爸爸的手,孩子會找不到平衡。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孩子的肌肉變結實了,大腦發(fā)育了,從而從大腦發(fā)送到身體和四肢的信號與大腦前庭的功能協(xié)同起來,那么孩子在更狹窄、更曲折的地方也可以很好地行走。這時,爸爸不僅需要在孩子身邊照看著不讓孩子受傷,還要分階段來調整肢體游戲的難度。這樣,孩子就能通過完成難度更高的肢體游戲使運動神經得到高度的發(fā)展。
第二,讓孩子體驗成為第一的感覺。
一般的肢體游戲沒有固定的規(guī)則。因此,與必須遵守規(guī)則的體育運動不同,和爸爸玩的游戲會很吵鬧,會有一些自然而新穎的環(huán)節(jié),孩子們會很開心。再加上孩子們通過和爸爸玩游戲,能有成為第一的機會。爸爸力量大,體格強壯。因此,對于孩子來說,爸爸是需要征服的對象。爸爸需要給力量弱小的孩子贏的機會,在和孩子做肢體游戲的過程中,有必要故意輸給孩子,或者放慢動作給孩子抓到自己的機會。在這樣的過程中孩子們就會產生自信,感受到自己成為第一的成就感。
第三,可以感受到恰當?shù)呐d奮感。
孩子很難控制激烈的情緒。即使是喜悅的情緒對于孩子來說也是很難控制的。孩子和爸爸玩耍的過程中,除了成就感,一些肢體動作還混合著些許的恐懼和不安。孩子雖然確信游戲是安全的,但是不確定會發(fā)生什么事情。爸爸要學習如何在孩子可以控制的恐懼范圍內維持孩子興奮的方法。
第四,培養(yǎng)孩子處理情緒的能力。
通過肢體游戲,孩子可以讀懂別人的情緒,學會如何將自己的情緒傳遞給他人。和爸爸在做游戲的過程中,孩子不僅能學會理解爸爸臉部表情、身體姿勢以及緊張度的方法,還能理解自己的情緒,學到向他人表達情緒的方法。
這時,爸爸要教給孩子讀懂自己和他人的情緒并向他人表達自己情緒的方法。如果爸爸能告訴孩子:“贏了爸爸,真了不起啊,F(xiàn)在心情怎么樣?” “沒有想象的那么容易,很難過吧?你希望爸爸怎么做呢?”這樣孩子就能表達自己的情緒。并且在和爸爸對話的過程中理解爸爸的情緒,培養(yǎng)回應爸爸的情緒的能力。就這樣,通過游戲孩子獲得讀懂對方情緒的訓練,在和爸爸的交往中也獲得了自信。
第五,學習處理憤怒和激烈情緒的方法。
孩子們在玩肢體游戲的過程中,當不順心的時候會產生憤怒、火氣、挫折、羞愧等負面情緒。這時爸爸為了減輕孩子的壓力,有時候得故意摔倒或者示弱,并且要告訴孩子很棒,鼓勵孩子加油。這樣孩子就會不自覺地消除負面情緒,專注于游戲。之后,當孩子因為壓力而要發(fā)脾氣時,孩子就會調用自己調節(jié)情緒的能力。
孩子在經歷坎坷和挫折的時候,爸爸要起到穩(wěn)定的情緒的大本營的作用。那么當孩子失敗的時候,就不會感到憤怒或受挫,而是會通過爸爸重新獲得力量去專注于自己的事情。
第六,培養(yǎng)冒險精神。
孩子相信在沒有規(guī)則的游戲中,爸爸會保護好自己的安全,即使害怕也想去嘗試。通過游戲形成這種信賴關系之后,孩子不會因為害怕而放棄或逃避,而會滿懷自信地去挑戰(zhàn)。也就是說,通過和爸爸的肢體游戲形成安全感,孩子就可以積極地面對以后的生活。
Dr Kim’s advice 2
肢體游戲和社會性
在老鼠的群居團體中,通常會有一只雄性老鼠擔當頭目的角色。年幼的雄鼠們要學習躲避鼠王的攻擊、融入群體的方法。沒有玩過肢體游戲的老鼠學習躲避其他老鼠的攻擊是很困難的。在融入群體之前,做過肢體游戲的老鼠就可以很快學習到停下正在做的動作、躲避攻擊的方法。但是沒有和成年鼠一起待過而長大的老鼠就不會停下動作,會一直引起鼠王的注意。
在實驗室中為老鼠設置可以躲避危險的安全隔斷,有過游戲經驗的老鼠能找到安全的隔斷,但是沒有經驗的老鼠就學不會找到隔斷的方法。在猴子的群體研究中也有類似的結果,沒有與同伴玩耍而長大的猴子不能理解其他猴子發(fā)出的社交信息,進而會引起更多的爭斗,更容易受傷。
對孩子來說,理解社交信息不是為了躲避爭斗,而是為了和他人更好地相處。孩子們在玩摔跤等肢體游戲的過程中,發(fā)生的不可避免的爭斗可以提高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研究者們對小學生中男生在一學年的課余時間所做的肢體游戲進行了調查,然后向他們提供試圖搶奪其他孩子玩具的孩子的圖畫,以及試圖躲避媽媽批評的孩子的圖畫,要求這些孩子盡可能地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結果顯示玩肢體游戲最多的孩子會找到最多的解決方法。
- 最新書評 查看所有書評
-
- 發(fā)表書評 查看所有書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