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3節(jié) 通俗的=量產(chǎn)的=流行的嗎
-
通俗是文學品位和大眾需求的橋梁。它帶來經(jīng)典文化和先鋒文化,用量產(chǎn)技術一鍋燉,煮成適合每一個人口味的佳肴。
零售行業(yè)的巨頭、好萊塢制片廠制度成功吸引了我們,并且批量生產(chǎn)他們認為我們喜歡的東西。
不過,這些產(chǎn)品的確切成分到底是什么呢?
瑪格麗特•米切爾的暢銷書既不是紙漿也不是高等藝術,很多書評人似乎不知如何定義它。這部作品足夠獲得普利策獎,但是即使是普通的讀者也能感受到,它那種感傷的情節(jié)不能夠和偉大的文學作品相提并論。
《亂世佳人》由大衛(wèi)•O. 塞爾茲尼克操刀,聚集了好萊塢最好的編劇和攝制組;弗朗西斯•斯科特•基•菲茨杰拉德是這部電影的15 位編劇之一。一個評論家曾說:“這是最好的定制電影,但它看起來似乎定制得太好了而不能被稱之為藝術!倍幕^察家們就用一個新名詞來形容它——“通俗”。
種種事實表明,通俗是文學品位和大眾需求的橋梁。它帶來經(jīng)典文化和先鋒文化,用量產(chǎn)技術一鍋燉,煮成適合每一個人口味的佳肴。通俗小說以滿足大眾對好故事的渴望為目的,像《飄》這種融合了藝術、商業(yè)、量產(chǎn)化的書籍,“通俗”是它最好的定義詞。
20 世紀20 年代“通俗”14 這個詞已經(jīng)存在,后因美國詩人、小說家瑪格麗特•魏德默的文章《1933 年文學回顧》一書而再次流行起來。然而在同一部作品中,是否“通俗”并不容易看出來,一些評論家認為這種陳詞濫調(diào)、無病呻吟的文字是在浪費讀者的感情,激進的藝術評論家克萊門特 •格林伯格在1939 年發(fā)表的《宗派評論》這篇文章中說:“通俗小說降低了讀者的審美,它浪費了讀者的時間!
雖然說通俗小說在某些特定場合的電影或者書單中還比較少見,但據(jù)說它在那些類似“十佳書籍”、“幾佳”、“最”等排行榜上是十分常見的。由艾倫•萊恩和哈里•謝爾曼為公眾評選的“暢銷書單”就是典型的根據(jù)讀者口味仔細篩選通俗書。這些書由“專家小組”先品嘗消化后“吐給”普通讀者。在主流媒體中,“通俗書”這個詞是和《讀者文摘》一起興起的。它涵蓋了金融、政治,囊括了大眾的所有興趣點。
在廣播電視這一所謂新世界中,通俗大師雷斯勛爵,英國廣播公司的第一位導演,發(fā)表了“挑選n 混合”式的宣言——“新聞、教育、娛樂就可以收獲觀眾百萬。美國通俗電視的核心是匯播節(jié)目,一周90 分鐘的節(jié)目里有科學、藝術和人類大事件的總和匯報!1952 年到1961 年, 這檔節(jié)目在美國三大電視網(wǎng)擁有1700 萬觀眾。在節(jié)目的宣傳冊中,這些被用來招攬贊助,把廣告兜售給觀眾——制作人對于他們要達到的目標清晰無比。他們說:“匯編節(jié)目面向的是美國普通成人觀眾,既不是高級知識分子也不是文盲。”
《讀者文摘》《生活》《婦女家庭旅游》等雜志的內(nèi)容選擇充分考慮到讀者,讀者即消費者,他們是各行各業(yè)的支柱,這和美國的價值觀是統(tǒng)一的。換句話說,這就是“挑選n 混合”。出版商經(jīng)過多方斟酌后, 選取那些對每一個人都有所啟發(fā)的書籍種類。所以,至少有一個答案可以解釋為什么《亂世佳人》展現(xiàn)了20 世紀30 年代美國人的心理,為什么所有東西的賣家從電影、書籍到家庭用品都可以為他們的商品找到這么多的顧客。
在20 世紀30 年代中期,西方社會開始逐漸擺脫經(jīng)濟大蕭條,而幫助他們擺脫經(jīng)濟大蕭條的就是大眾和政治精英之間歷史性的偽裝。在以“新政”開始經(jīng)濟復蘇的美國,總統(tǒng)富蘭克林•D . 羅斯福發(fā)起了一系列經(jīng)濟援助。同時,英國爆發(fā)了一場經(jīng)濟戰(zhàn)爭,向福利國家的前進方向邁出試探性的一步。
伴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各項社會福利制度落到實處,其結果是增加了工資,縮減了工作時間,大量的年輕人有機會接受更好的教育。隨著可支配的錢越來越多和空余的時間越來越多,人們開始購物消費,零售商巨頭和流行文化得以迅速發(fā)展并且從中受益。
20 世紀50 年代初期,哈里•謝爾曼的每月讀書俱樂部有超過50 萬的訂閱者,艾倫•萊恩的平裝印刷從市場里分得一大杯羹,企鵝成為平裝書的同義詞,人們的書架上擠滿了所謂位列排行榜前三的暢銷書,即使這些書很多并沒有被讀者閱讀過。
人們也有了更多的時間可以花在政治上。1928 年人民代表法案,英國放寬了選舉投票的限制15 。當“量產(chǎn)”擴展到政治領域,就使得數(shù)以百萬計的投票人加入公民選舉隊伍中,人數(shù)多得足夠讓各黨派另起爐灶。
1951 年,專職寫作的莫里斯•迪韋爾熱聲稱:“政黨結構已經(jīng)完全被改造過了!痹20 世紀50 年代初期,英國兩個主要政黨的個人會員已經(jīng)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峰。英國保守黨會員數(shù)原本不到100 萬,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之后的幾年中,增加了2.75 倍。政黨也開始走上通往巨頭之路,他們吞噬了數(shù)以百萬計的群眾,將他們帶入政體之中。就像電影《亂世佳人》激勵我們熱愛本國文化,政黨將群眾以國家民主的形式聯(lián)結在一起, 使大家都有機會參與到國家大機器的運行中。
零售業(yè)、電影業(yè)的巨頭們在各自的行業(yè)中進行壟斷行為,雄心勃勃的政治家們很快發(fā)現(xiàn),主流政黨壟斷了政治工作,但這些政黨又是他們得以成功競選的唯一途徑,正如通俗文學在市場和文學之間架起了一座橋梁。這些主流政黨在政治政策等各方面達成了共識——“挑選n 混合”——從選民的選擇中上臺。通過加強政黨領導和選民之間的情感聯(lián)系, 他們成功地打造了一個中間市場,他們是城鎮(zhèn)唯一的演員,我們成為他們最忠實的觀眾。
然而,受眾并不是自己主動卷入這些事的。這需要組織,需要討好,需要有技巧,得營銷、引誘,最后才可以調(diào)動起氣氛。
回到《亂世佳人》這個話題。這部影片是一個較早的營銷成功的例子。這部電影的制作人大衛(wèi)•O . 塞爾茲尼克一拿到《飄》的版權就發(fā)起了尋找“斯嘉麗”的活動,并且開了一記者發(fā)布會,會上他表示自己將派3 位才華橫溢的執(zhí)行經(jīng)理到全國的各個地區(qū)尋找女主角。大眾的積極性被充分地調(diào)動起來,通過報紙和雜志,他們的目光被牢牢抓住了。
整個選拔過程進行了2 年,耗費了92000 美元,吸引了14000 人參與“斯嘉麗”的角逐。粉絲們給出自己的建議,在猜測這場活動的結果, 角逐“斯嘉麗”這個角色的參與者們在比弗利山莊參加了重要的試鏡。
雖然最后并沒有結果,但這不是重點。塞爾茲尼克在電影還未開拍前就把觀眾吸引過來了。他在《亂世佳人》的宣傳中做了大膽的嘗試, 但還缺乏細致的規(guī)劃。當時,這個活動成功地捕捉到大眾的注意力。
- 最新書評 查看所有書評
-
- 發(fā)表書評 查看所有書評
-